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提起考試,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從上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大學,甚至到了單位工作的時候還要考一些職業資格類的證書,可謂是身經百戰。有時候為了一場考試,我們甚至要跨省去外地就考,雖然麻煩,但無非做個火車飛機,頂多一兩天就到了。可是,這要是放在古代,那些古人沒有火車飛機,他們如果要進京考試,需要多長時間呢,跟一般的趕路有什麼不同呢?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我們先來看一下過去考試都分那些類?以離我們年代較近的明清朝代為例,那時候的考試大致是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種考試,這四種考試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想要去參加殿試,就必須先過會試,想要才加會試,就必須先過鄉試,同樣只有過了童生試,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那每過一個考試,又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一個人苦讀四書五經十幾年後,首先要參加鄉一級的考試,這個考試叫童生試,過了童生試就是秀才了。恭喜你,這個時候你已經擺脫了平民的身份了,除了自動增加的參加鄉試的資格外,你還可以免除徭役,看到當官的也不用下跪了,去打官司也不用被當官的動不動就大刑伺候了。當然,這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緊跟後面你要參加鄉試,這個鄉試一般是在會試的頭一年八月份,規模呢就相當於現在的市級及省級考試。這個鄉試考過後,再次恭喜你就是舉人了,什麼概念呢,這時候的你才真正具備考取國家公務員的資格,也就是做官的資格。不管你是國家哪個省份的人,你可以進京趕考了。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進京趕考趕的是會試,會試的時間一般是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請記住,會試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所有的舉人都要到京城天子考試。現在離京城近的人我們不提了,家裡有錢的我們也不提了,我們說一個考生是雲南的,家裡還很窮,正是想通過考試來改變家庭和自己的人生,那麼他從家裡到京城這幾千里路怎麼走,要走多長時間?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當時的政府還是很給力的,考生獲取會試資格後,到當地政府備案,可以領取趕考資金一份,大約10兩銀子,同時可以領取“火牌”一枚(用於到驛站僱車)。從趕車出發到京城,如果路途沒有大的變化,一般最多5個月都是可以到達的。這裡要多說一句,官方給你發的這個火牌好處很多的,不但可以免費領取馬車一輛,而且還自帶寫有吏部會試黃旗一面。將此旗插在馬車之上,可以避免一些宵小毛賊的惦記而耽誤時間,畢竟這也是屬於官方公務用車了。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古人是怎麼考試,考試又要花費多少時間在路上了。

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要走多久?跟平時趕路有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