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前篇《聊聊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邸報》簡要闡述了“邸報”的由來。不過邸報終究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報“,那麼近代中文報紙又是從何而來呢?

事實上,近代中文報紙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移植過來的舶來品。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是在19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主要有: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1815~1821年,在馬六甲出版,運到廣東散發。《特選撮要每月統紀傳》,1833~1838年,在廣東、新加坡出版。《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1833~1837年,在廣東出版。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察世俗每月統紀傳》

其中,有關《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最早的記載,可在戈公振先生192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報學史》中看到。《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由傳教士米憐創辦並擔任主編,當時創辦此刊的目的在於傳教。對此,其《序》中有很清楚的表述:“故察世俗書必載道理各等也。神理,人道,國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隨道之重遂傳之。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又次國俗。是三樣多講,其餘隨時順講。”“最大是神理”一句將該報的宗教性質表現得尤為突出。

為何外國人要跑到中國來傳教,而且還是用報刊的形式呢?這裡,不得不談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19世紀初,英國正處於全盛時期,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生產力大發展下的英國完成了自給自足,國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它的發展了——英國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求更大的市場以推銷自己的商品。具有世界上近三分之一人口和傳說中黃金遍地的東方古國中國走入了它的視線。但是,當時的中國統治者推行“閉關鎖國”、“海禁”等排外的政策,隔絕了外界對自己的影響,拒絕了英國互通貿易的要求。所以,打開閉關自守的中華帝國的大門,成為英國對外侵略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侵略中國的第一步。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傳教士就是侵略中國的開路先鋒。利用報刊來傳教,被看做是打開中國大門的重要手段。一位傳教士曾供稱: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裡,一個能使傳教迅速奏效的辦法,就是出版書報。米憐也曾說:“不管是以何種洗練的語言來表達,在傳播人或有關神的知識上,印刷媒體顯然要比其他媒體更佔優勢……“由此,《察世俗每月統紀傳》應運而生,掀開了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的第一頁。

但《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畢竟只是由外國人創辦的宗教性質的報紙,而且創辦的地點也不在中國,影響也並不是很大,所以不過可以說成是萌芽上的一點雨露罷了。

真正說得上是中國近代報紙起源的應該是《申報》。鴉片戰爭之後,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大門,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被迫向列強開放的沿海通商口岸出現了一批外商辦的中文報紙,逐步取代之前的那些宗教性質的報刊。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申報》

其中,上海的《申報》最有代表性和價值,其全稱為《申江新報》,創刊於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創辦人為英國商人安納斯脫·美查。它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是中國現代報紙的開端和標誌。就政治來看,《申報》本質上是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輿論工具,與此前的《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等在目的上並無本質區別。就思想文化來看,其出版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新聞業的發展來看,它促進了中國近代報業的發展,使中國人認識到了近代報刊的功能,產生了自創報刊的想法,並且提供了辦報的方法和經驗。

就在《申報》創辦一年之後,也就是在1873年8月(清同治十二年閏六月),艾小梅在漢口創辦了《昭文新報》——中國最早在中國境內自資創辦的報刊。雖然它的存在時間不長,但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報紙。

要說,中國自辦報紙局面的全面打開,還是要在維新運動之後。自維新運動開始,中國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開始用自己的聲音說話。維新派發現了報紙在輿論傳播中的重要性,於是各種維新派報紙噴井式產生,打開了中國人自辦中文報紙的局面。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外紀聞》、《時務報》、《知新報》、《國聞報》等報紙。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國聞報》

其中,《中外紀聞》為維新派最早創辦的報紙。其原名為《萬國公報》,由康有為於1985年8月17日正式創辦及刊行。《中外紀聞》是資產階級早期政治團體的機關刊物,維新派的重要輿論機關。它除選登“閣抄”、譯載新聞外,又載“格致有用之書”,探討“萬國強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議,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新聞史上有一定地位。該報的出版使廣大官員和知識分子“漸知新法之益”,為改良派政治團體的建立和改良運動的進一步開展創造了有力條件,是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實質性標誌。

而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則是《時務報》。《時務報》於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刊,由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辦。該報以變法圖存為宗旨,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保守,在中國南方地區影響較大。

同一時期的北方,《國聞報》——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日報,成為了變法時期維新派在當地的輿論重鎮,與上海的《時務報》南北呼應。《國聞報》與《時務報》除了是當時維新派重要的宣傳工具,還在客觀上向國人宣傳和引進了大量的西方先進知識和文化,啟蒙和解放了國人的思想,進而激發了廣大知識分子抵禦侵略、振興中華的熱情。雖然當時的報紙在編輯出版上還不是特別成熟,但已經漸漸接近近現代報紙的基本形態,同時創造了報刊新文體,推動了政論寫作的發展,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大進步。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現代報刊

維新報紙之後,中國人自辦報紙成為中文報刊的主幹。近代中文報紙就是由此產生並不斷髮展的。但為何邸報無法演變成為近代報紙呢?

一方面是政治體制原因。在封建專制政治中,古代報紙邸報被嚴格定位在有利於專制統治的框架內,內容被長期限制於朝政信息,停滯在抄傳官吏文書狀態。作為封建統治者的信息傳播工具,邸報是封建專制體制內事物,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皇權至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具體反映,不可能反映社會大眾即被統治階級的的思想。

另一方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邸報的信息量小,只包含上層統治者的政治思想,不能滿足社會上日益增長的信息方面的需求。而西方產生的近代報紙則兼有新聞、評論、廣告和文學作品等多方面內容,可讀性較強,信息量較大,新聞時效性較強,滿足了大眾對信息的需求。西方報紙便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中文報紙的起源。這也是邸報和近代報紙的區別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