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應該怎樣理解?

100575286


對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一點感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依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她千百度寞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清人王國維借用宋詞名句,表達了自已對人生三種境界的看法。我要走的路,自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的確立與發現不是什麼人都人明白的,都能看到的。只有那些面臨艱難環境的人才能明瞭。那是什麼樣的艱難環境呢?你看秋風肅剎,萬木凋零,你人生的冬天就要來了。只有面臨這樣的環境,你才會自覺不自覺地登高遠望,尋找自已的人生目標。目標有了,要實現它必須追求。這就有了"依帶浙寬終不悔”的執著!這種執著是矢志不移的,是堅定不移的!有了這種精神就一定能實現自已的目標嗎?不一定。這不,眾裡尋她千百度,寞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千百度苦苦尋找的人生目標,不經意間卻在你回頭的那一剎那發現了!立志,追尋,成功。我不知道王國維是不是暗喻如此人生境界。但我以為,人生在世,是要有目標,有追求的。至於是否成功道不必在意。你大可抱得之我幸,失之坦然的態度。或許不經意之間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你呢!


人憑寬厚超自然1


我看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是答非所問,《人間詞話》這本書,我已經細細品讀了十年,儘管我的答案也只是一家之言,但還是在此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對於一個研究學問的人來說,以身殉道是最好的歸宿。若真“聞道”,為之死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王國維,何許人也?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之交時期最著名的大學者之一,即使是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清華的四大導師之一,治學範圍包括文學、史學、哲學、文字學、考古學、美學和戲曲等方面。留下《人間詞話》、《後樓夢評論》和《宋元戲曲史》等學術著作,。其一生的著作很多,後來編入《王忠愨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和《王觀堂先生全集》中。

1927年,王國維自沉昆明湖而死。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

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的第二十六則中所論述的,原文是: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他所引用的這幾句詞風別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三人的詞,大家理解其中原本的意思想必也不難。

但是,王國維先生是站在治學研究的角度理解的,詞中的原意也有所改變,他自己也說“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第一種境界中,王國維所表達的意思重點在於理解“獨上高樓”中的“獨”字,一個“獨”字,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必須經過孤獨的過程的這個樸素的道理清晰地講了出來。西風凋碧樹,則是秋天之意,秋天,萬物搖落凋零,一人獨登高樓,極目天涯,正像一位大學者治學時孤獨的身影。治學都是孤獨的,過程孤獨,取得成就後,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依舊孤獨。

第二種境界,作者引用的這兩句詞在此應當理解為一位學者治學為了追求“道(正像孔子所說的道)”,嚐盡千般辛苦,衣帶漸寬,面容憔悴,但也像飛蛾撲火一般無怨無悔。

第三種境界,在治學的過程中,尋尋覓覓所要找的“道”,終於在回首的那一瞬間,出現在燈火闌珊處。

這幾句詞連貫起來就是治學雖然艱辛,但是為之不懈努力,經過一番徹骨寒之後,總會抵達理想的彼岸。即鼓勵人們為自己的信仰努力奮鬥。

近代大學者梁啟超在為李鴻章作的《李鴻章傳》一書的序例中曾這樣寫道:

英(國)名相格林威爾嘗呵某畫工曰:“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我真相也!吾著此書,自信不至為格林威爾所呵。合肥(李鴻章)有知,必當微笑於地下曰:孺子知我。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的胡亂猜解。只願王國維先生泉下有知,勿呵我失其真相,誠如是,則善矣。

我是“文史小論壇”,酷愛閱讀,對文、史、哲等領域有所涉獵,喜歡我的記得關注我哦,也歡迎在評論區賜評交流,我們一起撩一撩文化、歷史、哲學。

文史小論壇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一個樂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如果想在學問上做出點成績(當然任何領域都一樣),關鍵在一個樂字。能入門,愛好,還能在研究中找到樂趣,樂在其中。獨上高樓,天涯路遠,耐得住寂寞,沒有急功近利之心,假以時日,或有可成。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一個忍字。也就是劉震雲家訓,慢。為了目標寢食俱廢,橫下一條心,一條道走到黑,不畏蜚語流言,不聽說三話四,即使把一生搭進去一事無成,也就三個字,不後悔。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歷過多年的刻苦奮鬥和頑強忍耐,機會來了,站在風口上,豬能飛上天。就如小編我,堅持看書寫字長達十幾年,都是消磨時間,一毛錢沒見到。現在趕上自媒體時代,一年也能整個幾十萬,也算這麼多年的書沒白看。當然了比起一年整個幾百萬上千萬的,還是差很多,但是也就滿足了。

王國維先生的意思是,萬事沒有捷徑可走,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抵得住誘惑。急功,是近不了利的。


唐風宋月


詞以造境為上!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當中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觀點,其實很好理解了!

在中華的詞發展史上,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從李煜開始,詞就開始了新篇章!

而王國維說:人生成大事者,必經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其實我大概的理解就是,世界上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除了天賦以外,都經過了入迷的階段,經歷過了那一段苦難的歲月,最後才算是雲淡風輕!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晏幾道寫下的千古名篇,成大事者的開頭都會有這樣的迷離,其實晏幾道這個人的人生看似輝煌,然而卻並沒有那麼光鮮,自己也曾想名流千古,可是卻與自己理想大相徑庭,在那個秋風秋月的夜裡,葉落歸根,自己獨自走上高樓,望著自己腳下的土地,似乎看穿了未來,貫穿了古今,迷茫了歲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很多人都知道這是浪蕩詩人柳永做的詞,這是一個離開這個世界,秦樓楚館都為之傷心難過的人,這一句情詞也被無數人用來表達對愛情的執著,可是這也是對一件事的偏執啊,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去對它熱衷。這就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啊,也許後天就會成功,有的人卻死在了明天!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開朗!

其實,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恐懼的都不是死亡,而是走到生命盡頭時,驀然回首才發現,沒追過的夢。沒做過真正的自己!






世事大抵如書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做學問歸納為三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人類文明幾千年,不知有多少前人的著述觀點,面對浩如煙海的學海,當心懷執著,視野寬廣,目標和方向明確。第二境,學海辛苦,有了方向目標,執著於所求,廢寢忘食的辛苦耕耘,汲取前人精華。第三境,當你付出之後,待到時機成熟,回首再看,所尋覓的答案,所追求的目標,自然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結合王國維老先生一生做學問的道路,這三個境界恰是最好的寫照。

王國維先生早年間出身書香門第,深受傳統文化薰陶,但是當時正處西學東漸的甲午亂世,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湧入中國。新舊思潮交織,傳統文人的科舉仕途之路也走不通了。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深感不平,“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這不正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困頓嗎?

於是轉而求學,在羅振玉等人的幫助下去往日本,次年因病回國,主要做編譯工作。王國維也就接觸到了大量西方新鮮的思想。他閱讀大量西方著作,研究康德、叔本華、尼采的哲學,也涉及倫理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等,他自稱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這個時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辛苦耕耘時期。

之後,以西方的理論視角結合中國古典傳統,寫了一系列文藝理論著作《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就是其中代表。他也最早向國人介紹了托爾斯泰、莎士比亞、拜倫、但丁、歌德西方文學家。他對中國戲曲史進行研究梳理,撰有《曲錄》等多部著作,為《宋元戲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礎。回首時,已將中西學術貫通,所發言論都是前人所未發,正是應了“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讀與居


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中國哲學的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正因為,個體的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的生存,所以,人道中個體的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會構成一個自我的思想整體,進而就會形成個體的人生境界,而且個體的人生境界也就決定了自身的世界觀。人生境界存在以下三個層次的境界:

1、遵從現象現實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功利境界;(相對於自身)

2、遵從人道倫理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倫理境界;(相對於自身處在的社會環境)

3、遵從天道德行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天地境界;(自身的行為與自然的行為相統一)

人的功利境界和倫理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自然境界。而人的自然境界是隨歷史時空,人對自身的倫理行為原則有不同的認知(如,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識形態)。因此說,人的自然境界具有相對性

人的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最終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古哲人稱謂的“聖人之道”的境界)。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天人合一”,其本義是指“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或者說,“人類的最終價值取向”是遵循服從於“自然客觀規律的價值取向”。

特別指出: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告誡人類,“天道之德”,就是人類之上的、客觀的、絕對的、最高最為普遍的“道之德”或“宇宙本體之德”。這就是說,“道之德”,不是人類發明的、是客觀的;“道之德”,需要人類去發現、去遵從。道之德,在當下哲學範疇,是指“道的陰陽行為原則”或“宇宙本體的陰陽行為原則”或“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之上必須遵循服從的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古之善


其一:人高自孤獨的感覺。

其二:為此付出損及身體的努力,可謂揭盡肝膽。

其三:得不到世俗的理解和支持,為何尋湖而去,焉為此由呼!


陽樂307



流沙湖子


王老先生的人生三境界,我有六個字概括。

“求索”,“洗練”,“歸真”。

大家很熟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水,看山還是山”。這三看和三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有開始懵懂的苦求,付出辛勞後的凝鍊,和看透本質的歸真!~~


老瓜瓢


神仙做的事情 老百姓打工吃飯苦到死 哪個不憔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