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餘省成立文旅廳:怎麼做打法又如何?細節背後是深水區文旅融合

20餘省成立文旅廳:怎麼做打法又如何?細節背後是深水區文旅融合

迄今為止全國已有20餘個省掛牌成立文旅廳(委),同時也對外公佈了整合後的文旅廳(委)負責人。預計年底之時,國內絕大多數省份都會成立文旅廳(委),可以說文旅融合大架構在頂層框架上已然成型,只待三定方案落地。

峨眉峰覺得任何一次成功的機構改革,都需要結果導向,從戰略上找到落腳點、從執行上打出閃光點、從融合中發現新天地。所有這一切的過程總結起來無外就是:一步一步走,朝增量空間裡走。分析文旅部門融合的過程與結果,首先要看清文化與旅遊兩個部門原有人馬的調配與劃分

1、文旅廳主官背景

執惠對15個省的文旅廳黨組書記與廳長的背景,做了大概的統計。

統計顯示,有9省文旅廳(委)黨組書記、廳長(主任)為同一人,包括山東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甘肅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黑龍江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麗娜、江蘇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等。

從各省黨組書記、廳長(主任)此前的職位背景來看,有12名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出自該省文化廳,其中黨組書記出自文化廳的有11人,廳長出自文化廳的有7人(其中6人兼任黨組書記);8名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主任)出自該省旅發委,其中黨組書記出自省旅發委的有3人,廳長(主任)出自省旅發委的有7人(其中2人兼任黨組書記)。


20餘省成立文旅廳:怎麼做打法又如何?細節背後是深水區文旅融合


15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廳長背景梳理

具體來看,11名省文旅廳黨組書記此前的身份是該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包括山東省文旅廳黨組書記王磊、山西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劉潤民、黑龍江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張麗娜、吉林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張寶宗等;3名省文旅廳黨組書記此前的身份是該省旅發委主任、黨組書記,包括河北省文旅廳黨組書記那書晨、甘肅省文旅廳黨組書記陳衛中、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黨組書記劉旗。

從任命或提名的文旅廳廳長(主任)情況來看,7名文旅廳廳長此前的身份為該省文化廳廳長,其中,除了河北省文旅廳廳長張妹芝(提名),其餘6名廳長此前還是該省文旅廳黨組書記,包括山東省文旅廳廳長王磊、黑龍江省文旅廳廳長張麗娜、江蘇省文旅廳長楊志純(提名)、江西省文旅廳廳長池紅等。此外,新任命的文旅廳廳長(主任)中,有7人此前為該省旅發委主任,其中5人同時還是該省旅發委黨組書記,包括山西省文旅廳廳長盛佃清、甘肅省文旅廳廳長陳衛中、福建省文旅廳廳長吳賢德、海南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孫穎等。

2、文旅融合第一階段思維

9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機關司局領導幹部職務任免宣佈會,文旅部下屬15個部機關的具體負責人名單對外正式公開。

若從文旅部的具體司局部門負責人設置來看,原旅遊系統的官員多承擔市場與開發的職責,比如市場管理司主持工作副司長來自於原國家旅遊局,資源開發司主持工作副司長與兩名副司長來自於原國家旅遊局,而主管文旅發展融合的產業發展司的主政官員出身於文化部。

從文旅部的三定方案中我們或可看出文旅融合第一階段的思維,那就是旅遊可以為文化提供載體帶來流量,比如市場與開發這兩個關鍵司的主官都是由原旅遊系統人員接任,這種人員的設置,可以看做是文旅融合的第一階段思維。

那麼地方是否也要按照文旅部的人員架構,設置文旅廳的處室主官人選?儘管地方情況迥異,但文旅部這種人員設置確也是一種邏輯。

我們說的直接點,這個邏輯好不好呢?好不好其實也不重要,峨眉峰覺得一旦涉及部門合併這種架構調整,人員之間優勝劣汰的過程就會天然加速,業務能力強否?大局觀有無?融合標杆何在?這些都是多面的考核維度。

寫到這裡,我們還要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在文旅機構融合的第一階段,旅遊產業要承擔文旅融合市場與開發的責任?

峨眉峰覺得,相比於文化產業來說,旅遊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更加完整,這是重點。

從流量來源看,旅遊產業掌握OTA與線下旅行社兩端,線上線下擁有數十億級別的客流。

從承接形態看,旅遊產業掌握目的地,也就是掌握著吃住行遊娛購六要素的終極形態。

甚至從實體供應鏈看,旅遊還掌握著設備衍生品製造、第三方服務的完整供應體系與標準。

說的直白一點:旅遊要為文化導流。這一點決定文化與旅遊兩家資源的重新分配以及未來拓展資源的空間與想象。

再說的直白一點:文旅合併後,合併到一起的預算應該怎麼花?預算意味著資源調配能力,這是官員績效的基礎。

3、存量與增量

既然預算意味著資源,我們來看看文化與旅遊這兩家的資源分佈情況。

實際上,文化部門的政府預算一般都要大於旅遊部門。峨眉峰隨便舉幾個例子,2018年江蘇省文化廳支出預算為5.8億,而江蘇省旅遊局的支出預算為2.1億,江蘇文化廳相當於兩個半旅遊局,再比如2018年河北省文化廳的支出預算為4.6億,該省旅發委的當年支出預算為3.4億。在每年的預算支出中,毫無疑問文化廳是大戶,旅遊局/旅發委則相形見絀。當然部門規模也是預算考慮的問題,不少文化廳旗下還有院、團、文化、圖書館等一眾單位。

存量資源不是星辰大海,面對一個烤好的蛋糕也很難切出滿意的形狀。增量改革是迄今為止的各種變法中最為成功的模式,而文旅融合便是一場規模宏大的增量改革。道理很簡單,文旅融合最需要完成大量且複雜的基礎性底層融合工作。

比如文化部門有非遺彙總,如何將非遺變為在地文化?又如何落地為在地物產?這就需要各個地方發揮其文化差異作統合平臺。

比如在異地生活場景化這一課題中,如何將文化融入異地生活?這就需要找出文化落地的可實現樣式,導入產業化思維與產業鏈支撐。

再比如我們迄今還沒有一個IP基礎數據庫,基礎層面的IP領域劃分、針對人群劃分、實現類型劃分,更進一步具備指導意義的人群畫像細分、人群行為採集等等。

當然,若從文化走出去這一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化走出去另一面就是請人進來。從走出去到請人進來,形式不一,打法有天地之別。一個是推廣思維,一個是營銷思維,前者有隻重過程之嫌,後者有側重結果之優,因為營銷講究因人而異+引人入境。

(本文作者張啟安是執惠首席內容官、主編,筆名峨眉峰。)

執惠文旅研習舍課程更新上線啦!敬請關注執惠微信公眾平臺,進入後點擊下方“研習舍”可一站直達。(執惠:tripvivid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