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興粵盛」東莞:改革再出發 昔日“世界工廠”向高新技術發力轉型

央廣網東莞11月15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978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中共廣東省委率先作出發展來料加工的決定,東莞、南海、順德、番禺、中山作為先行試點縣。

“三來一補”模式的誕生,改變了東莞的經濟結構,也揭開了引用和利用外來資金的序幕,商人、資金、設備、技術從香港、臺灣等地紛紛流入,東莞一度成為“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世界工廠”。

40年間,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東莞,從珠江東岸一個普通的農業縣變身為“世界工廠”,而在新的歷史洪流中,一度依賴“代工”發展的東莞也在摸索中開始了新一輪轉型升級。

“世界工廠”誕生記

已在東莞深耕了二十多年的華堅鞋業董事長張華榮回憶,東莞能從農業縣成功轉變為全球製造業名城,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得益於發展來料加工產業;另外,東莞有著很好的地緣條件,靠近香港,港澳華僑多。

1978年,東莞縣開始試行發展來料加工產業,確定試點後的十幾天,港商便來東莞拉開了投資的序幕。此後,臺商們又蜂擁而至,徹底改變了這個貧瘠之地。

為了高效運轉,1978年12月21日,東莞縣在全國率先設立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主管全縣“三來一補”合資合作企業的工作,從洽談、簽約、工商、登記、報關、辦理進口許可證以及香港直通車手續等,實行“一條龍”式管理與服務。

據中共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東莞改革開放三十年大事記(1978-2008)》記載,1983年,東莞縣與外商簽訂“三來一補”協議共2021宗,7.1149億美元;新辦企業1030戶,共引進各種機械設備5.6萬多臺(套),價值2381.9萬美元,全縣共收入加工費1.26億美元。而同年,東莞縣生產總值才13.03億元。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點燃了江西鞋廠老闆張華榮心中南下創業的火苗。他決定帶領80名江西老鄉南下東莞進行二次創業。當年10月,他花了100萬盤下了位於東莞厚街一家倒閉的臺資鞋廠,成立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

「粤兴粤盛」东莞:改革再出发 昔日“世界工厂”向高新技术发力转型

東莞華堅鞋業董事長張華榮向記者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華堅鞋業的發展歷程(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我實際上拿不出這麼多錢,只好欠賬、擔保。”張華榮對記者回憶道。

“三來一補”模式的誕生,開創了一個時代。彼時大量加工貿易企業向東莞遷移,依靠承接外來訂單的“代工”形式在東莞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港資、臺資乃至內地企業紛至沓來,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有數據顯示,當時全球每10雙鞋中就有一雙產自東莞。1996年至2002年,東莞連續7年出口總值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僅次於深圳、上海,逐漸成為“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世界工廠”。

轉型之痛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敲響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警鐘。大量金融機構倒閉,跨國企業大批裁員,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世界各國幾乎都在面臨嚴重的金融危機。隨著原材料價格、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上漲,人民幣大幅升值、政策環境日益嚴格,東莞“三來一補”模式的黃金時期走向了終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東莞部分企業逐漸往中國中西部地區或東南亞遷移,留下的企業也在謀求轉型。

傳統制造業遇到困境,無疑也影響到了東莞整體的經濟。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09-2014年這6年間,東莞的GDP增速已有4年未能完成當年的目標任務。當時有專家指出,東莞遭遇金融危機,代工製造越來越困難,經濟增長動力源缺失,最終導致經濟增長率低位徘徊。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被淘汰出局。東莞高埗鎮的裕元鞋業就選擇了撤離。如今,在裕元鞋業廠區內,再難找到昔日人頭湧動的情形,只有空蕩蕩的員工宿舍樓和裕元文化廣場等建築物記錄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面對虧損,華堅鞋業不得不轉型自救。東莞總部將傳統人工製造進行了升級,採用自動化、智能化,儘量減少人工;同時在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建立幹部利益分配激勵機制,讓員工成為老闆。

「粤兴粤盛」东莞:改革再出发 昔日“世界工厂”向高新技术发力转型

華堅鞋業東莞總部大樓(新華網 供圖)

而張華榮也在這次危機中尋找到了新的“商機”,開始了企業在海外的“突圍”之路:遠走非洲,在更具人力成本優勢的埃塞俄比亞投資設廠。

2012年,華堅集團設在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區的新廠正式投產,在短短的100天內成立了一個500人的工廠。此後的發展證明了張華榮當初選擇的正確。目前,華堅鞋業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大的鞋類出口企業,使當地皮革出口增長了57%,華堅也在經濟危機中找到了一條新路。

面對新的形勢,東莞正在努力擺脫“世界工廠”的包袱,以求蛻變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地。2000年以後,東莞試圖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比例,發展高新技術,建新東莞、新產業,從而把加工製造業的比重攤薄。

據《2017年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東莞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49家,總數達4077家,位居省內地級市首位。發明專利授權量為496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1829件,均排廣東省第3位。

向高新技術發力

坐落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臺脈衝型散裂中子源,由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共同建造。包括一臺8千萬電子伏特直線加速器、一臺16億電子伏特快循環同步加速器、一個靶站,以及一期三臺供科學實驗用的中子散射譜儀。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王生告訴記者,選擇在東莞落戶,正值東莞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節點,高新技術與高新產業將成為東莞轉型的主攻方向。

散裂中子源落戶東莞後,港澳地區的許多大學“近水樓臺先得月”,已經開始吸引中子散射研究和應用的人才,建設相關的學科。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的主要領導先後訪問了散裂中子源,討論合作。中國科學院和香港裘槎基金從2015年開始支持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學建立中子散射聯合實驗室,加速推動新增譜儀和其他中子散射交叉學科應用型裝置的建設。

「粤兴粤盛」东莞:改革再出发 昔日“世界工厂”向高新技术发力转型

11月15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王生向記者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東莞位於廣州與深圳之間,為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成為該走廊的成果轉化基地,松山湖和濱海灣新區被規劃為“兩核”。松山湖管委會官網資料顯示,目前松山湖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引進了華為機器、華為終端總部、中集集團、新能源等一批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創新生態體系,累計引進博士和碩士共3400多人。

王生分析,東莞具備發展高科技的優勢,其處在廣深之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之中,離香港很近,地理位置上得天獨厚,加上改革開放40年來在製造業積累的經驗和財富,在團隊作戰、管理、產業配套和產業集聚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文化上比較包容。

“大灣區的背景下,東莞需要服務好廣州、深圳甚至香港,服務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同時科技創新也必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成為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王生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