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祭祀時賞賜的豬肉有多難吃?為什麼大臣都不想要?

鳶飛九天2018


乾隆賞豬肉?對,這豬肉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麻煩”。

為什麼要賞豬肉?

坤寧宮在明朝時為皇后的寢宮,可到了清朝,這裡被改造了,其被分為了兩個部分:東暖閣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西暖閣則根據滿族的傳統改為祭神的場所。



滿族崇奉薩滿教,這種宗教挺神秘,它的祭神儀式很繁瑣,但總結起來有兩個最重要的環節:

跳大神,讓皇帝和神靈對話。

煮豬肉,讓神靈好好吃一頓。

(坤寧宮西暖閣祭神場所)

而這煮完的豬肉就要分給王公大臣們吃,名曰賞賜,但實際還真是一種折磨。

哪些人可以有福吃這個肉呢?

坤寧宮祭神除特殊情況外,幾乎每天都得進行,日有日祭,月有月祭,年有年祭,還有朝祭,夕祭,春祭,秋祭。



而對於能吃肉的人,除了王公大臣外,還有侍衛。據記載,朝祭的肉,要由王公大臣、侍衛官員等進內分食;タ祭的肉,則交予宮中膳房分散給各處食用。

怎麼吃豬肉?

這豬肉,叫福肉,也叫胙肉,不論名字怎麼變,它就是一塊白水煮豬肉(如下圖)



而且不準放任何調料,就這麼吃,當著面吃完。

反正小君是吃不下去,但不吃就是大不敬,像《延禧攻略》中被魏瓔珞整蠱的弘曉就是因為偷偷在胙肉上撒鹽被乾隆責罰(如下圖)



這件事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

所以為了能吃下胙肉,又不至於太痛苦,有的大臣和侍衛就想了各種方法,比如袖子藏鹽,發明一種醬油紙等等。

反正,這肉真是太肥,還沒味,真挺折磨。

那皇帝吃不吃呢?

吃,但吃的不多!

首先皇帝不是每天祭祀都參加,只有大祭才去,同時,就算去了,也只是象徵性吃一些,而大臣們。。。得全部吃掉,不準剩。


宮殿君


這叫“胙(zuò)肉”,祭祀所用的供肉,乾隆這種做法就像是“發年終獎”,必須是“優秀員工”才能受到賞賜。既然如此,為何大臣們還不想要呢?

在這之前先講個關於乾隆自己吃豬肉的故事,雍正有一次在天壇祭祖,當時所有的皇子、大臣都去參加了,祭祀完之後,雍正賞賜了一塊肥肉給乾隆吃,這個肥肉是祭祀用的,叫做胙肉,其實製作方法很簡單,就是用白開水煮一下,不放任何調料,口感自然是相當差的,一般人根本就不想吃,非常難以下嚥,但是十歲的乾隆卻一下吃了進去,吃完也非常鎮定,還謝過父皇。

乾隆劇照

其實這個胙肉在我們現如今很多地方都還存在,同樣也是用來祭祖用的,但是現在人祭祖完之後會重新烹飪一下再食用。因此在乾隆賞賜大臣吃肉的時候,大臣也是非常難以下嚥的,不想要都是正常的表現,但是絕對不能表現出來,否則就是對先祖對賞賜者的不尊重。

要知道雍正是故意考驗乾隆的,因為當時已經決定立乾隆為太子了,所以在場的大臣也都心知肚明,乾隆說實話在孝順這方面其實是值得借鑑的,繼位之後,時常感恩於祖父和父親,尤其是雍正的白水煮肉一事,更是對乾隆的良苦用心,以至於乾隆將這事當作是非常好、非常有褒獎意義的一件事,這樣做既可以表達自己祭祖的誠心,又可以讓大家不忘初心。



所以乾隆在每年祭祖的時候都會賞賜大臣們吃胙肉,注意了,可不是誰都能吃的,必須要是前一年工作中表現良好大臣才會得到賞賜。

乾隆會將事先煮好的胙肉放在碗裡,然後欽點分發,得到這塊大肥肉的人必須得感激涕零,就像真的拿到了年終獎一樣,因為這直接證明你在這一年中的表現是極好,得到皇帝的褒獎,還不得大口大口的吃啊!


可是大臣們一看這肥肉,哪裡還吃的下?又沒有調料,哪怕是放點粗鹽也好,哪怕是切成薄片也好,非得整一大塊,跟個果凍似的,然而這些大臣只能在心裡想,實際上還得當著乾隆的面將它吃完。

自古以來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為胙肉實在難吃,於是乾清宮的當差侍衛想到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偷偷準備一張紙,不是普通的紙,而是在醬油裡面浸泡了一夜的紙,曬乾之後等到吃肉的時候就可以用了,然而有的太監用這個方法掙錢,賣給大臣們,大臣在得到賞賜的肥肉時拿出醬油草紙或者鹽水米紙,有的直接包裹著吃,有的放到肉湯裡面再吃,這樣就不會太難吃。




羽評郡主


看到其他人的答案感覺有些誤導讀者。我來給大家從以下三個方面介紹一下乾隆皇帝所賞賜的豬肉,為何如此難以下嚥?又是為何成為臣子眼中的恩寵?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又有哪些傳承?


天子賜胙為何物?

乾隆皇帝祭祀時所用的豬肉,其實有一個學名叫做“胙肉”,又名“福肉”!也就是說在祭祀大禮完成之後,參與祭祀的人如果分而食之,便能夠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多福多壽萬事順利。當然,這只是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一種美好向往。

為何乾隆皇帝賞賜給臣子的胙肉,令臣子有苦不敢言吶?原來在祭祀的過程中,是不得使用全熟的“太牢”的。所謂的“太牢”便指的是牛羊豬三牲身上的肉。在,在很多地區的民間又將豬肉稱為“禮”。

因此,清朝祭祀時所使用的豬肉實則只是用白開水煮熟肉面之後,裡面依舊是血紅的生肉。而且沒有任何調料玷汙的豬肉才能用來祭祀天地和祖先,而當祭祀活動結束之後,皇帝便會將祭祀所用的所有物品分給寵愛的大臣,這是一種十分榮幸的時刻。但是對於這些養尊處優的臣子來說,食用這種外半生不熟且寡淡無味的豬肉,實在是難以下嚥。


而且作為祭祀所用的豬肉,必須是上好的肉面,換句話說,就是有肉皮的肥肉(也可以認為是五花肉)。這些油膩寡淡的肥肉基本上處於全生的狀態。別說這些平時錦衣玉食的朝中大臣難以下嚥。就是常年吃不到肉的普通老百姓怕是也吃不下這肉。

天子賜胙由來已久

很多人覺得清朝使用半生不熟的豬肉來祭祀天地和祖先,是起源於其祖先生活於東北的極寒地區,生活疾苦,並且能夠吃上豬肉便是莫大的榮幸。而被滿清族人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清朝時期,皇帝也採用這種習俗祭祀天地和祖先。

也許這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並且有一定的起源,但實際上採用這種半生不熟的豬肉來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中國漢族歷史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在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天子以賞賜胙肉給各諸侯分食,一方面體現天子的皇恩浩蕩,另外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明確等級觀念和拉進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因此當時各諸侯國在發生重大的祭祀活動時,周天子便會派天子特使,帶著“天子賜胙”前去道賀,並且令其食用,沾一沾天子的福氣。並以此認為和天神實現了交流。畢竟他們認為天子便是上天之子。是可以和上天的神靈溝通的。



百姓逢年過節祭祀依舊遵循“古法”!

除了皇帝要舉行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大禮以外,天下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也在逢年過節時祭祀天地,祭拜祖先。

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中國老百姓們,長期以來依然遵循著古法祭祀大禮,逢年過節便會擺上祭品,祈求天地保佑事事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多福多壽、惠澤子孫。然後向天地三叩首,向祖先四叩首。向長輩一叩首。即“

神三、鬼四、人一”的禮儀。

而在祭祀臺上,依然可以看見半生不熟的豬肉。這種習俗依然在中國廣泛的土地上傳承著,有人說這是封建迷信的行為,而我卻覺得這是中國人骨子裡最寶貴的文化基因。是中國孝道的傳承與發揚!


珞珈山的貓


前幾個月熱播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不就有這個橋段嗎?乾隆祭祀之後把肉分給王公大臣和侍衛們吃,從大臣們的表情上就知道這個肉有多難吃?

乾隆祭祀之後的分給大家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叫做福肉,也就叫做胙肉。這福肉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分到的,只有王公大臣、後宮嬪妃、貼身近侍才有資格享用,這不僅僅是一塊肉,更是一種榮譽。所以當時旗人都愛說:

我們家可不是吃素的。意思就是說家裡有人在宮中當差,能分到肉吃。

當一塊肉上升到這個層面時,不管你愛吃還是不愛吃,不管味道好還是不好,你都得吃,而且得當著皇帝全部吃完,否則就是玷汙先祖,大不敬,要被嚴厲處罰的。

其實,說白了,這福肉就是一塊白水煮的豬肉,而且一半都是肥肉,你說味道能好到哪去?一點味道都沒有,而且還很油膩,要是給現在的人吃,估計哇哇兩口就連前天晚上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了。

正是因為如此,這福肉就讓大臣們又愛又恨。如果皇帝不給你分肉了,說明你這政治生涯完蛋了;給你分肉吧,又實在難以下嚥。

為了能讓自己順利吃下這塊象徵著榮譽的肉,很多人都會玩點小把戲,比如把紙張寖泡在醬油裡晾乾,等到吃肉的時候把肉包起來吃。


胡史亂翔


首先為大家科普一下清朝的祭祖儀式。滿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家祭每年春秋舉行,共兩次,每次一般連祭三日。 第一天, 祭祖。 第二天, 祭天。第三天,換鎖。期間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吃豬肉。

具體來說就是在祭祀的第二天,滿族家庭都在院內豎一根高過屋脊的神杆,神杆又叫索羅杆子。滿族人民把神杆視為通天柱。祭祀時,在神杆下面殺一頭豬,“領牲”將豬的鎖子骨套在神杆頂上,把豬的內臟取出放在錫鬥裡送到神杆頂上,由喜鵲或烏鴉來吃,稱為“神享”。神享三天內吃完,便象徵大吉大利。豬的肉分成:“大肉”、“小肉”。“大肉”燎毛後煮熟上供,然後眾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飯,眾人分食。所有大肉、小肉飯,三天之內必須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帶走,必須埋在神杆之下。

滿清普通家庭的祭祀都如此多的繁文縟節,更何況皇族的星祭。

每年在祭祀的時候,皇帝都會賞賜祭祀用的豬肉給手下大臣,這可不是一般的待遇,只有優秀員工才能獲得,但是很多大臣卻又內心很是拒絕這種賞賜,原因是這種肉的做法,這種肉又叫作胙(zuo)肉,這種肉做法很簡單,就是在開水裡簡單煮一下,不放任何調料,可想而知口感和味道不怎麼樣,一般人根本不想吃。但是收到賞賜的大臣還不能拒絕,必須當場吃掉,不然是對先祖和賞賜者的不尊重。說到這裡就要講一個乾隆自己吃胙肉的故事了。



在乾隆十歲的時候,雍正帶領文武百官在天壇祭天,祭祀過後,雍正賞賜了一塊胙肉給乾隆吃,小小的乾隆一口吃下去,吃的時候還很是淡定,這讓雍正很是高興。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那樣一塊沒滋沒味讓人無法下嚥的胙肉,可不是所有人都有乾隆那樣的魄力。為了應對這樣一塊肉,宮內的一個小侍衛想到個好辦法,那就是偷偷準備一張紙,這紙可不是普通的紙,而是在醬油裡面浸泡了一夜的紙,曬乾之後等到吃肉的時候就可以用了,有的頭腦靈活的小太監用這個方法掙錢,賣給大臣們,大臣在得到賞賜的肥肉時拿出醬油草紙或者鹽水米紙,有的直接包裹著吃,有的放到肉湯裡面再吃,這樣就不會太難吃。


小七說書


第一清宮白肉、祭肉,胙肉並不難吃,只是沒有滋味。第二從瀋陽清寧宮開始到1911年宣統退位清宮都由皇后主持祭祀把肥豬灌酒後祭神後大鍋白煮上供後分賜王公親貴。賞給侍衛,排骨肉掛在坤寧宮殿前神杆喂滿洲神鳥烏鴉太監也可以跪而銜食。時日漸久王公侍衛有了好主意用牛皮紙泡鹽醬油晾乾備用吃白肉時泡肉湯用!乾隆六年北京出現了一家飯館砂鍋居,砂鍋居的肉過午不候!一天就煮一頭豬!至今東北地區酸菜白肉仍是地方代表菜!至於所說的大臣不想要,就是亂講吧!漢臣不敢奢望滿洲親貴能被賞吃胙肉是很大尊容,就是皇子也無旨不準吃的。


一葉小舟風雨渡


乾隆祭祀時的豬肉是白水煮的半生不熟的豬肉,而且裡面不放任何調料!大臣們一旦被賞賜了豬肉,就必須一次吃完!吃不下那就是欺君之罪,是要滅九族的!有時候皇帝賞賜你二斤清水豬肉而且是大肥肉,你一次吃完二斤不放調料,你吃吃試試,吃完讓你三天都排不了大便!所以說乾隆爺賞賜豬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些小官還享受不到這個待遇呢!只有大官才能遭這份罪!小官是不是有點慶幸呢?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在滿清朝廷的每年的祭祀大典的白水煮肉,叫胙肉。拿來祭祀祖宗的。滿清的祖輩們過的是飲毛茹血的生活,曬鹽或者是煮鹽技術都被漢族人掌握著,所以滿清朝廷的老祖宗們很少獲得到鹽,因為在中國古代鹽鐵是屬於朝廷專賣的物品。而白水豬肉就成為最高的祭品,而分發給身邊的大臣?也就被視作最高的獎賞。品級不夠的話?是無法得到這份遭罪的賞賜的。


愛看愛思考


不是難吃,而是這些功臣的後代養尊處優,一個王朝為什麼從鼎盛走向覆滅,就是人已經變了,沒有了進取心,享樂腐化。


流氓兔1831751


因為祭祀用的豬肉分給大臣都是沒有任何調料的,而且還是七八分熟,又油又膩,大臣們自然不想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