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作者 | 情报小姐姐

转自 | 金牌情报局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专访

姜晚勋

从事综艺PD行业30年

Happy Together娱乐 社长

代表作:

《游击演唱会》

《人气歌谣》

《80天上首尔大》

《叮咯咙咚呛》

《真爱在囧途》

《天生一对》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前言

《三时三餐》、《Produce 101》、《中国有嘻哈》……中国的爆款综艺中总是不乏韩国综艺的身影,早前韩媒曾报道中国抄袭韩国综艺已达34档。

韩综在中国的“实力抢镜”,使得韩综的创新趋势往往能成为预判国内综艺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数,如观察类综艺在国内被追捧,和韩综不无关系。

不过除了节目模式借鉴,韩国制作团队来华发展,变身为中国节目的幕后制作者也屡见不鲜。近期,小编有幸专访到刚在优酷和凤凰完成节目录制任务的韩国PD姜晚勋。

这位从业30年,节目制作经验丰富,且旗下拥有大量优秀制作人的PD兼Happy Together E&C 社长,今天将与我们分享韩综落地的必胜秘诀。

【画面和人物,美感和细致,缺一不可】

Q:两国节目的制作方式存在什么差异?

A:首先,中国团队在商业方面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韩国团队除了做节目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中国团队会顾及到市场,非常注重节目的产业化发展。其次,在节目制作方面,中国团队对于画面美感的要求很高,并且在制片统筹方面做得非常专业,大大提高了拍摄和制作环节的效率。

那么如果说不足之处呢,可能就是对于细节的发现和把握能力相对较弱了。相比之下,中国团队喜欢大画面,对细节的把控不太重视。反而韩国团队是很善于捕捉关于人的细节,比如表情,动作,情感关系这些。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另外,拍摄环节和剪辑环节的分离对于节目本身也会有影响。如此现在有很多将法律,人文赋予综艺外套的节目。对这种节目来说,搞笑只是佐料,真正的主菜是通过节目表现出的情报和现实意义。

但是主菜和佐料该如何结合?如何不偏离重心?只做后期的老师是掌握不到的,他很有可能就剪辑成了一个单纯的综艺节目。

最后,虽然中国团队的统筹做的相当好,但分工实在是太细化了。如果发生了一个问题就要层层向上汇报反馈,最终这个问题就是不了了之,不能再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分工及其细化的统筹反而减弱了某些应急机制的效果。

【“类型专攻” 很有必要】

Q:韩综引领潮流趋势的超强创新力,是如何做到的?

A:可能韩国看起来很会创新的原因有两点吧:一是看得多;二是表现力相对多样。韩国这边不管是编剧团队还是导演团队,都可以说是阅片无数,各种优秀的、最新的模式都能做到心里有数。

另外,我认为将某一类型的节目做的“更专”,对于创意和爆款的生产也是非常必要的。举个例子,之前做《Running Man》的PD,以前是做《家族诞生》,他们的团队也是从早期犯人《X-Man》、《情书》、《同居同乐》这些节目做过来的。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那么从早期节目到后来大火的《Running Man》已经有18年之久了。而且这些还只是PD和制作团队的成名作,至于不出名的作品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所以说18年之间,他和团队都在同一类型的节目上钻研,功底是极其深厚的,这样一来出爆款就是早晚的事了。

【真人秀就像一个生物,他会不停的变化,不要惧怕他】

Q:真人秀该如何“挖点”?

A:中国团队现在对于真人秀的把控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但相比之下,韩国团队可能会在策划和脚本上做得更细致一些。就像我刚才说的,中国团队注重画面,韩国团队则集中表现关于人的细节。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制作团队不能完全依赖提前策划好的真人秀脚本。

真人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可预测性”,因为具有这种特性,真人秀才变得好看。那么此时,就需要团队学会随机应变了。

比如,可能在前期设定中,我们认为A和B之间会很有意思,但是在实际拍摄中却发现C和D之间的化学反应更强烈。这个时候,需要尽快调整拍摄方向,千万不能因为事先写好台本了,或者与事先预想的不符,就轻易错过这些爆点。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举个例子,前几年很火的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韩版一开始的立意是对于家庭和育儿方面介入参与较少的爸爸带着儿子去旅行的概念,然后让他们在节目里和孩子们玩游戏。但是这些爸爸们平常都不怎么做的事情,在摄像机面前怎么可能自然呢?所以录制的很不顺利,效果很不好。

后来偶然一次,他们去乡下录制,那些从小被呵护的很好的孩子们从来没见过农村的厕所,有的直接被吓哭;还有的孩子跟爸爸一起尝试做农活,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一给好吃的又特别兴奋。

其实这些最开始没有设想到,一边拍摄一边发现的点,通过摄制组的捕捉和及时调整,最后反而成就了这个节目。

其实我在和中国团队合作的时候,也发生这种需要临时改变录制方向的情况。但是中国团队会觉得“不按照剧本来是个很严重的事”,其实真的没有关系,有时候正是一些不确定的元素造就了一档真人秀。

节目就像一个生物,他会不停的变化,不要惧怕他。

【“情感”使“观察”得以成立】

Q:近期大势的的观察类节目,有什么制作秘诀?

A:其实我认为真人秀是由观察类节目发展而来的。因为现在在棚内设置的观察者们,他们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些反应,以前都是用字幕和花字的形式表现的。

如果要说Tips,我觉得相比真人秀的部分,还是花字的“具象化表达”更为重要。也就是“什么人在棚内观察,会产生怎样的观察效果”是最关键的。

就这一点,我的答案是:需要可以让观众们承认某种情感联系的观察者。

最简单的,《我家的熊孩子》是妈妈们观察自己的儿子,但如果将妈妈换成流量明星,那么这个观察关系的形成是无法被观众认可的。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并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也不仅仅指人物关系上的联系,更妙的是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否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心动信号》中,虽然是与主人公毫无关系的明星和专家在棚内观察,但是这些恋爱过程他们都经历过,不仅他们,大多数观众也都经历过这些。所以他们可以充分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在表达自我看法的同时,更重要的功能是代替观众表达,这种情感共振的实现使观察关系得以成立。

【刚明白抖音,又来了西瓜】

Q:怎么理解目前中国的节目制作市场?

A:直到2015年的时候,我在中国接触的电视台和网络平台的比例还是 8:2,但是从2016年开始网络平台开始发力,每年都有新的网络平台出现,刚把抖音搞明白,又出了西瓜,变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外国人我觉得很神奇。

并且让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在中国不管是大企业还是酸奶,啤酒,视频网站,多可以成为一个节目的冠名和赞助商。但是在韩国,给综艺节目冠名是违法的,所以节目的赞助基本都来自LG、三星这种知名度高的名企,它们通过赞助综艺节目来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

举个例子,一般看来好像纯娱乐类的,或者有顶级明星出演的所以综艺节目更易于招商,但其实把健康、经济、民生等元素与综艺相结合的类型,在招商和广告权益上的表现也是比较理想的。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之前我在韩国做过一档经济类节目叫《玩转经济》,三星证券虽然是第一大赞助商,但是不能像中国一样直接表现在广告权益上,所以节目组就让三星证券的专家每周都出现在在节目里,在开始的三四周先跟观众说一些比较广普的经济信息,后面隔两三周就会在节目中加入一些基金和期货产品,最后这个节目本身的国民认知度和好感度也很高,给三星企业的基金和证券也通过这个节目得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把握两个“谁”】

Q:中国最近很流行音乐打榜类节目,姜PD对此类节目又丰富的制作经验。有什么Tips可以分享?

A:我对音乐打榜类节目是特别有感情的,因为我第一次担任总编剧的节目就是SBS《人气歌谣》的前身TOP20,后来也在JTBC做过打榜节目。

其实音乐打榜类节目做起来并不难,但其中最容易受到争议的点有两个“谁”,即:排位和规则谁来制定,和请谁来打榜。

我的建议是,如果想树立榜单的权威性,那么和什么样的大数据公司合作是最重要的。并且,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在此类节目中是应该避嫌的。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粉丝太容易觉得不公平了,也太容易愤怒了。所以比起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自己制作打榜规则,最好的方式是跟一些有权威的大数据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把这个决定排位的角色交给他们。

想树立节目的权威性,就要合理适量的规避一些炒作和流量。

另外一个就是“请谁来打榜”。在韩国是这样的,打榜节目要和大型的娱乐公司保持平衡。比如,如果《人气歌谣》连续一个月只请SM的歌手,那YG和JYP不会说什么,粉丝们会闹翻天了。

还有,韩国有名的人气歌手为了维持神秘主义,大部分是不愿意出来打榜的。一期节目大概10-12首歌,所以导演们甚至去Club找新人歌手。挖掘一些新人,也可以有效的控制预算。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最后就是,如果打榜对象之间有什么话题,节目就会随着话题火起来。打个比方,如果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很明显,那结没意思了。要的就是从SM出来的第一名和从YG出来的第二名,两个人不相上下,做出极致人物关系的极致情况,这种紧张感就很精彩了。

其实从前几年开始,我就开始不断地向中国的电视和网络平台建议做这种音乐打榜类节目。相比节目本身,如何借这个节目活用这些艺人资源是最重要的。如果觉得有综艺感不错的新人,甚至可以直接让他出演自己平台的综艺节目,连线下活动和大型演出也可以尝试发展。

通过一档节目用活了艺人资源才是音乐打榜类节目最大的价值。

【打造“明星专家”】

Q:韩综引领潮流趋势的超强创新力,是如何做到的?

A:虽然我不能代表韩国所有电视节目人,但讲到趋势的话,由于最近人们的收入逐渐提高,所以比起沉重的题材,受众们更想在节目中看到相对轻松,能让人感受到治愈的内容。另外,对于节目的形式和制作要求应该是越来越高,制作水准甚至可能会渐渐与电影看齐。

要说具体类型的话,观察类节目可能会再走一两年,“夫妻、亲子、恋爱“这些话题将得到更深度的挖掘;已经出市已久的治愈类节目,也会以不限于饮食和旅行之类的形式,而被更多的呈现。

最后我认为极具潜力的就是以年轻化的形式展现的人文类节目。例如演讲类节目,和《懂也没用的神秘杂学辞典》这些边旅行边讲述人文类知识的杂学类节目。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与之相伴的,用艺人包装节目的时代可能会过去,厨师,医生,作家等等出现在综艺节目中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被打造成“明星专家”的人也越来越多。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专家学者的传播效果是不亚于明星的,比如韩国版《拜托了冰箱》中有位厨师做了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动作,这个就在《太阳的后裔》中被原封不动的“植入”了。

所以,这也算是一个良性循环吧,活用并打造“明星学者”的时代即将到来,毕竟以制作费覆盖明星的出场费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30年韩国综艺PD分享:韩综落地中国的必胜秘诀

【热门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