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时候闹蝗灾无数人饿死,为何百姓宁愿啃树皮也不吃蝗虫?

官馨思


有吃蝗虫的例子 。


宋朝的:

时两浙旱蝗,饿死者十五六。……是岁奏计,上问曰:“如闻滁、和民食蝗以济,有之乎?”秉对:“有之。民饥甚,死者相枕籍。”
——《宋史全文》

元朝的:

秋,大都、广平、顺德及濰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广平人相食。
——《元史》

唐代的这个记载还提供了吃法,蒸晒,去掉足和翅膀,吃剩下的部分。

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
——《旧唐书》

人饿急了的时候,当然会把一切能吃的东西填进肚里。蝗虫毕竟也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把头去掉就可以吃了,嘎嘣脆,鸡肉味,对吧?

(……好像串片场了。)

在《农政全书》中,总结消灭蝗虫的方法,除了及早扑杀预防之外,还有两种辅助性的措施:

此外复有二法。
一曰以粟易蝗:晋天福七年,命百姓捕蝗一斗,以粟一斗偿之,此类是也;
一曰食蝗:唐贞元元年,夏蝗,民蒸蝗曝飏,去翅足而食之。

蝗灾在古代是很难对付的灾害。为了充分动员民众捕杀蝗虫,于是想出了物质激励的主意——抓蝗虫有饭吃。要么拿蝗虫来换饭,要么直接拿蝗虫当饭。

可见,吃蝗虫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个别地区,就是不闹灾荒的时候,也有吃蝗虫的习俗,觉得这东西吃起来跟虾差不多。

臣尝治田天津,适遇此灾。田间小民不论蝗蝻,悉将煑食,城市之内,用相餽遗。亦有熟而干之,粥于市者,则数文钱可易一斗。噉食之余,家户囷积,以为冬储质,味与干虾无异。其朝晡不充,恒食此者。

(捕蝗图)

但为什么我们见到最多的都是各类啃树皮的记载,很少听说有人吃蝗虫呢?

我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

1.捕捉不便。蝗虫是活物,而且具有飞行能力。而闹灾荒的地区,大多数人肯定在饿肚子,未必有足够的体力。

2.心理因素。毕竟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没有“吃虫子”这个选项。

顺便说一句,吃蝗虫在效率上算是相对低的。因为蝗虫是捕食者,而作为食物,营养级越高,能量摄入的效率越低。

这是因为生物从外界摄入能量是存在转换消耗的。打个比方。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量是100,他对于食物中能量的利用率是0.5(数据都是编的),那么他要吃下含能量200的植物。

如果他是以蝗虫为食的话,就要吃下总计含能量200的蝗虫。但蝗虫消化食物也有一个效率,假设蝗虫的能量利用率也是0.5,那么假如蝗虫体内能量总计200,这些蝗虫就要吃下总计含能量400的植物。

——你看,效率只有直接吃植物的一半。

总而言之一句话,吃蝗虫的情况不是没有。只是相对而言不多。


北门猿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见过蝗灾,不知道什么是蝗灾.我爷爷是农民亲历过蝗灾,我在非洲援建的时候也听它们讲过蝗灾.我们看见有炸蚂蚱🦗小吃,以为抓蚂蚱🦗吃也不错!实际上,蝗灾中的蚂蚱🦗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的蚂蚱!蝗灾时候的蝗虫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全身会变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于自己身体的粮食,叶杆全都不剩!连续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规模的蝗灾可以治理,蝗虫一旦聚集成了规模根本没办法治理,遮天蔽日,连太阳光线都会被遮蔽住,往往一两个小时一整片田就什么都不剩了!连麦秆都没了!连牛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们一旦吃完,就会迅速飞走了十分二十分就会飞走!再寻不到!在非洲蝗虫一天能行进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来烤串就都飞走了!




惜摗勾捏哭躲开吧本教


并不是不吃,而是由于种种顾虑吃的不那么多那么普遍而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蝗虫是活物,而且在饥馑之年的蝗虫,基本上都是结伴而行,成群结队,遮天蔽日,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美味佳肴送上门来了。

蝗虫过处,寸草不生,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确切地说不是寸草不生,而是所有的植被都会被吃光吃净,包括农民辛苦所得的庄稼,饥馑之年由此而来。

蝗虫来的快,去的也快,根本不跟人反应的时间,因此,捕食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操作起来难度却不小,现在还有个天气预报预报天气,准不准吧多少是个参考。


古代可没有“蝗灾预报”,只要当铺天盖地的蝗虫飞到跟前才知道蝗灾发生了,这都是直观感受,留给人们处置的时间极短,再一个蝗虫是随着植被移动的,就是那里植被青青往哪去。

大量蝗虫出现时,一个地方的绿色植物根本顶不了多长时间,蝗虫也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加之蝗虫是天灾,开始人们怕蝗虫有毒,不敢食用,还是唐太宗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天下苍生计,做了第一个吃蝗虫的人,但即使唐太宗没死,这些“老天爷派下来惩罚黎民百姓”的害人虫,还是有很多人不敢吃。

蝗灾本已是老天爷降的灾祸,如今还要把“老天爷的使者”抓来吃,这不是造孽嘛!老天爷惩罚你两下,还敢还手了不是。

因此蝗灾属天灾但人心却是人祸,天灾人祸,岂有老百姓不遭殃的道理。


历史三日谈


蝗虫肯定是要吃的,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啊。

很简单,那是因为,树皮比蝗虫更容易获得啊。不用消耗太多的能量就能获得食物,然而遗憾的是,树皮也没有什么能量啊。

捕捉蝗虫其实是需要工具和技术,以及花费体力的,因为这些东西并不会坐以待毙啊,就算蝗虫多的时候,蝗虫也是会蹦的啊。我还记得有一年出野外,在一个山坳里碰上大发生的蝗虫。三个人用捕虫网(实验用具)折腾了两个小时,抓了一大可乐桶。这么低的生产效率根本就填不饱肚子啊。

虽然蝗虫看起来不小,但是真正的可食用部分并不多,大部分就是外骨骼撑起来的架子。里面的蛋白质并不很多,脂肪就更没有了。所以吃蝗虫被认为是现代人的健康食品,但是对古代的灾民来说,根本就不足以填饱肚子。

蝗虫还会大规模迁徙,比如东亚飞蝗,这片地啃光了,很快就到下一片地去了,但是人没办法这样跟着迁徙啊。

不是说不吃蝗虫,而是把所有可以得到的都吃了之后,还是只能吃树皮了。


植物人史军


我上的生物课里,蝗虫是叫东亚大飞蝗,这东西好吃,我吃过,做这东西吃的地方,管这东西叫“跳菜”收好庄稼的田里,总有人拿个竹制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点眼,在田里跑来跑去,然后袋子里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开水烫死,煮一开,捞出来晾晒干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错,以前缺油时候干炒也挺香的,好吃着呢。



但是古代蝗灾时候为什么不吃着个呢?肯定吃,不会不吃的,咱们国家只要能进嘴的东西,自古就没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时后在乡下,小伙伴们抓点知了蚂蚱烤着吃那是常事。说古代蝗灾后,不吃蝗虫,我是不信的,但我认为没什么用,我们常见的那种蛇皮袋,装米得四五十斤,卖跳菜的也拿那种袋子装着跳菜卖,一袋子才十几斤,就是说这东西吃着玩,当菜吃都可以,当粮食吃。

恐怕蝗灾时能抓到的蝗虫,不够填补粮食损失,本来古代田里那点粮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干半年稀,蝗灾粮食都泡汤了,抓的蝗虫最多能填补小半,所以最后还得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农民是最实际的,要是吃蝗虫能顶上粮食,能比粮食稍多一点,就该种粮养蝗虫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自古以来,最让老百姓头疼的莫过于蝗灾,但凡遇到蝗灾,几乎就会出现大量饿死人的现象,毕竟庄稼都让蝗虫吃了,百姓只能啃树皮。这个问题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百姓宁愿啃树皮,甚至是人相食也吃蝗虫呢。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老百姓就算再迷信再敬天,在要吃树皮人肉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放过蝗虫的 ,那为什么不吃呢 第一蝗虫刚开始的时候家里还有余粮,老百姓整天在田园里赶蝗虫,只想保护自己的庄稼,没时间想着吃蝗虫的事情,等蝗虫走后家里粮食也吃完了,外面的植物也被蝗虫吃完了只能啃树皮 第二点蝗虫是迁徙生物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不动,它们最多在一个地区呆个一二天,吃光所以植物然后走人,老百姓想抓蝗虫吃也抓不了多少,古代老百姓见识少,大部分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他们也不敢跟着蝗虫跑然后吃蝗虫,还有古代人口不允许流动,大批老百姓也被限制在一个范围呢出不去,所以蝗虫跑了也没法跟着蝗虫跑,最多也就吃二三天蝗虫到最后一点吃的也没有,只好啃树皮吃人肉了



口袋先生6


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闹蝗虫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

蝗虫的成虫将卵产在土壤里,土壤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成虫产卵。

造成蝗灾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增加,每平方米产卵可达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适合产卵场地。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卵迅速孵化成幼虫,成活率提高。

另一方面,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生长的较快。 多雨和阴湿对蝗虫的繁衍不利。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使蝗虫溺死,雨雪多的年份直接冻死杀灭蝗虫卵。另外,多雨的年份蛙类增多,蛙类喜食蝗虫,也造成蝗虫减少。

蝗灾和严重旱灾是相伴而生。常常大旱之年闹蝗虫。原来生产力低下,人们基本靠天吃饭,南方用水车浇地,北方用竹子编的篼泼水浇地,粮食产量很低。山区、丘陵地方的旱地基本颗粒不收了。

蝗灾一般发生在植物生长季节,蝗虫飞过之时,遮天蔽日,一次飞过,庄稼就只剩光杆了,粮食基本没了收成。

说人不吃蝗虫是假的,飞蝗持续几天就飞走了,其他日子没得吃了,只能吃树皮了。


莫天聋


不是说不吃蝗虫,而是在灾荒时期,甚少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鱼叔论古今”

大家都知道,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老百姓们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如果这一年的风雨都是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之后肯定是会个好收成的。当然若是恰好碰上那些不可抗力,如:洪灾、旱灾,那么百姓们也就只能自认倒霉了,最后的结果便是没有粮食,无数人饿死。


同时古代就算是朝廷拨发了许多救灾的物资,可是在经过了多道大臣的手后,也是缩减的十不存一了。所以最后分发到了百姓手中的那些粮食明显是不足以满足大家的生存所需的。所以最后甚至可能会出现受灾的百姓们去吃树皮,啃草根的场景。当然古代不只有洪灾和旱灾,还有一种灾害,也是大家谈之色变,那便是——蝗灾。当蝗灾来临,蝗虫过境,灰蒙蒙的一篇天空,不一会儿那些绿油油的树叶和蔬菜还有地里的粮食,很快就被蝗虫给啃食殆尽了。如此的话,百姓们甚至连树叶和草根都是没得吃了。

不知这个时候,是否有读者和鱼叔一样产生了相同的问题,便是: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答案是,蝗虫是可以吃的,并且在我国,关于蝗虫的食用还有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了。自从唐代开始,就有一些地区以蝗虫作为食物充饥。现如今人们在一些农家的特色小吃中也是可以碰到关于蝗虫的菜谱,如:蚂蚱烧汤、蚂蚱面包、蚂蚱烤羊肉串、蚂蚱雪糕等美食。这些食物在当今也是被称为绿色无公害食品了。但是为何古人明显知道蝗虫可以吃,却宁愿吃观音土(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胀肚死亡),也不吃蝗虫呢?

首先一点需要申明,蝗虫灾害是持续的,同时通常会造成蝗灾的蝗虫都是一些飞蝗,可以不断搬家,所以具有迁徙性。大家想必也能知道答案了,蝗虫飞得这么快,同时也不好储存,人们怎么能够抓住这害虫啊?更不用提之后要将它们抓到来吃了。

其次当时有一段时间,人们还怀疑蝗虫是有毒的。唐太宗在位期间,就发生过了蝗灾,而百姓们就算能够捕捉到蝗虫,却是不敢下嘴,因为大家都是怕这蝗虫有毒。太宗皇帝亲自考察了受灾地区,看到百姓遭受如此天灾,心如刀割。生气之下,不顾旁边大臣的劝阻,便是将几只蝗虫生吃了下去,结果当然是李世民还好好的活着。之后虽然百姓们还是很难利用蝗虫充饥,可是关于“太宗皇帝亲尝蝗虫”的故事传开了,百姓们更加爱戴唐皇了。而唐太宗之后也是亲自督促了一批又一批的救灾物资拨给灾民们。

当然对于古人很少吃蝗虫,还是有一个说法的。那便是“吃了灾虫,会得罪上天”,灾民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阻止蝗虫吃食庄稼粮食的,若是要谈到将蝗虫捕捉来作为食物,就更难以想象了。

以上便是鱼叔对于古人即使面临灾难,也是很少有人吃蝗虫的缘由了。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请关注鱼叔,并在留言区留言,鱼叔希望能遇到更多一起探讨历史知识的同道之人。


鱼叔论古今


怎么没有吃呢?

早在唐太宗时,皇帝就举着蝗虫吃掉,说宁愿让你吃我的肺腑,也不能让你吃我子民的粮食。但大面积吃蝗虫在过去很难做到。

原因是,一、老百姓认为蝗虫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在儒家天人感应学说中,蝗灾是上天对皇帝的不满,主杀太子相(笑死了,中国自秦代开始发生了1000多次蝗灾,皇帝都要杀太子的话,都来不及生这么多了)

二、蝗虫是迁移式的,扫荡一处之后迅速飞走,百姓难以捕捉。

三、蝗虫必须油炸才好吃,生吃或清水煮都是难以下咽,只能晒干磨粉做药。而药物又用不了这么多。


四川達州


自从有了杀虫剂之后,成建制的虫灾就再也没有可能了!所以我们也没过蝗灾时是啥样!他们估计肯定吃蝗虫,但是那玩意虽然高蛋白高热量,但毕竟不能像粮食一样吃一年啊!而且吃过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偶尔吃吃还不错,顿顿吃谁受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