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看到土房子想起了什么?

河南那些事


侣行一路走来,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了很多种不同的“房子”。

2013年,在侣行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看到了当地人用来抵抗严寒的厚木屋。

这种木屋厚实、保暖性极强,特别适合奥伊米亚康的环境。

2014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去探访过一个特殊的人群:巴瑶人。

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船上,一辈子都几乎不会踏足陆地。

他们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船就是他们的家。

今年年初,我们在挪威的朗伊尔城,还体验了一把当地特有的雪洞。

在北极圈的严寒里,雪洞是维持体温的最好方法。

我们花了几小时,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雪洞。

在里面睡觉,温度至少要比洞外高出10度,真是在北极露营的好地方。

在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还有一种住在树上的人——科罗威人。

他们的房屋建在离地面50米左右的棕榈树上,依靠树干做成的梯子爬上爬下。

这样的设计最初是为了防止来自其他部落和食人族的攻击。

这次在埃塞俄比亚,我们也碰到了一个住的地方很特殊的民族——住在树叶屋的都则人(Dorze)。

多才多艺的都则人住在阿巴亚湖边的山上,他们住的房子特别有意思,用竹子和芭蕉叶编制成,外面看上去像大象一样,当地人称为”象屋“。

这种房屋高高大大,跟埃塞其他地方的房子相比,要高出两三倍左右。

在房子圆顶的正上方,有半根微微凸起的部分,很像大象的鼻子;旁边还有两个用来透气的“烟囱”,看起来就像是大象的耳朵。远远看去,一个房子就像是一头大象站在面前。

看到这样造型奇特的房子,我们都感到很新鲜,梁红马上跑过去在房子门口,在大象的”嘴巴“里合了一张影。

这种“象屋”必须在旱季建造,两个成年男子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建起一栋象屋,大概可以使用一百年左右。

“象屋”不怕风吹雨打,却会被白蚁侵蚀,因此“象屋”每隔3年就要整理一次,把房屋底部被白蚁侵蚀的部分除掉。因此,屋子就会渐渐地矮下去,直到不能住了为止。

另外,由于白蚁的侵蚀以及潮湿地面的腐蚀,“象屋”有时候需要移动。4个人在屋内撑起来、20个人在外面抬就可以移动房屋,这种可移动的“象屋”代表了都则人高超的传统建筑技巧。

除了建造“象屋”,都则人还有一项专长就是纺织。

他们先用线锤把棉花纺成线:

然后用原始的纺织机织布,梭子在经线之间穿梭,纺成经纬交织的棉布。

都则人的染料也取自自然,是用天然的矿石和植物汁液调制而成,天然不褪色。

其中红、黄、黑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常用在帽子和挂毯上。

棉花纺的线,矿石和植物汁液做的染料,手工织布,这就是都则人的衣服来源。

住的是竹子和芭蕉造的房子,穿的是棉花纺的棉布,吃的是芭蕉,可以说都则人的衣食住行都直接来自于大自然。

这些材料纯天然无污染,又很容易被降解。

这才是我们跟大自然,最为和谐的关系。

都则人的生活可以说很原始,很质朴,但是他们在这里生活得怡然自得,这份心里深处的宁静是住在大都市的高楼大厦里很难体会到的。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来到不同的地方,见到迥然不同的文化,在侣行路上,我们认知的边界就这样一点点被延展,被丰富。

吾心安处即是家。


张昕宇梁红


想起了小的时候住的房子。

就在今天的某些时候,我就突然想起来小时候住的房子,那个时候窗子的框架还是木头的,有铁的栏杆,没有纱窗,有时候关都关不上,冬天的时候会透风,所以我会帮妈妈一起用小钉子在外面订上薄膜,做冬季来之前的必要防护。很多时候,做梦都还会梦到,打开木头的窗子,望着窗外妈妈的小花园,湿湿的地面,有月季,有海棠,海棠老是不怎么开花……

当时家里的地面还是水泥地,而且有的屋子水泥的地面已经经历了太多岁月,开始破碎了,每次扫地都会扬起很多的尘土。我们家的还好,我记得大姑家,那时候还是土的地面,崎岖不平,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摔一跤。即便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是还是很快乐,没有很多的欲望。

后来的后来,发展越来越快,终于,住上了更干净更明亮的房子,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跟城市里的装修都差不多了,比城市更好的一点就是,每家都有一个自己的小院子。夏天晚上在天井里乘凉,跟家人闲聊,冬天窝在炕头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或者走街串门儿,一起闲话家常。

那时候的小土屋,有小时候的好多的记忆啊,突然大波大波的涌上来,真的好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