美搭鋪子
事件回顧
這是一件舊文了,2017年4月18日晚,民生銀行董事會發布緊急通知,稱民生銀行總部發現本行航天橋支行存在嚴重違法行為,並向公安部門報案。公安機關在進行調查時發現,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夥同他人,私自銷售非本行理財產品,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人民幣,構成對投資人的重大危害,是有史以來第一大“飛單”案。
何謂飛單
飛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投資者來說,因為投資資金失去了銀行的背書,因此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該案例的警示
1、銀行理財全行發售
該案例中,這款“非凡”系類理財產品僅在北京航天橋支行銷售,民生銀行其他支行都沒有。這明顯不符合常規,銀行的理財產品從來就沒有單獨一個網點售賣的可能。如果你購買的理財產品在銀行官網無法查詢的到,99%為假的。
2、不合理的預期收益
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年收益率99%在6%以內,超過6%的,虧損率極高,該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8.4%,遠遠不符合常理。超過6%的,不要聽理財經理或者支行人員任何忽悠,打起120個小心,2016-2017年,我國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才4%左右。
3、中國理財網
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一定要知道中國理財網,這是一個權威的官方網站。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均會在產品說明書正文顯著位置標註產品登記編碼(以“C”開頭的14位數)。投資者可在“中國理財網”,輸入產品登記編碼,查詢和驗證產品,如果不存在的或者信息與你購買的不一致的,均為假理財。
鯉行者
前一陣子,各種理財產品暴雷真的是層出不窮,想象都讓人害怕,因為損失的不僅是利息,可能也是我們的本金,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1)你買的理財產品是誰的?
是銀行代銷還是銀行自己的?這也很重要,因為有的時候一不留神你可能就會遇到“飛單”,你的理財就變成了保險。飛單是現在理財市場最常見的騙局了,有時候防不勝防,但是有時候就需要你擦亮眼睛張開嘴多問一句。
(2)收益率到底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
收益率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但是有時候我們相信理財經理說的高收益率,但是最後卻是一場空,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雖然聽到的是最高收益率,但是實際上這個收益率本身是浮動的,只要在哪個浮動的範圍內就是不違規的,但是違規的是他只告訴你最高卻忽略最低,這就有問題,如果按最低收益率結算,就是個坑啊。
(3)投向哪裡了?
不同的投資方向有不同的風險等級,一般債券和貨幣市場的理財風險比較低,但收益率也相對有限,而投向股票、外匯等市場的風險較高,很多時候這些風險較高的產品的收益率都是浮動的,甚至不保本的,一定要注意。
(4)最後看一個細節,那就是一定要錄音錄像,這是死規定,也是對你的保護和約束,錄音錄像意味著回頭有問題可以作為證據向銀行或者代銷機構進行維權的,而不進行雙錄的機構,那麼其中一定有貓膩。
大貓財經
這已經是2017年的舊案件了,事情發生在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系該行行長張穎偽造的假理財產品,涉案金額達到30億元,面向對象是該行鯨鑽高爾夫俱樂部的逾150名私人銀行客戶,這是一起典型的銀行理財“飛單”事件!
該理財產品銷售的時候存在很多疑點,但是客戶作為非銀行工作人員,分辨能力較弱,導致最後變成了一起涉案金額數十億元的大案:
第一,該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8.4%,遠超市場平均水平。該行行長張穎是這樣跟客戶說的,因為原投資人急用錢,將自己期限一年的理財產品進行轉讓,因為已經存了半年,所以收益率相當於從4.2%變成了8.4%!
第二,該理財產品只有航天橋支行銷售,而民生銀行其他支行都沒有。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都是全行所有網點都能夠進行銷售的,如果只有一個網點能賣的話這是非常可疑的。
分析完了民生銀行的30億元理財“飛單”,我再跟大家說說購買理財產品時該如何分辨真假防止被騙:
第一,如上圖所示,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具有唯一理財等級編號的,在網上都是可以查到銷售信息的,如果查不到,那必然是假的;
第二,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在全行所有網點都是公開發行的,若只能在某個支行才能買到,那是假理財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櫃面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要進行錄音錄像操作的,而且也不會讓你立即轉賬把錢轉走,而是過了募集期由銀行統一劃轉。
銀行小學生
朋友們好!咱老百姓時間精力,專業知識也有限,出於信任!理財產品大多是在銀行購買!但近來一些朋友在銀行購買了所謂的”理財產品”,最後卻是”假的”,而且出於對銀行招牌的信任,往往巨資購買損失慘痛!因此如何識別銀行的真假理財產品,成為一個當務之急迫在眉睫!
下面,依據實踐給朋友們提出幾點分辨的方法,以避免重大損失:
第一,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返點!真正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保證收益的穩定性和本金安全,它的風險等級大多在R2(穩健型,普通定期),極少部分R1(謹慎型,如結構性理財或R3(平衡型)!因此收益範圍通常集中在2.75%-5.99%以內!高於這一範圍的一定要謹慎!
第二,不可盲目輕信理財經理等的一面之詞!目前已出現內外勾結欺騙投資者的事件!因此,在某一營業廳購買理財產品後,可到另一個同行的營業廳或銀行的相關管理部門進行確認!以確定該產品是否屬銀行自營,代理,代銷?或營銷人員私下推廣……確保安全!
第三,核對好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進入的賬戶!!!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購買資金自然會進入銀行的戶頭!如果購買產品的資金進入某個人或其他無關的賬戶,一定要高度警惕,很可能是地下不正規理財產品!
第四其他!例如是否在銀行營業廳公開辦理?是否銀行正式員工工作時間推薦?是否正式備案可查等等!
綜上所述,目前理財市場波動,非正規產品誠信度不高,兌付困難!一旦購買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失!一定要認真謹慎的選擇理財產品,確保資金安全!
祝朋友們在銀行安全穩健理財!
理財迦
投資有風險。大家有發現沒,只要稍有點錢,總會有人盯梢了自己那個剛鼓起來的錢包。苦逼啊。
一,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理財產品我一般建議在四大銀行購買,我也只會讓家裡老人去四大行,四大行的內規管理還是扛扛的。一般其他銀行的理財收益會稍高點,這個沒有絕對,只是我個人比較謹慎而已。也不是說四大行就是絕對地不出問題,只是概率的問題。風險與收益是成正比的。
二,在網上銀行做理財。不通過網點櫃檯,這樣就少了一個騙局介質:人。但是這個平時要自己多看看理財的產品信息。做自己熟悉的理財產品,如果收益偏高的要多注意。畢竟你看中的是收益,騙子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啊。
二寶全職媽媽愛麗絲
舊事重提,總不經意間又挑起了大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爭議,在大家的認識當中,銀行理應是存錢最安全的地方,但是近年來總是爆出一些銀行假理財案件,總是讓大家提心吊膽。
2017年4月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爆出了驚天假理財大案,80後女行長親自帶頭作假,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淨值客戶,致使逾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或高達30億元,此案也被稱作有史以來第一大“飛單”案。
雖然這種事情的發生是很小的概率,也只是個別案例,但是在這裡給大家提了個醒,去銀行理財,一定要睜大眼睛,打起12分精神,同時還要學會去辨別真假理財,維護自己的權益。
通常來說,只要大家學會下面幾招,基本就可以杜絕銀行理財被騙。
1、不要被高收益所誘惑
任何時候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正常情況下,如果理財產品的收益在6%以內,是相對比較安全的,6%到8%的那就有可能面臨一定的風險,如果超過8%,那你就應該隨時考慮損失本金的風險。
所以大家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我參考市場的平均水平來,如果銀行某一款理財產品所投資的類型一樣,但是收益明顯比市場水平要高,那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2、通過正規渠道局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有很多渠道都可以買到正規的理財產品,比如官網或者app。
如果你的金額比較大,需要到營業網點辦理的,那你一定要在正規的櫃檯或者理財室內辦理,而且必須在銀行有監控的公開場合上籤訂合同,千萬不要被銀行客戶經理拉到小黑屋裡面私自簽訂合同。
3、認真閱讀理財協議的相關內容。
很多人之所以被騙,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仔細閱讀理財協議的相關條款,很多時候都是在銀行客戶經理的引導下直接簽字按的手印,但卻不知道這合同裡面卻隱藏著很多貓膩。
所以儘管理財協議比較繁瑣,但是為了安全起見,大家最好認真閱讀完理財協議的各個條款,然後再選擇是否簽字。
4、確認在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銀行坐到“雙錄”
銀監會的《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不得誤導客戶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還要落實“雙錄”來治理“飛單”等問題。這裡“雙錄”就是錄音和錄像,所以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確認是否有這個“雙錄”。這個雙錄很重要,它不僅可以約束銀行的銷售行為,在發生糾紛時也能提供可靠依據。
5、認清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代理的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通過理財協議上的編號,就可以在中國理財網上查找到。
中國理財網是經銀監會同意建立的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網站。按規定,凡是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具有唯一的產品登記編碼,並可以用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信息,這是判斷產品是否合法合規的重要依據。
如果根據理財協議上的編號,在中國理財網上沒有查到相關的理財產品,那說明你所購買的是銀行代理的理財產品,或者是假的理財。
6、從合同蓋章看出一些貓膩
目前理財協議都是統一合同,需要蓋行章,而通常情況下支行的章由分行保管,這個目的是為了防支行亂蓋章,引發風險。
所以如果你在協議上蓋的是行章,那說明你購買的理財產品是真正的銀行理財。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會在委託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的投資合同上加蓋公章,銀行則會在匯款等業務憑證上加蓋公章。
貸款教授
這則新聞其實算是條”舊聞“,但是影響力很大,估計未來幾年內還會被業內和業外人士提起,這就是著名的”民生銀行航天橋事件“。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80後行長涉嫌偽造產品,並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淨值客戶,致使超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根據投資者提供的產品資料顯示,這些私人銀行客戶購買的產品,屬於從其他投資者處受讓民生銀行發行的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多數以“非凡”系列XX期命名。
其實銀行”飛單“(工作人員銷售非銀行許可的理財產品)偶有發生,顯示金額如此之大,性質如此惡劣,必將載入銀行業史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影響。
那麼對於投資者,怎麼能防止被騙呢?我認為首先要分辨是否是銀行自身理財產品。
第一,看產品說明書發行人,從產品說明書中找到發行人或者產品管理人的信息,如果這些主體是銀行,那麼這個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身的,如果是某某保險公司、某某基金公司、某某投資公司,那麼就肯定不是銀行的,而是代理產品。
第二,搞清產品種類,因為我們現行金融制度是分業經營,也就是銀行、保險、證券、基金都不能混業經營,所以銀行即便是銷售保險、基金、信託、資管類產品都屬於代銷產品,出現這些字樣肯定不是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
第三,從產品名稱和銷售起點上區分。根據上一條,如果是如果有保險、基金、信託等字樣,肯定不是銀行自身產品,而銀行自身理財產品通常會以“某某銀行某某理財產品”為名,比如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產品;再者從銷售起點上區分,按照規定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最低起點是5萬(資管新規以後可能會是1萬),小於這個金額的都不是正規銀行理財產品,有可能是基金保險之類的。
第四,從印章上區分。如果是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合同上蓋的只有銀行公章,而代銷產品,可能會有銀行公章,但會有其他公司的標誌或公章。
第五,根據公開信息,一般銀行都會在官網公佈理財產品信息,也會按規定上報理財產品信息,可以在公開平臺上查到。
第六,在”航天橋“這個例子中要特別注意一個常識,銀行理財產品一般說來是無法轉讓的。
第七,還是在”航天橋“這個例子中的常識,銀行的理財產品,募集基金都是從銀行卡賬戶中自動扣款,不會是客戶主動將資金轉入某公司或者個人賬戶中的。
總之,要提高警惕,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互聯網理財產品,都應該多方查證,其他渠道查不到的產品,就要小心了。
鑫財經
我看這些經驗和評論基本上是掩耳盜鈴,沒有實際價值,這也是客戶總是說上當的原因。
首先什麼是理財,不想說專業的,普通人認為的理財就是保質增值。什麼是保值增值?這應該在你購買時想清楚,目標收益率是多少?那種認為收益超過5就要小心的觀點有毛病。5%!,那就存定期拉倒,何必麻煩,我知道定期沒這麼多,不認同的不用較勁。
最近監管出臺的政策越來越規範了,所有除存款外的理財都不保底,也就是不存在以某個收益為比較基準確定安全性的說法。更不存在那個渠道買,是網點還是網銀的問題。
當然銷售誤導和飛單確實存在,但這和理財風險沒有關係,只和公司管理風險有關係。
怎麼買?第一,花點時間瞭解理財知識,要沒這方面興趣那花點時間找個你認為值得信任的理財師給你建議。
第二,投資理財有風險,想好了,如果虧損,你能虧得起嗎?所以迷戀某個產品借錢買這種事是賭博,不屬於理財。搞清楚。搞清楚最糟糕情況下虧多少,能不能接受?
第三,買你能理解的項目,這是最好的,不理解的或者你懷疑的,誰賣都謝絕。
就說這麼多,有機會再探討。
梅里上品
理財就是投資 ,既然是投資,就會有風險,只是風險大小不同罷了。
在股市投資,有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叫“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這句話擴張一下範圍應該是“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現在大家的投資範圍越來越狹窄了:
過去漲勢如虹,讓許多人賺的盆滿缽滿的房地產市場,因為房價上漲嚴重透支,已經漲到了天上,加上管理部門的嚴控,已經沒人敢投了。
股市低迷,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教訓深刻,已經沒多少人願意投了。
以前熱衷的P2P,排山倒海般不斷爆雷,而且還在不斷爆雷之中,什麼時候結束,不得而知,讓許許多多人的財富化為烏有,人們躲之唯恐不及,誰還敢再伸手?
各種基金的表現就更不用多說了,清盤的不在少數。
現在能投資的範圍已經很小了,其中銀行理財就是其中一種,但依然有風險,為了預防被騙,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首先是銀行的選擇。儘可能選擇國有大行,比如工農中建交,雖然利息相對股份制民營銀行低一些,但風控相對要嚴格一些,且有國資背書,上當受騙的機會也小一些,風險也相對要低一些。
其次是產品的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有“自我開發產品”和“代理產品”,儘可能購買銀行的“自我開發產品”。對銀行的“代理產品”,要慎之又慎,以防銀行員工內外勾結,上當受騙。
最後,無論購買的是銀行的“自我開發產品”還是“代理產品”,在購買之後最好到同一家銀行的另外一個營業部做進一步確認,以防上當受騙。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希望大家看好自己的錢包,以防上當受騙!
行業動態觀察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首先要知道一點是剛性兌付已經被打破,不是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就包賠。另外,要小心銀行理財產品飛單。
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大致差不多,誰也不會比誰腰間盤更突出。如果不是運氣很不好,在收益率差不多的情況下踩雷的機會還是比較小。
不過,有些投資者在銀行裡覺得自己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到頭來發現根本不是。相關人員打著銀行的旗號,穿著筆挺的西裝出入經理室,投資者如果分辨能力差的話就上當了。
為了防止被騙,我們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看她們推銷產品的收益率,如果是明顯偏高的,那多多少少也說明了問題。其次,我們看一下這個理財產品的具體內容,看一看其他分行有沒有售賣,到底是什麼公司在背書。
更多時候,大家去銀行的時候遇到的更多是保險,這一點也值得高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