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那位給中國穿上“核鎧甲”的老人,走了

2017年7月28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之際,中央軍委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八一勳章”獲得者頒授勳章和證書。他們中,有一位99歲高齡的老者,他就是程開甲院士。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程開甲是江蘇吳江人,1918年8月出生,195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1月入伍,原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軍職常任委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

他是中國核武器事業開創者、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創立了卓越功勳。

20世紀50年代,他放棄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的優厚待遇和條件,攜筆從戎、走進大漠,投身於核武器研製試驗。面對我國核試驗準備初期,理論、技術均是一片空白的不利形勢,他帶領技術骨幹夜以繼日研究攻關,擬訂原子彈爆炸試驗總體方案,研製原子彈爆炸測試所需儀器設備,為我國首次核試驗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之後的多次核試驗中,他精心設計總體方案,親自組織關鍵技術攻關,解決了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及工程施工等理論和技術難題。

他還帶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培養出10位院士和40多位將軍,取得豐碩科技成果。他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資料照片:20世紀70年代,程開甲在做任務前動員

然而,在今天的朋友圈,被一條悲傷的消息佔據——2018年11月17日上午,這位老人走完自己101歲的人生,在北京病逝。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1918年8月3日,程開甲出生在江蘇吳江盛澤鎮。受吳文化崇教尚文影響,程開甲還沒出世,他的祖父程敬齋就給未來長孫取名“開甲”。

開甲,指種子破殼萌發。程開甲這個名字,或許寄予了程氏家族深深的期望,盼他枝繁葉茂,盼他登科及第。然而,程開甲一生的事業,為的卻並非程氏一脈,而是讓共和國穿上“核鎧甲”,讓古老民族披堅執銳、昂首屹立於世界東方。

1931年,程開甲考入浙江嘉興秀州中學。這是一所著名的教會學校,陳省身、李政道等人都曾在這裡求學。在秀州中學,程開甲接受了6年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基礎教育和創新思維訓練。

他曾回憶說:“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漸漸萌發了長大後也當科學家的理想。從此,我處處以科學家為榜樣,沿著他們曾經走過的道路而努力。”

之後,程開甲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公費生。在這裡,程開甲接受了科學救國思想的薰陶,並遇到了束星北、王淦昌、陳建功和蘇步青等大師。

大學三年級時,程開甲撰寫的論文《根據黎曼基本定理推導保角變換面積的極小值》,得到陳建功和蘇步青賞識,推薦給英國數學家Tischmash教授。這篇論文還被蘇聯的《高等數學教程》全文引用。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程開甲(後左一)與玻恩(前右一)

1944年10月,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訪問浙江大學,帶來了程開甲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

當時,程開甲完成了論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個質子質量的介子》,提出存在一種新介子,並計算出新介子的質量為205個質子的質量。王淦昌將這篇論文推薦給李約瑟。李約瑟看了很高興,還親自對文稿修改潤色,之後轉交給狄拉克教授。

1946年,經李約瑟推薦,程開甲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獎學金,幸運地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為“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的M·玻恩的中國學生。

玻恩一生中共帶過4箇中國學生,他們是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後來,他們都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程開甲、彭桓武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程開甲、黃昆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1946年年底,他聆聽了一場關於超導實驗的報告,對超導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把超導元素和不超導元素進行歸類,在動量空間勾畫出它們各自的分佈圖,並發現了它們的分佈規律。玻恩看到程開甲畫的圖,覺得很有道理,鼓勵他繼續研究下去。從此,程開甲對超導問題的研究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几年間,他先後在英國《自然》雜誌、法國《物理與鐳》雜誌和《蘇聯科學院報告》上,發表了5篇有分量的論文,並於1948年與玻恩共同提出超導“雙帶模型”。

1948年,程開甲獲得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玻恩推薦他擔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年薪750英鎊。這在當時已是很高的待遇。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資料照片:1947年,程開甲(左三)與國際學術會議代表進行交流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1950年,程開甲謝絕了玻恩的挽留,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

回國後,程開甲先後在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任教。為適應國家大搞經濟建設的需要,程開甲主動把自己的研究重心由理論轉向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1950至1960年間,他先後發表了《內耗熱力學研究》等10餘篇論文,開創了國內對於熱力學內耗的系統研究。他提出的普適線型內耗理論,對熱力學內耗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同時,他還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固體物理學教科書。

1956年3月,程開甲作為國內固體物理和金屬物理方面的專家,參與了國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1958年至1960年,根據組織安排,程開甲與施士元教授一起創建了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同時參與籌建江蘇省原子能研究所,由此開啟了實現科學報國之志的新徵程。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資料照片:1964年的程開甲

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加入中國核武器研究隊伍。從此,“程開甲”這個名字進入國家的絕密檔案。

1961年,正當程開甲在原子彈理論攻關上取得重大成績之時,組織上又一次安排程開甲轉入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核試驗技術。從此,程開甲進入人生旅途中的20年“羅布泊時間”。

在羅布泊,程開甲參與組織指揮了包括我國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首次兩彈結合試驗和首次地下核試驗在內的各種類型核試驗30多次;20年中,他帶領團隊解決了包括核試驗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20年中,他帶領團隊利用歷次核試驗積累的數據,對核爆炸現象、核爆炸規律、核武器效應與防護等,進行了深入理論研究,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面對一次次組織安排、一次次調整研究領域,程開甲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回國後,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資料照片:程開甲(左三)在核爆炸試驗現場

程開甲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談到當初開拓核試驗這一全新領域時的複雜與艱難:“核試驗是一個大型的、廣泛的、多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同時,在試驗工程迅速進展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答覆和處理一個接一個的工程技術問題。諸如:為什麼測試工號需要屏蔽?屏蔽需要多厚?對爆心的地形、安放測點和測點地形有何要求?測試工號承受多少壓力?放在哪裡合適?等等。”

他親自設計了第一顆原子彈百米高鐵塔爆炸方案,確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聯合測定爆炸威力的方法。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700多臺(套)儀器全部拿到測試數據,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而美國、英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數據,法國第一次核試驗則沒有拿到任何數據。

每次核試驗任務,程開甲都會親自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線去檢查指導技術工作,多次進入地下核試驗爆後現場,爬進測試廊道、測試間,甚至最危險的爆心。

他說,“深入虎穴”觀察到的地下核試驗現象,與只聽彙報的感受大不相同。每次進洞,都會有新收穫,每看到一個現象,都會增加對地下核爆炸現象和破壞效應的感性認識,使他對下次試驗方案有進一步考慮和新的設計。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1966年,程開甲(左一)在氫彈試驗現場

直到離世,這位老科學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都還比較陌生。有人說,他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他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資料照片:2017年8月3日,程開甲在自己生日當天題下的“創新 拼搏 風險”詞

2018年,許多大師離開了我們。為國為民之人,永遠在我們心中。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缅怀!那位给中国穿上“核铠甲”的老人,走了

沉痛悼念!

程老,一路走好!

綜合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人民網、中青在線、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滄海觀瀾微信公眾號等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