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置稅不減半”,車企如何過“寒冬”?

眾所周知,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風向”轉變,自下半年開始已經連續四個月負增長,且跌幅在不斷擴大,這似乎預示著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正式“入冬”,汽車行業“入冬”便意味著汽車賣不出去了。

“購置稅不減半”,車企如何過“寒冬”?

2018年7月—10月汽車銷量

而汽車產業上下游產業鏈非常長,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很大,比如說就業、稅收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汽車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當然中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得以高速發展,社會快速發展,汽車產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當然經濟的發展也反過來刺激了汽車產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

經濟的發展和汽車產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如此,當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寒冬”後,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甚至呼籲相關部門制定汽車購置稅減免等救市政策來刺激汽車市場“回暖”。

“購置稅不減半”,車企如何過“寒冬”?

車輛購置稅

當然,相關部門“救市”是有例可循的,在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時,為穩定經濟,相關部門出臺了“汽車下鄉”政策刺激汽車消費,相關政策在2010年底退出,所以在2009年和2010年汽車市場是一片欣欣向榮,不過在2011年政策退出後,汽車市場開始遇冷,為了刺激汽車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相關部門又出臺了車輛購置稅減免等優惠政策,中國汽車市場又迎來了好幾年的快速增長。

“購置稅不減半”,車企如何過“寒冬”?

所以說中國汽車市場曾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得益於相關部門優惠政策的支持。

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開始“入冬”,當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購車優惠政策的退出;

2.高房價高物價掏空老百姓腰包;

3.不斷上漲的油價;

4.城市擁堵、停車難等問題突出;

5.前期各種優惠政策,讓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被提前釋放;

6.中國汽車市場逐漸走向飽和。

所以說,今日不同往時,單是出臺“減免車輛購置稅”這一政策,對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來說,其實影響很小。

而2018年11月15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發佈會現場,其發言人做了正面回應:“目前,我委沒有研究或提出過將汽車購置稅減半至5%的建議。”這也就意味著相關部門認為中國的汽車市場並不需要刺激政策,所以不會出臺“減免汽車購置稅”的優惠政策來刺激汽車消費。

那麼相關部門官宣“不會出臺減免汽車購置稅”的優惠政策後,中國汽車市場會走向何方呢?

1.競爭會更激烈,車企分化會更嚴重,發展得好的企業會越來越好,競爭力越來越強,很多競爭力弱的企業會面臨著被兼併的命運;

2.新能源車繼續實現快速增長,由於新能源車有政策支持,且目前市場份額很小,所以新能源車還會實現快速增長;

雖然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經很大,但千人汽車保有量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大空間,且汽車消費更新換代的潛在需求仍然較大,所以說我國汽車產業仍然還有發展空間。

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空間廣闊的三四線城市市場、消費者對汽車的更新換代等都是未來中國汽車企業的機會。

不出臺優惠政策,一切交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勝劣汰,看著挺殘酷,其實挺好的,畢竟大浪淘沙,能生存下來的肯定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能給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你們說呢?當然,我還是希望有自主品牌能生存下來,從而代表著中國汽車產業走向世界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