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猛将屡战屡胜,曾国藩一手提拔后,为何又拉他下马?

这位猛将就叫鲍超,晚清著名将领,先被誉为“壮勇巴图鲁”,后又被赐号“博通额巴图鲁”,有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世职。如此功勋累累,他是有多么勇猛呢?

在收复太平军的战役中,各路清军皆受挫败,唯有鲍超于金口火烧太平军战船救出胡林翼,直捣太平军大营收复金口;

清末猛将屡战屡胜,曾国藩一手提拔后,为何又拉他下马?

在攻打小池口时,他左臂右腿都受了重伤,后头顶还被流弹击中鲜血直流仍然指挥进攻;他率兵攻入太湖时火烧太平军弹药库,于雷公埠歼敌10000多人。

不仅如此,同治二年五月,鲍超率兵攻入皖北,彻底打乱了太平军的阵脚,让其“进北攻南”的愿望彻底落空。同治三年八月,鲍超连败太平军,迫降其部众六万余人。他擅长打硬仗,二郎河之战、赤岗岭之战、许湾之战,无一不是所向披靡,给敌人以致命打击。鲍超一生参加过500多场战役,身上大大小小的伤有108处,骁勇善战四个字用来形容他,也是略显不足。

清末猛将屡战屡胜,曾国藩一手提拔后,为何又拉他下马?

而曾国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爱才惜才,素有知人之明,曾夸赞鲍超说:“汝真善战者。”以他的性格自然不会错过鲍超这一员大将,因此曾国藩在西太后面前没少保荐鲍超。

然而在1867年攻击东捻军的战争中,刘铭传为了抢功提前开战,却遭到埋伏被团团围困,只能坐以待毙。鲍超带领援军迅速赶来,歼灭东捻军数万人,救出刘铭传。然而回朝后这个反败为胜的有功之臣却被官员弹劾冒功失去战机,还要求遣散他所带领的“霆军”,此时曾国藩并没有保他,鲍超愤而请辞。

这里我们就要发问了,为何曾国藩没有为他一力推荐的美言几句,而是任由他被拉下马呢?

其一,鲍超虽然勇猛,但跟不少大将一样暴躁嗜杀,他所到之处必然要烧杀抢掠,连妇孺婴孩都不放过。军中纲纪涣散,一场战役过后无辜百姓横尸遍野,诸将金银满钵,美女盈门。郭嵩焘曾评价他“所过残灭如项羽”,曾国藩的好友之子王家仕更怒斥鲍超“军无纪律,旌旗所过,仅存焦土。”这种行事作风,又与流氓强盗何异?鲍超所带军队恶名远扬,让陕西巡抚也庆幸“霆军”不入陕,曾国藩从大局出发也不会容得这样的害群之马。

清末猛将屡战屡胜,曾国藩一手提拔后,为何又拉他下马?

其二,鲍超仗着自己军功赫赫便傲视群臣,在朝堂上树敌无数,因此事件一出不少人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曾国藩恐怕也难力挽狂澜。

​如此种种,看来曾国藩把鲍超这个大将拉下马也并不是不能理解了。由此可见,有才之人更要谦卑自持,不能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残暴无度。否则即便立下奇功,挽国家于危亡的朝廷大将,也会落得如此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