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仔爸发了一份别人家孩子的简历给我,看完这份才5岁上幼儿园孩子的简历,我内心仿佛遭受了一万点暴击。我连一名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如,让我感觉自己真是白活了几十年!

先带大家看看这个幼儿园小朋友有多牛掰:首先这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不,是复(旦)二代,人生目标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位孩子的性格堪称完美:又聪明有自信,又勇敢又坚强,还善良贴心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识字量和读书量可谓惊人!一年阅读的英文书就高达500本!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至于爱好方面嘛,当然不会少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能教出这样的孩子,家庭教育观也是不一般的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孩子从两岁半开始,父母就每天坚持2个半小时的陪伴,所谓陪伴我认真看了一下父母的时间规划,其实就是丰富多样的知识类学习!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所以老师的评价孩子各种好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这个孩子的父母,真的是非常用心。

更可怕的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朋友又扔了一份上海某重点小学五年级孩子的简历,看了那个简历才知道,什么叫牛娃,什么叫拿奖拿到手软。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不思上进只知道玩耍的娃,是不是白头发又增加了一大把?

为什么别人的父母这么有规划,每一个计划都能完美的完成,而自己为什么列的计划十有八九完不成呢?

确实,如果按照简历上孩子父母所列的那样,她培养孩子的标准,绝对是按照常春藤大学的标准在努力把自家的小朋友塑造成学习好,习惯好,品学兼优,直奔成功的“完美小孩”!

现在这样的小孩也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清单式育儿”,就是所有养育培养孩子的方式都像列清单一样,逐个去完成,似乎清单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对孩子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样的育儿方式所培养的孩子一定更成功吗?生活在清单式育儿中的孩子感觉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真的会如父母期待的那样成为完美的孩子吗?

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导主任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是“阅好学生无数”的老师,她对清单式育儿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在她的经验中,父母努力按照某种标准去培养孩子,孩子是不是一定更成功和幸福?

朱莉说我们常常把焦点放在那些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投入不够的父母身上,这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大家忽略的是:那些与此做法截然相反,对孩子教育过度投入的父母,他们对孩子们成长的危害同样不可估量。

这些父母觉得一个孩子的成功有赖于他们的保护,他们密切地关注着孩子的每一刻,及时阻止每一个错误的决定,事无巨细,然后成功地把孩子导向某些自己满意的大学和职业中去。

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最后拥有的只能是个清单式的童年。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清单式童年究竟是什么样的,朱莉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清单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一些:

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与安全健康;

保证他们去正确的学校,正确的班级,在那里他们要取得满意的分数;

只有分数当然不够,各种奖项、运动项目、校外活动、领导机会也必不可少;

如果孩子有能力,应该自己创建一个俱乐部,这是大学申请所看重的;

孩子还要进行社区服务,表达对社区与他人的关心,这也是大学申请看重的。

申请好学校需要什么,家长就会制定相应的计划,只要有需要,家长可以与每一个校长、老师、教练,还有写推荐信的人去尽量争取,义不容辞地成为孩子的服务生、私人助理和秘书。

为了避免孩子因为不懂事毁了自己的未来,家长会花充足的时间去鼓励、激励、暗示、帮助、买通孩子,甚至因此喋喋不休。

生活在清单式童年中的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朱莉说,孩子首先失去的,是自由玩耍的时间。因为每一份家庭作业,每一次测验,每一个活动对于我们预定好的将来都有着决定性意义,都必须让孩子收获更丰富,所以孩子只要能完成清单上的项目,不做家务、睡眠不足都不是问题。

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孩子快乐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但当孩子们从学校回来,有太多次我们首先询问的是他们的作业和成绩。我们脸上表达出的肯定、爱,以及他们的价值,却来自于学科成绩的A。接着我们会给孩子表扬,这样的方法就像狗狗大赛中驯养员对狗狗的奖励态度一样,引导他们一天比一天跳得更高、更远!

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进入高中后,他们就会直接问老师自己怎么做才能去到好大学,当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意,出现B甚至C时,孩子更会惊慌失措,四处求助,询问自己这样的成绩究竟有没有机会进入好大学。

慢慢地,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疲劳易怒、脆弱敏感,他们希望听见父母说:“你已经很努力,做得足够好了!”但很难听到。慢慢地,孩子逐渐凋零,焦虑与抑郁高发,甚至开始怀疑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值得?

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危害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岁男孩的简历让我遭受一万点暴击!清单式育儿真的好吗?


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但自我效能是要孩子自己经过思考、计划、决策、实践、期望、妥协、尝试、犯错、想象,还有体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父母过分的帮助、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来获取。

当我们把分数,成绩,和奖项当作是童年的目标,完全为了将来能够有希望进入那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学或者职业,这样孩子就缺乏自我效能。

即使我们通过过度帮助让他们达成一些短期的成果,例如帮他们完成作业拿到好成绩,或者让他们的简历更长点,可长远的代价却是孩子失去自我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少把注意力放在那少数几个他们能够申请或者有希望进入的大学,而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状况,这些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东西。

减少一点对分数成绩的苛求,而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一个可以为未来成功打好基础的童年,放在一个建立在爱与“琐事”上的童年。

人类纵向研究表明,成功来自于在童年时做过细碎的,丝毫看不出重要的“琐事”。越早开始,效果就越好。即使是那些琐碎的家务,也一样能够让孩子了解对生活的热情,锻炼生活所需的习惯和本能。

人类纵向研究还表明,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则来自于爱,这个爱不是爱工作,而是爱人,爱家庭、爱亲人、爱朋友。

童年时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习如何去爱,他们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学会去爱别人,而只有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他们才能学会爱自己。

父母无条件的爱就是不关注孩子的分数和成绩,而是对孩子的生活感兴趣,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感到那种当他们刚出生时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让他在交谈中知道,父母真正想了解孩子生活的一切。

大学只是短暂的几年,无法决定人一辈子的成功和幸福!

当孩子被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不管进不进大学,读不读名校,他都能够靠自己的能力闪闪发光。

孩子不是盆景,他们是不知名不知种类的野花,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提供养分,让他们经历锤炼,爱他们使他们能去爱别人并收获爱,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轨迹收获学业和事业。支持他们成为熠熠发光的自己!

人生没有起跑线!

——END——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