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教会我的第一课:乱花钱,是对市场的尊敬


阿里巴巴教会我的第一课:乱花钱,是对市场的尊敬


有限责任公司的发明,是成就今天繁荣商业社会的基础体制。几百年过去了,到今天为止,已经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同时,这些伟大的公司也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中最具力量的团体之一,他们推动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他们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更改变着整个世界。

作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阿里巴巴无疑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肩经济体的生态,淘宝和支付宝也早已是国民级的APP。

但是,如果你走进阿里巴巴,你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是,“怎么组织管理好乱?几个部门做同件事?”为什么会有这种混乱感,而这又代表阿里的什么管理机制。

为什么在变革快速且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市场,伟大如阿里巴巴却依然会给人一种“混乱、浪费资源”的感觉呢,这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智慧。

这得从阿里巴巴的历史讲起。

淘宝一分为三,乱花钱是为了摸索市场

2011年6月16日,马云决定把淘宝拆分成三家公司,分别为淘宝、天猫和一淘。根据阿里巴巴参谋长曾鸣的话:

“我们把淘宝拆成了三家子公司,淘宝、天猫和一淘。当时我们找了三个最厉害的领导去带这三个团队。当时也跟这三家公司讲得很清楚,你们就按照自己对未来的理解拚命往前闯,互相竞争也没关系。你们目标就是把对方干掉。”

当时阿里巴巴成立三家子公司,都为了解决同个问题 ———中国电子商务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模样。而阿里选了这么浪费资源的方法,找了三伙人各自去尝试,别管其他两伙人。甚至,当时马云还写了一封内部信稳定军心,说明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

“新商业文明的建设必然会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必须主动创新。阿里巴巴在短期内发展成这么大,但竞争优势不是凭个子大。我们必须在组织结构上不断尝试和创新,才能摸索出适合互联网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模式,保持创造力和先进性。”

这段话,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摸索”。这两字不仅代表了阿里巴巴承认自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更代表了他们敬畏市场的心态。尽管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但我愿意去摸索与尝试。

浪费资源,也有聪明的方法

浪费资源背后的逻辑是,企业借由牺牲短期资源效率,换取长期不断逼近正确方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表面看起来三个子公司都在解决相同的问题,其实各自对市场的根本性假设完全不同。

天猫代表的是 B2C 模式,淘宝代表 C2C 模式,而一淘则代表以搜索引擎将流量导到各种独立 B2C 平台的模式。

而最终中国市场并没有出现类似 Google 将流量导入各个 B2C 平台的模式,而是以集中式的 B2C 与 C2C 平台为主。

事后诸葛亮来看,你可能会觉得阿里巴巴怎么这么蠢。但当时的这一决定在阿里内部讨论异常激烈,谁也不让谁。如果当时马云并非选择“资源浪费”,而是拍板选择任一方案。我认为这代表的是“个人凌驾于市场”的认知,是高风险的商业决策。

我不是阿里,也没这么多资源浪费

当然,我想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问题。首先这是个好问题!资源浪费是一种思维,人人都能做到。

还是以阿里巴巴来说,如果阿里不选择分拆三家子公司,那么你可将单一团队根据ICE方法决定执行哪个方案,并保持警戒随时准备更换方案。重点是快速验证,快速学习,快速修改。

ICE 是 impact, confidance and ease,分别代表效果、信心指数与成本。方案执行效果多好?验证机率多高?成本多低?分数越高代表方案越好。

当你写下计划的瞬间,计划就过期了

但是在中国互联网的江湖,几乎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先做了再说”的氛围。美国的创业公司可能更重视从商业理论与他人创业经验去找出方向,并不断提醒自己控制试错成本,避免钱烧光了还没找到路。

而在中国,主流文化似乎就是“先抢先赢”,要是我碰巧先摸到呢?摸到了就是一片江山,胜者为王。这种文化从骨子里就透露着一种狂野。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无法预知未来到底是什么模样。因此,我们只能低成本地尝试,快速学习并修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