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今日顺庆 罗清

“棚户区改造项目是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全区的发展大局,时间紧,任务重……”近日,顺庆区北城街道在延安路小学召开齿轮厂棚户区改造搬迁动员大会,这标志着齿轮厂职工宿舍正式启动拆迁,“南充齿轮厂”这个深深烙在老一辈顺庆人心中的地名将从此消失。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是一座城市的荣光

11月13日,记者走进鱼岭街的原齿轮厂老厂房,拿起镜头记录“旧时光”。斑驳的墙体、沉默的机械、经年的门窗、墙根下长出嫩绿色树苗、上世纪50年代栽下的林木已成参天大树……人去厂空留下了什么,等待变迁却默默成景。时间走过了半个世纪,曾经老厂房的机器轰鸣早已停止,在老厂房中,厂区很安静,其中一间宽约600余平方米的仓库剥离了原先的功能,隔成30户职工宿舍,在昏暗的灯光下,记者依稀看见一条长约80米的通道,30户居民每户门窗相对。废弃的老厂房透过丝丝温暖的冬阳,在看似沧桑的表象下,依然能想象出半个世纪前这里热火朝天的场景。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曾经,有一千多人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林源福师傅就是一位原南充齿轮厂的老职工,他今年已70高龄,目前退休在家,仍旧生活在齿轮厂宿舍里。他对记者说,他在1970年便进厂工作,前后在厂里当过钳工、技术员、工会干部等,一共在厂里工作了21年。“我19岁就来厂里工作了,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现在一转眼就成了白发老头了。” 回忆青年时期在厂里工作的情景,林师傅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厂里条件不错,要进厂工作都必须要有推荐信,‘不是红二代还进不了’,中午饭只花几毛钱就可以吃上‘硬菜’,狮子头、回锅肉、酸菜鱼......味道好得很!”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0年,动力机械厂成立,厂内员工只有30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动力机械厂更名为西南地区农业机械维修站,规模扩大到70到80人;1964年,西南地区农业机械维修站更名为西南地区农业机械维修厂,规模扩大到200到300人;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订单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也愈来愈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维修厂更名为南充齿轮厂,这也标志着齿轮厂的正式成立。为改善企业职工居住条件,厂里便新建了两栋居民楼作为职工宿舍。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新房修好后,按工龄分配住房,那时候我还年轻,就把房子让给比我年长的师傅。”林师傅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齿轮厂最为兴旺的时期,厂里当时的临时工人、在职工人和退休工人加起来有1400多人,每年给国家上缴的税收可达400万元,职工工资每月可领到将近100元。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为了方便职工生活便将部分厂区改造成了职工住房。“那时候,我们厂里的小伙子下班请客都是‘横着走’,包里从来不差钱。”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历史的车轮滚进90年代后,国内商办企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大量国营厂走向关停、并转,齿轮厂也未能幸免,逐渐走向了下坡路,直到2005年齿轮厂彻底关停倒闭,部分厂区土地卖给了泰合集团,这个曾经辉煌数年的国营老厂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部分职工宿舍也在清算后卖给了厂里的工人。

今天,是一座城市的“伤疤”

“这个房子是我叔叔留下来的,我的表哥一直在外打工,没有回家,我就一直住在叔叔留下来的房子里。”45岁的杨春红告诉记者,她的父亲和叔叔以前都是齿轮厂的工人,齿轮厂才成立的时候,她父亲就跟随叔叔来到齿轮厂,后来父亲中途离职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叔叔分了齿轮厂职工宿舍的房子,由于表哥常年在外,在叔叔过世后她就一直居住在叔叔家。如今,她女儿也快10岁了,一家人挤在一间20余平方米的房间内,实在有诸多不便。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太好了,终于盼到拆迁的这一天,我叔叔要是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在杨春红的邀请下,记者走进她的家。在大约20余平米的房间内,摆放有床 、衣柜、电视机、餐桌、餐柜、锅、碗、瓢、盆等诸多生活用品,使本来狭小的房间显得更加拥挤。

“我们这里原本是厂房,后来改成职工宿舍了,厨房只在过道随便搭一个,只有一个公用的卫生间。”杨春红告诉记者,他们所居住的职工宿舍大部分都是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砖木结构,经过风雨打磨,现破烂不堪,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一遇下雨到处漏水,随时都有坍塌可能。在“5.12”地震后更是损坏严重,被鉴定为C级危房,屋顶经常坍塌、多次维修,管道路线等也已老化破损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维修和水电气损耗补贴费用大,生活环境差,道路不畅通,清洁车辆难以通行,下水道也堵塞严重,常年需要大量资金疏通,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住户怨声载道。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一遇上降雨天气,我们家就出现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加之水电线路老化,天然气管道锈蚀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杨春红说,本次对棚户区改造,是党和政府对棚户区住户殷切的关怀,他们非常支持。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明天,期待着华丽转身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新房子。”11月14日,记者在齿轮厂棚户区看到,居民正聚在一起聊天、打牌。60岁的杨丽霞的丈夫是原齿轮厂职工,厂里为他分配了一套40余平方米的房子。杨丽霞告诉记者,根据棚改政策,她家获得的货币补偿应该能够买到一套适用小户型新房。

南充齿轮厂的昨天、今天、明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质量,改造迫在眉睫。”据金鱼岭社区党委书记石辉林介绍,自齿轮厂宿舍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以来,该社区主动作为,组织社区全体干部深入棚改区域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发动居民小组长、老党员,通过开坝坝会、张贴宣传单等形式,向住户宣传棚改政策,倡导住户主动配合棚户区改造工作。所有被征收居民房都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评估,补偿方式将按照评估后的市场价值进行等价补偿。目前,第三方机构正在进行统一价值评估,待评估后,即将和居民签订房屋征收搬迁货币补偿协议书。

纺织厂、齿轮厂、冷冻厂、绸厂、丝三厂、罐头厂……上世纪50、60年代,这些国营老厂如日中天。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曾经代表南充城市工业文明、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之消失。每一个老旧厂区的背后,都映衬着时代的光荣,各自的悲喜,岁月的巨轮在车道间碾碎凹凸留下深沉的印记。在沉寂10多年之后,齿轮厂片区终于迎来改造,让我们共同期待老厂房的华丽蜕变,旧厂房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再一次推动着城市的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