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我听过一个关于张艺谋导演最尴尬的称呼:国师。每次听到“国师”,我都会想起张艺谋导演那张正正方方的脸,就会情不自禁想象到《西游记》里“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位“国师”的样子。虽然我个人不喜欢“国师”这个称呼,虽然张艺谋导演自己对此的评价是:“不要害我。”但是,透过这个网友公认的头衔,我们能感受到他在中国观众心中的位置。无论你喜不喜欢,说起中国电影,就离不开张艺谋。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前段时间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又上映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导演的商业电影:《影》。《影》改编自朱苏进与李蔷薇的合著:《荆州杀》。原著取材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和“吕蒙白衣渡江”片段,这是一部在真实历史基础上虚构的。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有意义的是,张艺谋导演抛开了原著的三国背景,虚构了一个架空历史:电影中的“沛国”就是原著中的“吴国”,电影中的“炎国”是中的“蜀国”,电影中的“镜州”是中的“荆州”。而那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孙权、关羽、吕蒙、周瑜、小乔等则变成了电影中的:沛良、杨苍、田战、子虞和小艾。

熟悉张艺谋的观众都知道,张艺谋是黑泽明的忠实粉丝。当年,张艺谋的《英雄》就借鉴了《罗生门》的架构,而这部《影》的基础定性,又致敬了黑泽明的《影子武士》。替身这种行业自古有之,人们称他“影子”。影子必须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救主人一命。影子又必须与主人互为一体,真假难辨。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这部《影》在我国公映之后,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目前在豆瓣上有7000多人评价,得分7.7分。 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场发生在水墨江山里的权位争夺与谋杀,进击与隐忍、真实与虚假、刚烈与阴柔。电影中的优点很多:故事讲得相对流畅,多数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影》并不是一部黑白电影,而是对色彩进行了严格控制,片中极少出现黑白灰之外色彩的场景,我们看到的山、水、天空、房屋、地板等也都是饱和度较低的青色,比较像中国水墨画,非常唯美。

这部电影中,邓超一人分饰两角,一个健壮刚强另外一个则是虚弱阴冷,一个体格健硕一个瘦骨如柴,;两个角色体重相差40斤。邓超为了演好角色,他原本体重72公斤,两个月之内就增重到82公斤,演完影子之后,邓超又在20天时间内,瘦成一个体弱多病的病夫。邓超每天的饮食只摄取800大卡热量,一天只吃两个鸡蛋,多次在片场因为低血糖产生头晕目眩的感觉,结果硬是在20天内减了38斤。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诚恳地讲,这部电影在剧作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我个人觉得人物的行为逻辑有问题,特别是电影后半段,既然大都督子虞的目标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那么他一心想要吃力不讨好的去攻克镜州,完全是多此一举。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电影设计有三重矛盾:真身与影子的矛盾,大都督与宿敌的矛盾,大都督与主公的矛盾。然而,编剧或许没有理清这三重矛盾之间的因果关系,几条线索就像麻绳一样扭曲在一起,大家可以仔细一想:大都督想要自立为王,所以他命令替身去攻杀其他大将,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吗?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读了很多次三国。 我觉得,子虞之所以要费尽心机去攻打镜州,其中原因如下。首先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是沛国大都督,镜州乃本国故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现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占,岂有不取之理;其次是他的性格,在影片中可以看出,输给杨苍是他的一生的耻辱,若不是杨苍他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需要通过影子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最后是局势,从影中可以看出,沛国实力孱弱,并且还失去镜州这个天然屏障。如果子虞直接杀了王,对于沛国来说也就是换了个君主而已,这样下去沛国迟早要完,因此能拿下镜州就必须拿下。

《影》:既是一场导演与观众的对弈,又是一部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所以,我建议大家走进影院之前,有时间可以先看一看原著,进行对比,你大概就能发现这部电影的亮点与瑕疵,成功与纰漏。总而言之,我还是挺喜欢这部张艺谋的这部新片,制作精良,视效完美,表演合格,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