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天保工程”20年 成都市五措並舉不斷築牢生態本底

1998年,成都市正式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20年來,共開展了“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設,尤其是自2011年國家啟動天保二期工程建設以來,成都市五措並舉全面築牢綠色成都生態本底,共投資2.15億元,對291.18萬畝國有林和集體公益林實施森林管護,對118.81萬畝集體公益林實施生態效益補償,實施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05萬畝等,成效顯著。□羅鳴

三個強化:確保“天保工程”順利實施

一是強化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的領導和統籌。成都市政府組建市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領導小組,並在市林業園林局設立市天保和退耕還林工程管理中心,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二是強化天保二期工程政府目標責任體系建設。成都市政府與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林業和園林局與縣(市)區林業局簽訂“天保工程”年度目標責任書,把工程建設納入目標管理,作為考核內容,納入年度目標考核。

三是強化資金投入。按照市、縣兩級按比例共同籌集的原則,每年籌資3000多萬元,對全市集體公益林按30元/年·畝的標準實施市級生態補償,與天保二期工程集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相配套。市級財政對集體公益林按照2元/年·畝的標準,各工程區(市)縣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不低於1元/年·畝的標準對集體公益林配套管護資金。同時,市級財政按照不低於年度工程投資額1%的比例、縣級財政按不低於年度工程投資額3%的比例落實市縣兩級工程管理經費。

管理創新:確保國家政策普惠林農

2012年,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對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助對象、標準、管理、撥付、監督等內容進一步細化明確,讓國家政策及時惠及廣大林農。

在資金髮放管理上,創新建立了成都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集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管理系統,實現了集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髮放的網絡化管理,管理系統內建集體公益林數據庫,將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與集體公益林地塊林權信息、農戶身份信息、農商行賬戶信息進行了一一對應。

同時,管理系統提供檔案和歷史數據存檔等功能,實現工程進度查詢、重要數據的恢復、歷史數據查詢等管理功能。管理系統的應用確保了成都市集體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準確、及時、快捷兌付到戶。通過該系統已將9820萬元補償資金髮放到林農賬戶,使林農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三項舉措:確保森林管護卓有成效

一是推行管護責任制。大力推行了定人、定責、定目標、定任務、定獎懲和統一簽訂管護合同、統一持證上崗、統一管護日誌的“五定三統一”工作方法 ,各工程區(市)縣確定了管護人員,建立了管護隊伍,落實了管護責任,使用全市統一的“森林管護日誌”,開展森林管護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管護體系。在國有林管護上,優先分流安置林場富餘職工從事管護工作,建立林場-工區-管護片站-專職管護員的管理體系,採取封山設卡、分片巡山兩種管護模式。在集體公益林管護上,採取片區林業站(鄉鎮)-管護站-專兼職管護員的管理體系,在管護人員構成上採用專兼職相結合、專業人員和林農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社會招聘、鄉鎮推薦等形式落實專兼職管護人員。

三是加強投入,利用科技手段對森林資源全方位智能化監管。部分區(市)縣根據區域森林資源分佈特點,縣級財政籌集資金,將商品林也一併納入森林管護範圍,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保險兜底:完善職工保障體系

在“天保工程”五險補助工作方面,成都市目前做到了應保盡保,及時繳交保險費用,全力完善職工保障體系。全市年末在冊國有林業職工555人,其中納入五險補助的人員529人,納入退休職工醫療保險補助的人員172人,2017年足額髮放離退休養老金人員451人。同時針對林區職工生產生活實際情況,通過實施森林管護、國有中幼齡林撫育、公益林建設、發展後續產業項目等方式,積極分流富餘人員,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職工收入。

生態為本:不斷髮展壯大特色產業

成都市擁有豐富的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以及廣闊的市場需求。通過“天保工程”一、二期的建設,目前成都市森林覆蓋率由36.8%提高到38.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市、縣級保護區2個,各級森林公園24個,公園總面積140萬畝。

依託森林公園,加快開發了健康養生、生態觀光、文化旅遊、特色餐飲、農事體驗等特色旅遊產品,森林生態旅遊接待人數近億人次,當地農村居民家庭戶均純收入5萬多元,比1997年增長了近10倍,其中戶均林業收入由原來的5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森林旅遊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全社會重視生態、保護生態的自覺性,也使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促進了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天保工程”的實施,推進了成都市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有效增加就業、大幅提高職工收入、完善社會保障、促進林區改革等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了林區發展。未來,成都市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努力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協調發展。把天保工作做細做實,把林下產業做大做強,做到綠山富民兩結合,切實維護成都市生態安全,推進綠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