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回首過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國家一系列好政策的推動下,一個個萬元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十堰各個角落。

先富起來的那批人,現在怎麼樣了?

她是全鎮第一個萬元戶

1982年,《工人日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報道了房縣窯淮鎮村民林莉一家,種殖天麻年收入過萬元,成為窯淮鎮第一個萬元戶,她也因此被全國人民群眾所知曉。

“一晃30多年過去了,時間過得真快啊。”今年57歲的林莉面對十堰晚報記者的採訪,感慨地說。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1983年,靠種天麻成為萬元戶的林莉

林莉出生於1961年,父親當時是農業銀行職工,母親則在家務農照顧老人,林莉還有一個弟弟。因為父親有著相對穩定的工作,所以兒時林莉和弟弟的生活還算寬裕。後來,林莉又有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裡慢慢變得拮据起來,一家六口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

1981年,在家務工的林莉通過多方調查,瞭解到種植天麻可能會有很大的利潤,與家人協商後,林莉購買了一批天麻,開始種植天麻。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天麻(網絡圖)

林莉家裡一共種植了5畝天麻,她每天定期施肥、除草,觀察天麻的生長情況,用筆詳細記錄下來。經過一年的生長,林莉家的天麻豐收了。

“當時5畝地一共產出900多斤天麻,一斤天麻4塊多錢。”林莉說,當時家裡沒有把天麻賣掉,因為她覺得5畝產出900斤天麻太少了,與家人商量後,她決定將900斤天麻全部留到第二年進行播種。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天麻(網絡圖)

1982年3月,林莉將900斤天麻種子全部播種到5畝地裡,當時她也沒有把握,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種好天麻。一年後,收穫幸福果實的時候到了,林莉一家帶著激動不安的心情開始挖掘。500斤、1000斤、3000、4000斤……林莉一家經過不斷挖掘,最後稱重,一共收穫天麻4000餘斤。

“我當時整個人都是懵的,一年時間900斤變成4000斤。”林莉說,一斤天麻就算賣4元,4000斤就是16000元,她家僅依靠種植天麻就成了萬元戶。

貸款買拖拉機跑運輸,成了萬元戶

1957年,王春保出生在武當山。當時武當山景區的旅遊業資源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王春保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除了種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王春保的兄弟姐妹眾多,每天既吃不飽也穿不暖。

18歲的時候,我靠著給別人開小型手扶拖拉機維持日常生活,每月能拿到38元工資。”王春保說,由於弟弟妹妹還小,他每月要拿出30元補貼家用,剩下的8元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王春保年輕時的照片

結婚時,他花500元建造了一棟80平方米的木質平房作為新房。婚後,妻子王女士在當地一家零件廠打磨零件,一個月工資32元,他和妻子每月的工資不能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甚至連生病都不敢去衛生院治療。

1983年,村裡正掀起蓋房熱潮,需要運輸大量砂石等材料,但是村裡只有幾臺小型手扶拖拉機,根本不能滿足施工需要。

當時,國家剛剛出臺農民貸款政策,王春保看中了其中的商機,決定向信用社貸款購買一臺最新型號的拖拉機從事運輸工作。隨後,王春保向信用社貸款1萬元,買了一輛拖拉機。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每天天不亮,我就開著拖拉機給鄉親們拉磚頭、拉沙子,因為蓋房子的人非常多,簡直忙得不可開交。當時柴油每升5毛3分,每天下來我能掙53元的毛利潤,刨去油錢、維修費等,

到了年底我竟然拿到9000多元的純利潤,加上妻子上班以及養豬賺來的1600元,一年竟然掙了11000多元,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春保興奮地說。

如今,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成為萬元戶後,王春保又陸續種植了5畝橘樹、3畝水稻田,他靠著自己開拖拉機、賣橘子、賣大米以及養豬掙來的錢,不僅很快還清了貸款,還蓋起了新磚房,添置了電視機、冰箱等新家電,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成為鄰居羨慕的對象。

而林莉則選擇到單位上班,因為工作的關係,林莉沒有繼續種植天麻,而林莉的丈夫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通過做生意富裕起來,一家人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

十堰36年前第一批萬元戶,現在過得怎麼樣

網絡配圖,與本文無關

如今,57歲的林莉和61歲的王春保,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當記者問他們改革開放40年來身邊的變化時,他們表示:“從當時的黑白電視機到電腦、自行車到電動汽車、泥土房到洋房,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是人民群眾用眼睛能看到的,這一切都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其實,林莉和王春保只是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40年來,許多人靠著國家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萬元戶的稱號早已隨著經濟的發展成為了歷史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