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重燃,巴以打響“地道戰”

11月11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100週年,就在這聚焦戰爭與和平的特殊歷史節點上,潛入加沙地帶的以色列武裝人員當日打死包括一名卡桑旅指揮官在內的7名巴勒斯坦人,引發了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新一輪激烈的軍事對抗。

12日,以色列南部毗鄰加沙地帶的地區遭遇哈馬斯從加沙地帶發射的300餘枚火箭彈襲擊,其中約有60枚被以軍“鐵宆”防空系統攔截。多數哈馬斯火箭彈在以色列空曠地區爆炸,少數幾枚擊中斯德洛特、亞實基倫和內提沃特等地的房屋,一輛以色列公交車被擊中。以軍很快展開報復行動,通過空中與地面打擊相結合,瞄準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70多個軍事目標,特別是地道、軍營和觀察哨所等,此外還包括哈馬斯控制的阿克薩電視臺。

此次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冤冤相報”的軍事對抗行動為原本眼花繚亂的中東局勢“火上澆油”。

引發此輪激烈對抗的以色列軍事行動的目標,是哈馬斯軍事指揮官努爾·丁·巴拉卡。卡桑旅方面指責以色列方面採取的是暗殺行動,以色列媒體指出巴拉卡與加沙地道項目有著緊密關聯,《國土報》援引阿拉伯國家媒體對此事的看法:“拙劣的以色列加沙行動旨在綁架地道專家”。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詮釋以色列此次秘密軍事行動的目的與地道難脫干係。

無論對於哈馬斯還是加沙民眾而言,地道都是無可取代的寶貴“生命線”。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加沙與埃及邊界便出現了最初的地道。隨著哈馬斯獨佔加沙與巴解組織“分庭抗禮”,特別是2007年哈馬斯贏得巴勒斯坦立法會選舉之後,以色列便開始了對加沙地帶的全面封鎖。不僅如此,加沙地帶與埃及邊界唯一相通的拉法口岸牢牢掌控在埃及手中。近年埃及政府也加大了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力度,每年只有朝覲等少數時間才對拉法口岸予以暫時開放數日。受到以色列與埃及雙重圍困的加沙地帶,逐漸將“地道”這一古老的交通運輸渠道發揚光大,打造出一個地下加沙城。與地上加沙的殘破與凋敝所不同,地下加沙充斥著絡繹不絕的人員、商品、物資和武器的流動,呈現出一派畸形的繁榮景象。

實際上,在這座以埃圍堵的“囚城”中,僅靠這千溝萬壑的地道整合著支離破碎的加沙民心。

加沙地帶的地道從地理上分為通往埃及和以色列兩個方向的地道,從功能上分為民事和軍事用途的地道。

通往埃及的地道,包括兩類用途:一類是發展地道經濟,即從埃及走私涉及衣食住行方面的民生商品,特別是以色列嚴密封鎖的建築材料,走私物從新娘、肯德基到獅子一應俱全。另一類是軍事用途,即藉由埃及為“跳板”走私各類武器,既能武力抗衡巴解組織,又能展開對以色列的襲擊活動。

通往以色列的地道則用途單一,即將觸角延伸至以色列境內,既能藏匿武器,又能為發動針對以色列軍事和民事目標的襲擊做準備。不僅如此,哈馬斯還將針對以色列的地道從陸地延伸到海洋,打造出海底隧道,試圖打開通過海路襲擊以色列的通道。

無論是以色列還是埃及,都對涉及加沙民生的地道經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但在打擊哈馬斯通過地道輸入武器問題上立場一致。以色列近年不斷加大空襲等打擊力度,甚至開發“地下鐵宆”系統來探測和摧毀哈馬斯的跨境地道。

以色列武裝人員偽裝潛入加沙地帶和哈馬斯一起鍥而不捨開鑿地道,對於彼此而言都是心照不宣之事,但此次以色列武裝人員暗殺行動之後沒能全身而退且造成雙方重大死傷的“意外”,使得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暗戰”曝光,雙方暫時平緩的關係再度走向緊張。雙方都明白圍繞火箭彈和陸海地道這兩大哈馬斯“殺手鐧”的博弈會長期存在下去,同時也存在著緩和關係的相互訴求。

自巴黎提前回國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一面聲稱此事“沒有外交解決方案”,一面指出“我正在盡我所能來避免一場不必要的戰爭”便是這種矛盾狀態的最好註腳。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軍事衝突具有明顯的週期性特點,此次衝突也是基於一個偶然事件的必然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衝突並不會對以色列與哈馬斯當前的力量對比和關係模式產生根本性改變。(作者鈕松繫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