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德近200億買下上海星外灘 外資在內地又活躍起來了

上海星外灘的最終買家塵埃落定,凱德集團成為“上海最高雙子樓”的最新買家。

早前界面新聞曾報道,凱德將接手上港集團掛牌出售的上海星外灘項目。

11月13日,凱德集團於在官網宣佈,由旗下來福士中國投資夥伴III同新加坡投資公司(GIC),以127.86億元掛牌價競得上港集團掛牌出售的上海星外灘開發建設有限公司100%股權,加上項目的貸款及債權,凱德以近200億元的代價,成為這一物業的新買家。

這一交易價格,也創下外資在內地投資物業購買價格的新紀錄,同時也成為凱德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單體收購交易的最高價。

凱德表示,未來星外灘將建設成為凱德旗下綜合體來福士項目,這也是上海第3個、全國第10個來福士項目。隨著此番買入,凱德在中國內地市場的投資額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

凱德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星外灘中的辦公樓部分會在2019年下半年完成,商場預計在2020年開業。

過去2年,星外灘的股權交易頗為頻繁。早前曾持有星外灘50%股權的中國金茂掛牌出售過持有股權,但隨後又變為“潛在買家”。經過股權梳理後,金茂在去年底正式將手中的50%股權,以59.98億元價格出售給上港集團。

不到一年,上港集團又以“優化資源配置”為由,將該項目以127.86億元掛牌出讓。僅以正式摘牌價計算,買與賣之間,上港不到一年內便輕鬆賺得近8億元的利潤,算得上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這一金額也幾乎追平2016年,李嘉誠以200億元出售的上海浦東世紀匯廣場的價格。值得注意的是,世紀匯和星外灘最終交易的買方身份,似乎也標誌著國內大宗物業交易市場上買家身份的變化。

彼時中國人壽以內地第一大宗交易高價拿下世紀匯廣場時,正是內資在大宗交易市場最為積極的時刻。時隔2年,以凱德為代表的外資在內地大宗物業交易市場上,又重新活躍起來。

“截至目前,今年上海已經完成大宗交易量995.4億元,其中外資買家交易量達到556億元,佔比達到56%,而去年全年外資佔比是28.58%。”CBRE世邦魏理仕投資及資本市場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李凌透露。世邦魏理仕正是此番促成凱德買下星外灘的諮詢機構。

李凌還表示,儘管今年境內外資金環境複雜,但中國內地大宗市場依舊是資本青睞的對象:“去年上海區的總交易量是1190億元,按照目前已經成交及潛在成交的數據來看,到年末總成交量大概率將與去年持平,甚至超過去年。”

今年內資受到去槓桿政策的影響,投資策略變得謹慎,市場疲軟,而外資則重新回到這一市場當中。李凌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外資對國內一線核心市場的潛在投資回報率還是頗為看好,只是前兩年面對內資的大舉買入無力抗衡。今年內資乏力,少了對手的外資投資者認為現在正是重新配置良性資產的時機。

這似乎也解釋了凱德今年在內地市場大舉調整資產的舉措。今年年初,凱德以83億元的價格,一口氣將20個項目轉讓給萬科,這是凱德進入中國市場24年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出售持有的國內資產,彼時一度引發“看衰市場”的爭議。

但隨後數月後,凱德又簽署了中新(寧波)智造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還收購了重慶兩江春城項目,並陸續拍得廣州增城、科技城地塊,在內地市場投資頗為積極。

凱德在當時出售資產予萬科的公告中便稱,出售項目所獲得資金,將繼續在中國投資優質物業。有業內人士分析,凱德出售的20個項目中,除部分位於北京、重慶、杭州外,都位於三四線城市,其中14個城市為凱德僅有單一項目佈局的非核心城市,對其而言並非優質資產。

拋售“累贅”後手持大量資金的凱德,則有了充分的轉圜餘地,在一年內迅速回到熱點市場,並重倉一、二線城市。

僅今年內,凱德在內地物業投資總額就超過281.35億元。買入星外灘後,凱德在中國41座城市管理的項目超過180個,總開發規模約2200萬平方米,僅在上海的總規劃體量就達到130萬平方米,是在上海持有最多商辦體量的外資企業。這也體現出凱德對內地核心城市投資物業前景的繼續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