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楓橋經驗對接上槐蔭密碼

濟南市槐蔭區化解風險推動基層治理

面對新時期矛盾糾紛主體多元化、類型多樣化、調解難度大等新問題和新變化,如何適應新形勢,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破解基層城鄉社會治理難題?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的做法是:黨政領導敢於擔當、以上率下,形成化解矛盾糾紛、構建和諧槐蔭的“頭雁效應”;職能部門眼睛向下、身子靠前,及時解決涉及群眾利益、容易引發矛盾的難事、要緊事、煩心事,確保轄區安寧、群眾安居樂業;基層幹部撲下身子抓穩定,上門入戶解民憂,努力實現各種矛盾糾紛不出社區村居,暢通社會治理“微循環”。槐蔭區的做法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注入了新活力,為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更使“楓橋經驗”在齊魯大地盛開出創新之花。今天,本報推出槐蔭區探索和實踐新時代“楓橋經驗”特別報道,敬請讀者留意。

這是一座開放現代之城,包容多樣的城市文化,賦予她積極進取的城市精神和品格,打造出多元化的發展平臺。

這是一座創新活力之城,持續改善的營商環境,破除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障礙,眾多企業在這裡“詩意棲居”,放飛夢想。

這更是一座和諧文明之城,平安與法治在城市的發展中互為支撐,交相輝映,讓這座城市迸發出激情與活力,處處澎湃著發展的勃勃生機。

—— 一位外地投資者的槐蔭印象

槐蔭區,山東省會濟南市中心城區之一。近年來,伴隨著這座城市西部新城規劃的落地實施,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等一大批立足高端國際化特色化的項目啟動,拉開了濟南市乃至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幕。

10月29日,“2018濟南槐蔭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會”在北京舉行。

“槐蔭區將提供最專業的載體支撐、最完備的政策支撐、最有力的智力支撐、最安定的環境支撐,與前來投資創業的企業,一起為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貢獻。”槐蔭區委書記國承彥在推介會上信心滿滿地說。

“最吸引企業家的營商環境是什麼?是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規範的法治環境。從這個理念出發,槐蔭舉全區之力推進矛盾糾紛化解,深化基層社會治理,防範化解各領域風險,打造陽光公開的法治政府,築牢了平安槐蔭、法治槐蔭的基礎,實現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核心內涵與富於創新的‘槐蔭密碼’的最佳對接。”近日,國承彥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法治為發展保駕護航

尚永文清楚地記得去年12月興福街道油牌趙村村民拆遷簽約時的情形。

12月16日到25日,短短10天時間,全村500多戶村民實現100%簽約,其中70%選擇回遷。村民們商定,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在嶄新的回遷房內再敘鄉情。

尚永文是山東勤力律師事務所主任,參與了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佔地拆遷項目法律服務工作。

“拆遷工作初期,有的村民鄉情難捨,有的對政策不瞭解,對拆遷懷有牴觸心理。作為拆遷組中律師小組負責人,我帶領律師和街村幹部、村民代表挨家挨戶向村民宣講拆遷中涉及的政策、法律,同時對拆遷過程中發生的村民家庭矛盾進行調解。每天早8點至晚8點,連續十幾天下來,前前後後共調解糾紛30多起。”

“這些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能夠順利推進,得益於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的作用,得益於‘平安槐蔭’‘法治槐蔭’建設的保駕護航。”國承彥說。

在槐蔭區,“楓橋經驗”的內涵,已經由單純的化解矛盾糾紛、減少不穩定因素,拓展到防範化解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風險,延伸到城鄉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而參與的部門也囊括了全區的各個系統、所有行業。

“代表來了”為民代言

今年5月,濟南齊河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後,每逢上下學等高峰時段,地處槐蔭區濟齊路邊的三教堂小學和幼兒園經常會出現交通擁堵現象,增加了交通安全隱患,讓學生家長惴惴不安。吳家堡街道的13名區人大代表利用5天時間在轄區全面開展走訪調研並提出建議。隨後吳家堡街道等單位迅速制定了整治方案,在沿路增設12處臨時移動信號燈,並協調設立接送學生專用場地,打消了家長對學生出行安全的擔憂。

槐蔭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孟憲偉告訴記者,這些煩心事的及時消解,得益於今年區人大開展的“代表來了”活動,活動的出發點是“瞭解群眾訴求,聽取群眾呼聲,積極為民代言”,目的就是讓生活在槐蔭這片熱土上的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代表來了’與槐蔭區建立實施的‘書記直通車’‘週三基層訪談日’‘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包掛街道和軟弱渙散村居制度’‘包掛化解重點信訪積案制度’等一系列舉措互為補充,充分發揮以上率下的‘頭雁效應’,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槐蔭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晨光說。

像槐蔭區人大常委會推出的“代表來了”一樣,“商量”平臺在槐蔭也有了“基層版”。“商量”是濟南市政協在全國政協系統率先探索創建的協商民主平臺。為了把平臺向基層延伸,今年6月,槐蔭區正式啟動區、街道、社區(村)三級“商量”平臺。

今年6月30日,槐蔭區美里湖街道為解決小區停車難、停車亂問題,啟動了“新沙社區有事好商量”程序,街道領導幹部、村“兩委”成員以及村民和黨員代表紛紛出席,在商量中,“社區微循環”方案得以優化並得到一致認可。吳家堡、營市街、中大槐樹等街道還將“商量”與轄區成型的網格化社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為民辦實事、為區域發展貢獻群眾智慧的綜合平臺。

由亂到治的“匡山風景”

匡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叫匡山村。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這個看似普通的城中村,在最近十幾年卻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2年,因集體企業改制期間大量資產被變相侵吞,總共只有5000多村民的匡山村有2000多人到省政府集體上訪,曾是槐蔭區的重點不穩定隱患大村。”今年59歲的匡山村黨委書記、村主任王萬喜對記者說。

2004年,王萬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後,帶領村“兩委”先後建立起黨員議事會、行政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三項制度,推行黨務、政務、財務公開制度,實行“陽光村務”,匡山村迅速實現由亂到治。

穩定是發展的根基。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昔日的重點不穩定隱患大村如今已經發展成特色幸福村居,村民的法治意識、法律素養大大提高,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省級文明村”,村調委會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為槐蔭區基層民主法治創建和鄉村文明的一道靚麗風景。

在匡山村3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大廳,一位前來辦事的村民告訴記者,這個服務大廳非常“管用”,村民有信訪調解、房屋維修、水電服務、村民待遇發放、醫療保險辦理、就業諮詢等各方面事項都能就地辦理,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

在槐蔭,像匡山村這樣“由亂到治”的文明鄉村(社區)不勝枚舉。

“農村(社區)作為最基層,是我們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準點,法律服務惠及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槐蔭區在學習踐行‘楓橋經驗’中,通過深入推進‘民主法治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創建,提高了農村(社區)各項事務法治化管理水平,匡山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槐蔭區司法局局長劉相國說。

目前,槐蔭區已有7個村獲評“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37個村獲評濟南市“民主法治示範村”,3個社區被授予全省首批“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前不久,槐蔭區還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記者手記

一個城市的平安和諧,離不開城市主政者的法治思維、責任意識和民生情懷,離不開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的真抓實幹。

記者在槐蔭採訪,所到之處,平安和諧的實幹者比比皆是。

在每天客流量超過6萬人的濟南西客站,南來北往的旅客只要一踏進西廣場,醒目的司法行政徽標和“槐蔭區公共法律服務站”標識就會吸引住你的目光。在那裡,槐蔭區司法局興福司法所建立的全國首家“高鐵站裡的司法服務亭”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務。

在槐蔭區道德街街道辦事處北辛街社區,“海明工作室”的主人——槐蔭區政協委員、區市政工程局副局長趙海明俯身社區,訪察民生,小區道路不平、路燈不亮、停車不便、施工擾民等等群眾關心的問題經他協調、關注得以及時解決,被稱為“百姓身邊的特色品牌”。

還有榮獲山東省優秀社區工作者、首屆“齊魯和諧使者”的中大街道裕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雲香,創新心理矯治、幫助社區矯正人員迴歸社會的吳家堡司法所所長高莉……

正是這些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幹者、實踐者,創造了平安和諧的“槐蔭密碼”。(姜東良 曹天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