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給物,不如來個好乾部”

“給錢給物,不如來個好乾部”

——劉德寶帶領“漁花子”建成中國最美漁村紀事(中)

“給錢給物,不如來個好乾部”

劉德寶(右三)和同事交流工作經驗。莊文斌 攝

俗話道,村看村、戶看戶,黨員幹部看支書。過上好日子的沿湖村人說,現在我們真正明白了一個理:“給錢給物,不如來個好乾部。”

記者跟隨劉德寶在村裡轉了一大圈,最深的感受就是他一個聲音喊到底,“吐口唾沫,都能砸個坑”,千餘名村民樂滋滋跟著他奔小康。

他說話咋這麼有分量?其實就是一句話:得民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中。”打小以船為伴的劉德寶,深諳此道,記於心、踐於行。

“拿了不該拿的錢,我怕自家的漁船把邵伯湖水弄髒了!”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叫“無私”

國家惦記著漁民收入,每年八九月份,就會按時發放漁民燃油補貼。

錢發到手後,當晚,劉德寶總會帶上酒菜,招呼父親、弟弟上桌,“黨的政策好,又給咱們漁民發錢了。來!喝兩口,慶祝一下。”

其實,村裡領補貼最少的就是劉德寶家,因為父親和弟弟的漁船發動機功率最小,只有4.4千瓦,只能拿到3000多元,其他村民最高的能拿到2萬多。

“這可是你的至親啊,難道你不想他們日子過得滋潤點?”有人勸劉德寶,只要在數字上“調一調”,你家的補貼可以翻一番。

“拿了這筆錢,我怕自家的漁船把邵伯湖水弄髒了!”劉德寶的話,像在湖水裡扔進了一塊大石頭,那麼響!

沿湖村黨總支書記,雖然只是芝麻大的官,但權力可不小。光是近年來退養還湖、漁民上岸、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和漁民燃油補貼等項目費用,劉德寶就經手上億元。想給家人謀些私利,對於劉德寶來說,也就是“張個口、動個手”的事,可劉德寶非但沒徇私,反而對家人很“苛刻”。

2015年,沿湖村投資60萬元,配套漁家樂建了兩個民宿,施工場地上留下不少碎木頭塊,不少村民紛紛撿回家當柴火。

劉德寶的家和民宿工地只隔了10多米,母親拿著袋子往外跑,卻被劉德寶的弟弟一把拉住了。“媽,你這麼做,要是讓我哥看到了,肯定不高興。別人撿得,我們家撿不得啊!”母親悻悻而歸。

親爹親媽都沾不了光,更別提親戚了。

有一年,劉德寶的親戚想承包湖區2000多畝的芡實資源,承包費30萬元。村民得知後,在家悄悄打起了小算盤:30萬元的承包費,攤在村裡每戶的話,可就有近3000元啦。村民們自發聚集到村部,要求將芡實資源立即承包出去。

劉德寶不動聲色,上網查了芡實的市場價格,心裡有了底,當即通知村委會終止洽談,實行公開招標。

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這位親戚哭著找到劉德寶,一把鼻涕一把淚訴說自家的困難。“困難家家都有,別說你是我們家親戚,換成沿湖村的其他村民,村裡也會想盡辦法解決。”停頓片刻,劉德寶語氣強硬:“但這次芡實招標是村兩委會的決定,必須執行!”

隨後,一個外地客商以75萬元中標,當年每戶村民分到了5120元芡實承包收入。意外多收了大紅包,村民們開心極了,自編打油詩唱道:“書記做事行得正,芡實發財都有份。”

“劉書記沒有半點私心,我最有發言權。”說這話的是沿湖村主任助理劉安。

有一次,清理村裡野塘時撈上幾條野生鰱魚,想著劉德寶愛吃魚,劉安順口說了句:“書記,這幾條魚你帶回家吃吧!”

“帶回家?我能吃得下?”劉德寶當場拉下了臉。村兩委會上,劉德寶特意把這件事拿出來議一議。“今天我說這事,不是為了批評誰。只是讓大家好好想一想,要是我拿了那幾條魚,現場清理魚塘的村民會怎麼看,事情傳出去,沿湖村的村民會怎麼想。”

劉德寶疾言厲色:“幾條魚事小,但黨員幹部的形象事大!”

最終,這幾條鰱魚被賣掉,所得的100元入了村集體的賬。負責保潔的阿姨說,在沿湖村,哪怕是村部賣廢舊報紙的錢,都記得清清楚楚。

“書記在村裡幹了14年,他沒有半點私心,他心裡想著的只有沿湖村。”在沿湖村工作5年後,劉安真正悟出了劉德寶的心境。

“給他打醬油的錢,他能煮鍋豬頭肉。”有一種強大的感召力叫“為民”

在沿湖村,談起村裡最氣派、最敞亮的地方,村民都會指著村部南邊不遠處的“湖口人家”廣場,臉上掛著自豪的笑容說:“看!咱們村的廣場,估計城裡都少見。”

廣場前後建了半年,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上,都清清楚楚寫著兩個字:為民。

2008年,籌建“湖口人家”廣場進入沿湖村議程。擺在劉德寶面前的有兩大難題:沒錢買磚,沒錢買樹。咋辦?

“記者同志,你猜猜這樹值多少錢?”路過的村民潘萬生,指著廣場內的一棵樹,話語頗為神秘。

“前段時間,有專家估價,市場價超過1萬元。”記者未開口,老潘已迫不及待自己答道。話音未落,他又拋出第二個問題:“你再猜猜當時買這棵樹花了多少錢?”潘萬生哈哈大笑說:“當時德寶書記只花了180元就買回來啦!”

為村民辦事,就像為自家幹活。差磚頭,劉德寶就抽空從鄰村拆遷工地上買來舊磚,一塊磚頭才一毛錢;缺樹木,劉德寶外出辦事時就多留些心,看到附近村莊有平整土地的,就順便“淘”回來。

“德寶這孩子,心裡裝著的都是沿湖村村民。”沿湖村老支書金廣來感嘆,“給他打醬油的錢,他能煮鍋豬頭肉。”

“村幹部給我們村民打工,你沒聽說過吧?”“小馬哥”漁家樂老闆馬明斌說。今年國慶假期前,“小馬哥”漁家樂裝修升級,為了能趕在“十一”黃金週前開張,劉德寶帶著村幹部來幹了三天小工。烈日炎炎,劉德寶額頭上滿是汗水,忙活得連飯也顧不上吃,看得馬明斌心裡過意不去。“小馬,我們口渴了,來瓶水吧!”劉德寶笑著說:“這就算是‘工錢’了。”

說到此事,馬明斌話語中充滿感動:“德寶書記就是我的親哥哥。”

早些年在外打工的馬明斌,做過保險、酒水推銷員,吃盡辛苦也掙不到幾個錢。2006年,劉德寶動員他返鄉創業,沒有啟動資金,劉德寶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12萬元,這才成就了今天沿湖村小有名氣的“小馬哥”漁家樂。

和馬明斌一樣,當年沿湖村人開飯店、建民宿都缺錢。劉德寶從荒灘上撿回木棍,巧手一紮變成吧檯,竹子、蘆葦拾掇拾掇做成天花頂……客人稱讚有特色、有農家味道,追問“這是從哪裡請來的設計師”。

一件件小事,劉德寶暖了沿湖村村民的心。村為民、民愛村,早已蔚然成風。劉德寶有個習慣,看到村裡地面上有紙屑就順手撿起來,於是村民看到垃圾也會主動彎下腰撿起來;劉德寶每次外出作報告,總愛宣傳沿湖村的蝦餅、魚圓等特產,沿湖村的村民網上賣特產,總會附上一句話:“親,幫我們沿湖村點個贊吧!”

“鄉村振興,不能光把產業經濟做起來,鄉村文明建設也不能拖後腿。”這些天,劉德寶正全力推進“漁家書屋”項目建設。每天工作再忙、再累,外出學習開會再晚、再餓,他都要跑到工地現場看一看。路過的村民碰到了,硬拉著他回家吃飯,劉德寶總是擺擺手:“家裡還等著我開飯呢。”

“一天不看,心裡就感覺不踏實,晚上覺都睡不好。”劉德寶說完,黝黑的臉上,笑得綻開了花。

【記者手記】

註解

沿湖村人說,我們德寶書記臉黑,他比其他漁家人吃的苦、受的累都多;他的心是火熱火熱的,時時刻刻揣著村裡的大事小情。老百姓心裡有桿秤,知道你是重還是輕;老百姓心裡有面鏡,知道你是濁還是清。

劉德寶在一事一情中註解著共產黨人的品德、品行,用一言一行感染著身邊人。走進劉德寶的內心,你會發現,他把村集體經濟看得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輕;他把沿湖村的聲譽看得重,把個人的名利看得輕。這是他作為鄉村振興帶頭人,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的關鍵所在。

正所謂“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記者 繼業 明濤 景炎 董鑫 鄒平

通訊員 邗萱 陳萬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