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大偵探4》豆瓣評分9.5分 推理綜藝打破續集魔咒

豆瓣開分9.5分,不出意外的話,2018年度國產綜藝最高分的桂冠就要花落開播不久的《明星大偵探》第四季。在電視綜藝普遍受困於“綜N代”的收視魔咒之時,一檔已經做了四年的網綜不僅打破了續集難做的慣性,而且始終嘗試創新,實屬不易。

最高評分9.7分

劇本越來越豐富

根據《明星大偵探》(簡稱“明偵”)的設定,節目中每期會有六位明星嘉賓出席,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他們中有一個偵探、一個兇手和四個嫌疑人,並同處於一個固定空間。他們要共同面對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案,並需要通過蒐集證據和推理找出真正的兇手。根據節目設定,整個過程中只有兇手一人可以說謊,為了隱藏身份會選擇嫁禍他人,洗脫自己的嫌疑。

這種節目形態像極了線下不少桌遊會玩到的“劇本殺”,也是之前“狼人殺”和“天黑了,請閉眼”等推理類遊戲的變體。從“明偵”第一季開始,各種偵探小說、懸疑故事和推理類影視都是劇本故事的靈感來源。以剛播出的本季第一期節目為例,明星們在破解連環殺人案時,卻發現時空的逆轉和無序的混亂,節目中的線索也暗示了眾人可能是生活在夢境中。這種類似於《盜夢空間》的設定,讓這集推理的難度提升,也被不少觀眾驚呼“燒腦”和“看不懂”。整個連環案件一共用了四期節目才完整解謎,也再次刷新了“明偵”的節目長度。

“節目做到第四季,肯定是需要做一些創新和提升的。”第四季總導演何舒透露,第三季第一期播出時,“明偵”的開分是9.7分,而第一季、第二季如今在豆瓣的評分也依然在9分以上,這種觀眾累積的口碑,既是動力也是壓力。觀眾會發現節目中的故事變得越來越複雜,實景拍攝也比棚拍提升了真實感,對參演的明星來說,在真實的場景裡蒐證和推理,顯然也增加了代入感。

劇本反覆推演

拍攝前基本零漏洞

“明偵”之所以能夠在國產綜藝裡拿到高分,也和嚴密的故事邏輯、真實的道具還原以及表現精彩的明星嘉賓有著直接關聯。前三季最受粉絲追捧的“恐怖童謠”,被稱為三季以來的“巔峰案件”,推理劇情裡經典的“暴風雪山莊”模式被運用在劇情裡,又增加了鋪墊恐怖氣息的童謠,直到如今都被不少粉絲感嘆“被童謠支配的恐懼”。

《明星大偵探》的模式來自於韓國綜藝《犯罪現場》,儘管出品方芒果TV從韓國方買了版權,但因為節目是劇情推理類綜藝,原版播出過的故事無法在中國版裡複製使用。何舒透露,節目在做第一季時,韓國綜藝團隊的編劇和導演會來做現場指導,導演組在學習了編劇和拍攝的核心方法論後,韓方團隊離開,導演組還是得靠自己的團隊去做故事和設計劇情。

據介紹,每個劇本都要經歷“提案-寫故事-拆分人物對應邏輯鏈-攻防演習”一套完整的流程。劇本不僅需要核心團隊超過八成以上的人都接受故事設定,同時會由推理小說家、推理雜誌主編等業內人士進行驗證。劇本完成後,導演組會把劇本變成“劇本殺”玩一次,同時邀請全國各地的熱心觀眾、媒體人和電視臺同事來現場試玩。“經過大神們試玩後,就很少再有BUG(指邏輯漏洞)出現。”何舒說,這種嚴密的劇本測試是團隊始終堅持的方法,保證節目在播出後不會被觀眾挑刺。

此外,能讓《明星大偵探》在網綜中得到高評價,還離不開節目中的價值觀引導。以最新播出的“走出無名島”為例,這次的連環案件肇始於一位自媒體達人“甄相帝”的離奇被殺,但劇情推理到最後,甄相帝之死背後牽涉的是以其為首的所謂正義聯盟,在網絡上以鍵盤俠的身份顛倒黑白、搬弄是非,節目主題直指如今的網絡暴力現象。“將價值觀的表述巧妙地融入劇情中,不說教,卻很有啟發”,是“明偵”粉絲在節目評論中的總結。

網播有時長保證

推理綜藝專業門檻高

《明星大偵探》自第一季在芒果TV首播以來,一直以網綜的形式更新。今年6月,由原班人馬打造的《我是大偵探》曾經登陸過湖南衛視,從網播節目變成了電視綜藝。可惜的是,《我是大偵探》並沒有收穫與“明偵”一樣的口碑,這次網轉檯也留下了不少經驗教訓。

何舒透露,從導演組的角度講,臺綜其實在故事和製作上並不遜色,但作為一檔推理類綜藝,節目的時長限制了能夠展示的細節豐富程度以及故事的展開程度。“臺綜一期節目最多也就一個小時左右,但網綜就可以做三期、四期來講一個案件。”在她看來,作為一檔細節豐富又在案情上十分燒腦的節目,很多觀眾在看網綜時會反覆拖拽鼠標、重新回看研究細節,但電視節目不允許這樣操作。“你不可能要求電視觀眾始終坐在電視機前,但推理節目一旦錯過了證據的發現和細節推理,就容易跟不上劇情。”

這次不算太成功的實驗,讓導演組更加相信“明偵”獨特的網絡屬性。同時,何舒也直言,推理綜藝本身在製作上也有專業門檻,市場上也先後有其他平臺嘗試過這個類型,但失敗後就沒人再做。“我們很珍惜這個節目現在的狀態,同時會把自己當做競爭對手,不會懈怠。”她說,只要觀眾願意看,他們就會一直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