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格言】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译文】

与人相处,不能任性,要了解人情;行事也不能固执,要明白事理。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感悟】

我非常喜欢“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两句话,就如我喜欢“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一样,一直把它们做为自己寻求平静心态的座右铭。许多时候,在心情浮躁之时,便会静静的坐下来,让这些给人以静心的名言,给自己指点一下迷津,心情自然就会坦然和开朗许多。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只把这两句话当任务一样的背了下来,却没有意识到这两句话的真正内容和内涵。虽然曾经无数次的在文字中提到这些让人心静的字迹,却不能让它体现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所以,许多时候,自己浮躁的心情,总是如喧嚣的世界一样,纷乱中难以静心歇息。仿佛曾经的自己,永远也做不到得意与失意的淡然与坦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棱角性格,已被岁月的利刃一点点刮平。经历的多了,便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的淡然。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淡泊,不是消极,也不是心灰意冷,而是用淡然的心态看待一切,自己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行为中,努力做好着一切。不去计较名与利的得失。不要因得意时的踌躇满志,而喜形于色,欣喜昂然,飞扬跋扈。亦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垂头丧气,一筹莫展,难掩烦闷。老子云:“淡兮其若海”。淡泊,也是恬静之意。这其中的淡泊,也许是孔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悠然我思,也许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也许是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抑或是王阳明“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脱略?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世事无常,犹如大海浪潮的潮起潮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失意时居多。人生都会有得意之时,失意之日。得意人且不可做“得志便猖狂”的《红楼梦》中的中山狼。当得意时的骄傲侮慢围绕身前体后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失意时的落魄不堪。失意之日,亦不可一蹶不振。似孟郊所写的“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那样暗淡无光。陆游的诗告诉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明朝学者崔铣有“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六然训。一人独处,做到宁静致远;与人相处,宽容为怀;遇事烦心,果断明了;无事之期,觅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雅雅;得意淡然,平淡如海;失意坦然,坦荡恬愉。用一个好的心态,把这六然铭刻

在心,在融于静如止水的无争心态里,便会在得意时心体莹然,失意时坦然自若。没有必要埋怨上天的不公,更不可责备周围人的不明。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在失败中涅槃出来的人,可达到人生的淡然与坦然的境界。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淡泊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心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匆匆一瞬,韶华已成白头。这时,便会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淡然。在人生路上走过来,年轻时,谁都会有种浮躁的心绪。在自己行走的每一步中,都会在得与失中变幻着不同的心态。这种得与失皆然不同的心态,伴着人一步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如果年轻时,能看透得意与失意的平淡,那就不会有年轻与年老之分了。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昨天的鲜花和掌声,已在岁月的无声流逝中而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那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平淡。当今天的荣誉和掌声再次向我袭来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一切是那么的淡然,一笑而过。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得意时浑然,失意时坦然。淡然而坦然,人生大境界。

读《格言联璧》:坦然处之,自然会有一份心静如水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