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將虛假新聞傳播製造行為納入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觀點:將虛假新聞傳播製造行為納入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資料圖 / 南方日報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新聞傳播渠道豐富拓展、報道速度提速刷新,多元化的語言表達環境正在形成。簡易化的新聞傳播過程構建,讓原本只掌握在職業新聞人手中的“傳播權”,逐步為普通大眾所共享。雖然人人擁有使用“麥克風”的權利,但並非人人能承擔起維護新聞公信力的義務。在權利與義務失衡的狀態下,就極易產生“麥克風”常有,而新聞價值不常有的亂象。

有人為達到預期傳播目的,刻意拔高或矮化新聞人物,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行為踐踏職業道德底線;有人急於在信息浪潮中搶速度、露頭角,斷章取義、捕風捉影;有人從業素質不高,只做“拿來主義”的信息搬運,未經調查便盲目轉載、重新洗稿,導致虛假新聞疊加式傳播。一段時間以來,類似“塑料紫菜”“莫言投資損失慘重”等假新聞不斷出現,不僅誤導輿論視聽,侵犯當事人正當權利,更嚴重損害媒體公信力。

在傳播渠道與傳播形式多樣化的今天,“人人都有麥克風”意味著信息來源日趨增多,傳播手段更加便利,傳播方式更為多樣。但傳播亂象的形成,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新興媒體從業門檻較低,自律機制缺位,網絡監管難度大,懲戒力度不強。一旦存在利益誘惑,再加上缺乏監管力,突破道德底線的問題新聞便找到了寄生繁衍的溫床。

縱使傳播格局日趨複雜,真實性永遠是新聞的生命。作為輿論監督主體的新聞媒體,如果因為缺乏真實性而使公眾產生誰來監督“監督者”的質疑時,其公信力勢必降低,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大打折扣,怎能讓天下人信之?所以,人人擁有“麥克風”,更需維護公信力。

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公信力,既是傳統媒體,也是新興媒體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如果不能把牢“真實”這個關卡,新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媒體要樹立起公信力,必須堅持“內”與“外”結合,協同多方力量配合,完善自律機制。

通過規範採編發流程,明確採編責任制度,健全內部管理監督機制;統籌多方力量,加強內外合作,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搭建網絡闢謠平臺;

加強誠信宣傳教育,提升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使新聞道德建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必須堅持“堵”與“疏”結合,加強監督管理。

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執法,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虛假新聞治理,提高懲戒力度,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因噎廢食;

推行黑名單管理制度,將虛假新聞傳播製造行為納入社會信用管理體系,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提高媒體議題設置能力,增強輿論引導力,疏導民眾情緒,凝聚社會共識,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來源 | 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