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你家寶寶每天在戶外瘋玩的時間有多長?

很多孩子晚上和週末的時間都被排得滿滿的,家長忙忙碌碌把孩子從一個幼兒園接出,再送入另一個培訓機構。

我們總覺得,送孩子去學東西,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在戶外瘋跑有什麼用?能學來啥?

但其實,戶外活動,絕對才是最不該犧牲的部分。

因為長期缺乏中高強度運動時間的孩子,往往記憶力和專注力也會受影響。

哈佛醫學院教授瑞迪在其論著《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首度公開革命性的大腦研究。

通過美國體育改革計劃、真實的案例與親身經歷以及上百項科學研究證實:運動不只能健身、鍛鍊肌肉,還能鍛鍊大腦,改造心智與智商,讓孩子更聰明!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有氧運動可以使孩子更專注,更少衝動。 當孩子們收到需要大量注意力和自控力的認知挑戰任務時,那些運動多的孩子,表現得更準確,反應時間也更快。

大腦研究表明,適合運動的孩子,更善於過濾與任務無關的信息,也就是專注力更強。(Kamijo等2015)。

而在最近的兩項實驗中,更加證明了運動對孩子專注力的影響。

第一項實驗,專注力表現不佳的孩子,在“中度急性運動”後(在跑步機上行走20分鐘),再進行專注測試時,大大提高了準確性。(Drollette等2014)。

另一項實驗將56名學生隨機分配到三個學校:

  • 第一個學校整個上午都坐著上課;
  • 第二個學校,上課90分鐘後,體育活動休息20分鐘;
  • 第三個學校,上課開始前活動20分鐘,上課90分鐘之後,再活動20分鐘。

結果表明,有兩次早晨鍛鍊的孩子,在測試注意力方面表現的更好,即使在研究人員調整了注意力的基線差異和兒童參與體育運動之後也是如此。

腦科學表明,運動會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它能夠讓人高度集中精神,從而增強孩子的專注力。

研究還表明,兒童的海馬體往往會有更大的腦容量,這是一個與記憶相關的大腦區域(Chaddock-Heyman等2014),這些孩子顯示出長期保留能力增強的跡象。

另外一項研究還表明,適量運動的孩子,海馬體區域更大,海馬體是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大腦區域,這些孩子顯示出長期記憶力更強的跡象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研究中,每個孩子都在當下記住了某個地方在地圖上的位置。

但是當他們第二天對他們進行測試時,適當運動的兒童表現的更好(Raine等人2013)。

因為運動中分泌的多巴胺能夠傳遞“快樂與興奮”的信號,促使注意力集中,有助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這點我自己親自試驗過,CC唯一的英文課外班是在接園50分鐘之後,如果我把她從幼兒園接出,立馬放進英文課,她可能就表現平平、甚至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但如果我先放她跟小朋友在花園裡自由的追逐打鬧半個小時,她英文課的課堂表現就更加積極、活躍。

所以爭取每一分每一秒讓娃瘋玩瘋跑,絕對不是毫無意義的在浪費時間。

那麼多大的運動量才算夠了?

根據衛生專業人員的說法,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該進行6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中度至高度劇烈運動。

幼兒(1-3)和學齡前兒童(3-6)應該每天多次積極的玩耍,其中:

  • 幼兒應該每天必須鍛鍊至少一小時;
  • 學齡前兒童應該每天至少2小時的積極遊戲。

運動可以在中等水平或高強度水平下進行,並且可以少量多次,總計達到相應時間。

此外還建議幼兒不應超過1小時不活動 (除非他們正在睡覺);學齡兒童不應該超過2小時的時間內不活動。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如果運動後孩子感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雖然有輕度的疲勞,但沒有氣喘吁吁、呼吸急促等不良感覺,就說明運動量比較合適。

運動時家長可以經常摸摸孩子的後頸,如果內衣溼透了,就應該稍做休息或減輕運動量。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不同年齡的孩子該怎麼運動?

01. 在1歲以前,接觸自然就是最好的運動

1歲以內的新生兒雖然還不能獨立活動,但戶外活動對他們來說一樣重要。

這時的他們處於人生的第一個生長高峰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迅速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戶外運動要以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為主。

可以帶他們去聽大自然的聲音、觸摸各類物體、觀察不同的形狀和顏色,注意運動的物體等。

02. 在1歲之後撿樹葉、玩沙子、上下臺階

1歲之後寶寶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開始喜歡自己探索世界

撿樹葉、撿樹枝、玩石頭、玩沙子都是他們喜歡的,還可以順便練習精細動作、手眼配合

訓練孩子大腦發育與專注力,怎麼“運動”更有效?

上下臺階、跑、跳也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的運動,不過此階段寶寶身體協調性還沒有發育好,經常會跌跌撞撞,儘量選擇比較安全的區域,做好保護措施,放手讓他們玩耍就好。

03. 在2歲之後,各種運動以及社交培養

2歲後,孩子的各個系統基本協調,奔跑、跳躍基本都沒有問題。

扭扭車、平衡車、滑板車也都能Hold住,只要能給他機會,完全不用擔心他們自己釋放洪荒之力的方式。

此外,這個階段孩子的情商開始迅速發展,他們對於外界和陌生人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可以幫孩子們設計捉迷藏、踢球等集體戶外項目,讓他們在運動中學會合作與分享等意識。

04. 在3歲之後,盡情的放手,讓孩子跟孩子去玩耍吧

這個年齡的兒童非常不願獨處,喜歡與小夥伴一起玩,而他們在一起的娛樂項目就是追逐打鬧。短跑衝刺、游泳、爬樹、孩子間的追跑打鬧、球類運動、騎車等等都是合適的運動。

適當的負重運動:不要怕負重會把孩子“壓矮”,不利於孩子長高。

最新研究表明,骨頭需要承受重量,才能將血液中的鈣質存入骨頭中,因此適度的負重運動,也有助於骨質密度增加,進而讓骨骼與肌肉增強,促進身高的增長。

寫完這篇的初衷只是為了給瞎跑瘋玩正名。

因為看到很多穿梭於各個課外班、從一個教室匆匆換到另一個教室的孩子,他們的眼神裡大都有一種疲憊之態。

我查了大量的相關實驗、研究,就是為了告訴大家,讓孩子多自由的奔跑一會兒吧,讓孩子們瞎跑瘋玩,對他們也是極好的。

但是寫到最後才發現,憑著利弊去養孩子,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父母的可悲之處嗎?

難道單純的為了讓孩子快樂還不夠?非要看到有充分的證據來證明這是對孩子有利的,我們才會選擇主動去做嗎?

週末我跟C爸帶CC去戶外,下午一點開始,步行到了下午4點,3個小時的時間裡,三個人都瘋著、跑著,像三個孩子一樣快樂。

我突然想,“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快樂”這句話,也不知,我們還能堅守多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