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陈泽琴


要简单地说清楚这件事,必须提及一个人与清末朝廷的一场派别内斗。

第一,这个人名叫容闳——一个以教育救国为梦想的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清末知识分子。

1854年冬,容闳从美国学成回国,出任留学生副监督一职。在曾国藩、丁日昌的支持下,领衔会奏,于1870年提出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清廷宣即批准。1872年8月,第一批30名幼童抵达美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批量走出国门留学西方的第一页。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中国留学生分三批按计划抵达美国。但令容闳没想到的是,支持自己实现此项教育计划(后援支助)的曾国藩去逝后,困难接踵而至,以致这些留学幼童逐渐习染西风,开始西装革履,信奉基督教,尤其是不习汉文,不再遵守封建礼节。时任留学生正监的陈兰彬及其继任者吴子登等人便与朝中的顽固派沆瀣一气,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错误做法”群起攻击,认为“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全失爱国之心,亦且有害于社会”,为了防患于未然,应当马上将留美学生尽数撒回。

第二,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改革与保守、前进与倒退、西学与中学之争。

自始至终站在留学生一边的只有容闳一人。虽然老奸巨滑李鸿章对留学生给予了一定的同情,但因忙着与洋人签卖国条约,却也是爱莫能助,他只能在朝野的反对声中采取骑墙派妥协的方针。1881年夏,清廷最终做出解散留学生事务所、撤回全部留学生的决定。此时,自1872年以来先后赴美的留学幼童中,最小的也已满20岁。在他们中间,有很多人不仅高中毕业,甚至已经考几耶鲁、哥伦比亚等名牌大学。如果提前回国,太可惜了。

第三,在清廷保守顽固派的干预下94名留学生无奈按期回国。

于是,容闳向美国友人呼吁请求他们伸以援手,希望他们向清政府施压,请政府收回成命,让留学生们在美国继续完成学业。一时间,致清政府的函文如雪片般飘落在皇帝的案头,在这些信中,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及美国教育界众多名流联名呈递信最为真诚殷切。可惜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清廷顽固派依然反对派遣留学生出国,严令这些在海外求学的孩子们必须全部按期归国。1891年11月,除了坚决不归以及夭亡于异国他乡的28人外,剩下的94人回到上海。至此,曾经轰轰烈烈的派遣留学生行动在保守派的干扰下无奈地落下了帷幕。


书中有毒


1872年至1875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前后分四批共120人赴美留学,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本来这批留美学生计划在美国留学15年,后来随同的老师向朝廷介绍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清廷担心这些人接受西方思想后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1881年分三批召回这些学生,不过,原来赴美留学的有120人,回来为什么只有94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病逝

据统计,这批留学生在美国病逝的有15人,如潘铭钟、石锦堂、黄锡空等人。

美国的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等很多方面都和中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赴美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抵抗力有所欠缺,压力又大,当时的不少留学生因此病逝。

2、执意不归

当时,有两名留学生拒绝召回(容揆和谭耀勋),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清政府迫于美国耶鲁大学和外交部的压力,不敢强制将这两名学生从耶鲁大学召回。

除此之外,还有九名留学生因为先期不遵守纪律被遣返。

这批留学生,可以说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他们当中,有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校长唐国安,有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有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有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这批留学生,他们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这批留学西造之子,他们目睹了中国近代的荣辱兴衰,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有着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不知道读者们对这批留美幼童有什么看法?


小生金兔


清末啊,我听过一个清人在美国的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美国人看到一个驻美清朝官员,觉得很稀奇。他们打赌:那个清人会不会游泳?就把那个清朝官员推到河里,看他会不会游泳。。。然后没有然后,中国人死了就死了。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能活着回来94个,已经是奇迹。


夏天的虫4


人各有志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