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鑿路40餘年,石柱當代“愚公”修出一條“神奇天路”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鋤頭、洋鎬、鐵鏟、畚箕……這些農具在鄉村農戶家中普通而常見,但對於黃鶴鎮魚龍村龍洞溝組67歲的村民周承本來說,這些伴隨了他40多年的普通農具,卻是他持之以恆鑿石義務修路,甘當“當代愚公”的有力見證。

修路——懸崖峭壁挖出羊腸小道

周承本老人居住的魚龍村龍洞溝組水井灣(小地名)與附近村民居住的梭沙坡(小地名)直線距離僅500米,然而中間一座高聳的山峰阻擋著兩地村民的來往。水井灣有上百畝良田沃土,梭沙坡的村民要到水井灣的地裡幹活,要繞路而行或翻山越嶺,兩地村民生產出行十分不便。

見此情景,上世紀70年代初,還在大集體生產時代,剛結婚的周承本和李方蘭夫婦商量一番,便下定決心要在這座懸崖峭壁的半山腰上挖出一條便於步行的小路。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白天生產隊要出工,他們就利用或早或晚的時間,用鋤頭、洋鎬、鐵鏟、畚箕、鑿子和鐵錘等工具,開挖起來。

周承本父母早逝,跟隨叔叔長大成人,雖身高只有1.5米,但自幼參加勞動鍛鍊,有一副硬朗的身體。

當週承本用洋鎬挖掘比較鬆動的砂岩時,李方蘭就用鐵鏟將砂石裝進畚箕裡挑走;堅硬的山石在無法開挖時,李方蘭便手扶鏨子,周承本就手執鐵錘敲打……粗糙而開裂的雙手,見證著寒來暑往的一個又一個日出日落。

他們發揚螞蟻啃骨頭精神,經過三年多努力,終於在山腰間挖出了一條一米寬的羊腸小道,梭沙坡的村民到水井灣勞動步行僅需十分鐘時間。

擴路——狹窄小道成出行安全路

小路挖通後,周承本又主動當起了義務護路人,清理風化後掉落的砂石和泥土。

“以前那條小路只有1米寬,下面是20多米高的懸崖,好多婦女同志揹著莊稼和柴草都不敢走……”周承本介紹說,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分田分地到戶後,他又下定決心,要把小路擴寬,讓它變成村民出行的安全路。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周承本沒上過學,卻設計並製造出獨木輪手推車,以前每挑一擔碎石有100來斤,自從使用木輪手拉車後,每車可推500多斤,既省時省工省力,又加快了擴路進度。後來鐵質手推車上市後,周承本才將木輪手推車更換成鐵質手推車。

山體太高無法開挖時,周承本又製作木樓梯,攀扶在樓梯上一點一點挖掘。勤苦勞作中,數年時間悄然而過,周承本夫婦拉壞了4輛木輪手拉車,用壞的鋤頭、洋鎬和鐵鏟30多把,昔日的狹窄小道變成了兩米寬的暢通路,村民們駕駛著微耕機和摩托車可以順利通過。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望著變寬後可安全出行的道路,村民們親切地稱周承本夫婦為“當代愚公”。

改路——將山路擴建升級成公路

11月3日凌晨3時,當人們還在甜美的酣睡中時,在水井灣到梭沙坡山崖的道路上,周承本夫婦在拉好照明燈後,便手執電鎬鑽起路旁的岩石,忙忙碌碌幹了起來。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兩位老人要將以前2米寬的山路,改造成3.5米寬的公路。“水井灣有100多畝田地,公路修通了,就方便村民耕種,不會成為撂荒地了……”周承本老人說。

水井灣以前居住有4戶村民,因一直通不上公路,已搬走了3家。周承本的兒子周敏建在黃鶴鎮上經營小電器,多次動員父母親到鎮上居住,一輩子與黑土地打交道的周承本始終不願意離開土生土長之地,看到日漸荒蕪的田地,為了不給當地政府增加經濟負擔,今年春節以來,決定自己動手,把道路擴寬變成可供車輛通行的公路。

擴寬道路需要佔用其他村民的林地,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幹部幫助下,老人用自己的土地與對方進行了對換。

65歲的李方蘭左眼視網膜脫落後,視力比較模糊,仍然天天跟隨丈夫早出晚歸參加勞動。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用鏨子和鐵錘敲打岩石,擴建道路的速度太慢,周敏建於是給父親買來一把大功率電鎬。有了電鎬這個現代化工具,周承本擴路的進度快了很多,在半年時間內已用壞了兩把電鎬。

只要稍有空,周敏建就回到家中,幫助父母親拉石頭,清理場地。

周承本的小兒子周敏權在橋頭鎮趙山小學工作,每逢雙休日便風塵僕僕趕回家中,幫助父親鑿石修路。

绝壁凿路40余年,石柱当代“愚公”修出一条“神奇天路”

“今年以來,父母親從凌晨兩三點起床修路的習慣已堅持了半年多,他們‘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感染著我。”周敏權說,父母在修路的同時,還種植有水稻、玉米和辣椒等農作物10來畝,再過半個月時間擴建公路任務就會完成,父親的心願將得以實現。

補路——事例眾多村民交口稱讚

“為了方便村民們安全行走,周承本一直熱心搬石補路。”住在梭沙坡的一位村民介紹說,他是一古道熱腸的好村民。

魚龍村玉河灣人行道曾經是黃鶴鎮進出洗新鄉的一條人行大道,多年前,魚龍村在修建人飲工程時,有50米長的斜坡路面在開挖後影響村民出行,周承本背來一塊塊石頭搭建石梯,再用水泥固定,整整花了兩天時間,終於把路面修復完好。

從玉河灣到水井灣有一段100餘米長的窄窄土路,兩邊是農田,下雨的時候路面泥濘不堪,多位村民行走時滑倒在田中。五年前,周承本老人買來水泥、河沙和石子,對路面進行了硬化,在方便自己行走的同時,也方便了其他村民在種田耕地時出行。

魚龍村龍洞溝組山路眾多,蜿蜒曲折,周承本搬運石頭,修補路面的事例不勝枚舉,受到村民的交口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