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原來,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我們的命運都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襲,可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不是被海浪吞噬,就是隨波逐流,極少有人像張展那樣,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一直對身邊的現實不停地追問……”


聽聽大咖怎麼說

《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白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在看似瑣細的兩代人的隔閡與隔膜的矛盾糾葛中,實際上寫了兩代人在觀念分化之後的相互走近,重新打量。作品還寫了父母一代的自省,青年一代的反省,這樣就使最終呈現出來的,是兩代人分裂之後的相互尋找和盡力彌合

付秀瑩(《長篇小說選刊》主編)

作為女性作家,孫惠芬筆觸細膩敏感,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糾葛有著驚人的耐心和熱情,往往有獨特而新鮮的發現

汪政(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以開放的敘事呈現人的多元與不確定性,在自我和他者的視線的交織、碰撞、消解和衍生中,人被塑造和解讀。小說在顛覆中建構了新的關於人的學說

孔令燕(《當代》雜誌主編)

小說寫了一個青年尋找死去的父親的足跡的故事,揭示了權力與物質對追逐成功者的異化,而成功者又用這些來異化下一代。張展尋找的過程,也是人性迴歸的過程

舒晉瑜(中華讀書報總編助理)

能打通個人與時代關係的能力,是對寫作者的考驗。在這部小說中,那些對家庭、親人、故鄉的敏感擴展為“血管神經”,通向了人心的黑暗處,孫惠芬努力發現並塑造了一個在黑暗的深淵裡以不同的方式自我超拔與救贖的心靈

《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尋找張展》是中國首部以青年志願者的成長為主題,並試圖在父子、母子之間重新建立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的長篇小說。尋找張展的過程,也是建立一個總體性、一個情感意義的共同體的過程。

《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尋找張展》的寫作結構非常獨特,代表了中國當代長篇文學原創寫作的一個新的傾向。《尋找張展》分上部“尋找”和下部“張展”,設計別緻,在閱讀時不會讓讀者覺得乏味。上下部寫作完全順應了小說本身的發展需要,可以說本書也成為上下部結構寫作的代表作。上部的懸疑式寫作為下部的真相揭示奠定了閱讀的興味,而下部的書信體自述則充滿了浪漫與激情,書信體寫作本身就富有了激情的因素。


《尋找張展》的語言是豐富、優美、雋永而乾淨無塵的。一部作品除了能夠給人以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給人以整體性的生活觀念和價值體系之外,語言的文學性非常重要。可以說《尋找張展》的寫作在語言上是非常有作家感覺的,沒有任何旁逸斜出之處。幾乎每一個句子都為作家的表達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作家對於語言、文字的字斟句酌表現了作家的謹嚴和對於文學的崇敬與尊重。在這樣一部充滿了情感的作品中,很多語言都可以被人銘記於心,比如書中第64頁所寫的:“一個不幸的人是另一個不幸的人的避風港。”

《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長篇小說體裁是對志願者題材最好的書寫。《尋找張展》的敘述帶有明顯的非虛構、紀實特點。作家調用了很多她的經驗資源,但是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虛構性的長篇小說,而這個長篇小說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又是很強的,很多讀者會分不清其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這對作家的創作來說是非常成功的。我們常說,經驗勝過了虛構,生活勝過了故事。某種程度上講,如果一個作家真正能寫一個東西使得讀者恍惚以為這就是生活,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這也是作家的一個成功。在這個特別的時代,這是一個藝術上的成功。我們覺得這是長篇小說體裁對志願者題材最好的書寫。

《尋找張展》——這部人民日報海外版推薦的書究竟好在哪兒

古往今來,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會伴隨著一個個經典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福樓拜筆下的愛瑪、海明威筆下的聖地亞哥、塞林格筆下的霍爾頓,抑或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聖•埃克蘇佩裡筆下的小王子……這些文學史上鮮活的人物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甚至可以說永生難忘。我們相信,每一位閱讀了這部《尋找張展》的讀者,也都將在自己文學記憶的深處,潛移默化地為張展保留一個席位。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讀者而言,張展或天真、或淳樸、或叛逆、或執著、或孤獨、或堅韌、或善良、或熱忱,故鄉、童年、親情與愛這些人類永恆的主題交織其中,閃爍著作家人性的關懷。《尋找張展》一定是作家孫惠芬留給中國和世界的不朽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