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跖·展覽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春。人們都向往春天。

儘管新出爐的《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劃出了五環以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區域,但絲毫不妨礙我們找到那濃濃的“年味兒”。

衚衕裡,街道邊;公園裡,廣場上。或許,在沒有了帶響的煙花爆竹後,它們就是最濃的“年味兒”了。

來,讓咱們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到衚衕裡去找那熟悉的“年味兒”——摘福包。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史家衚衕博物館院子的大楊樹下。此時,歡樂,喜慶。

2018年2月6日,史家衚衕博物館裡,滿院子的福包,吸引了孩子們和大人們。他們是來參加史家衚衕博物館舉辦的“回家·過年”展覽開幕式之讀城”活動的。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福包。

福包裡,放著根據老北京胡同中的吉祥地名挑選出“福”、“壽”、“安”、“祥”、“順”、“樂”等帶有福氣的字,希望摘中者均能沾上北京名城的福氣。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瞧,又是一個多福的年頭。

這就是老北京的一道“年味兒”,孩子們的嬉戲中,大人們的祝願聲中,院子裡的大楊樹下盪漾著喜氣洋洋的祥和親切。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孩子,咱們到衚衕裡找年味兒!

摘完福包後,孩子們和大人們走出博物館,到東四南的衚衕去找年味兒去。尋找,尋找,孩子們的眼光總是新奇和無窮的:其實,沒有了煙花爆竹後的年味兒,就是衚衕牆上的福字,院落門樓下掛著的燈籠,當然,還有充滿這衚衕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回家·過年”展覽。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喜慶,熱鬧的氣氛不亞於噼噼啪啪的煙花爆竹。

在“中華年畫古紙藝術”展廳,天津王樹村美術研究中心展出的清代年畫紙馬文物,其的生動有趣,不由令人會心一笑。

在這裡,既有“五路大神”這種現代人已不熟悉的古老財神,也有”雷公”“電母”這樣的充滿童年記憶的自然崇拜。

意外,這是一個驚喜。展品中竟然還有民間傳說中“胡都之神”,其面容衣著中,我們可以老北京的城牆、護城河等痕跡,處處滲透出老北京人對家鄉的那份熱愛之情。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孩子們的繪畫。

在“讀城”活動的年畫講座上,孩子們親手嘗試雕版印刷的樂趣,為家人帶回一張張飽含墨香的福字,當然,還有他們合力完成的《東四南年味兒印象地圖》;在手機攝影技巧分享會上,年過六旬的老街坊們舉著手機,精心調整拍攝視角,希望在攝影大賽中大展身手,將即將到來的闔家團圓場面記錄得更加美好。

據介紹,這個活動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史家衚衕博物館共建文化合作平臺的一個輸出窗口,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去融合東四南胡同的文化特點,策劃和展出了充滿年味兒的展覽活動,讓附近居民和北京市居民重獲那份熟悉的文化氣息。

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主任董凌霄稱,“讀城”活動以啟迪小朋友走進衚衕、尋找歷史與文化,還有傳統民藝手工絹人制作、志願者聯盟年貨大集、元宵節廟會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充實了東四南居民的春節生活,也洋溢出朝陽門街道的年味兒,“在街道和規劃院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朋友們藉助這個平臺參與到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復興中來,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能力為我們的衚衕街區增添色彩。”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過去的回憶,總會有人拾起。

據瞭解,除了與北規院長期合作外,史家衚衕博物館還與以傳承文化、傳播公益為己任的葭葦書坊,有資深建築師領銜的兒童教育公益組織——啊嗚創想父母社群,致力於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創意設計的京合坊,有寓教於樂、服務社區的和合家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等機構、社會組織來參與史家衚衕博物館文化的合作,共同豐富社區人文生活、參與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復興。

逛衚衕,摘“福包”,史家衚衕博物館漾著“年味兒”|十蹠·展覽

善學博雅&情感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