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我從資料上查得,晉溪書院處在太原最著名的晉祠景區內,然而當年的晉溪園並不在晉祠院內。《晉祠史話》中稱:“晉溪園本是建造在晉祠垣之外,奉聖寺的北面。”後來因為晉祠的擴建,才將此園圈入其中。李在清、劉秉娟所著《晉溪書院與王氏宗祠》一文中也說道了這一點:“晉溪書院初建時,位於晉祠垣外,(現已擴於晉祠界內)。”是何時所擴者,我未查到相應的資料。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晉祠遊覽,當時並未留意院內有晉溪書院,而近期在查找山西書院資料時,方瞭解到此況。2018年4月25日我前往太原辦事,而後跟朋友聊起晉溪書院時,在朋友的介紹下,得以認識了太原崛圍山文保所所長江濤先生。在江所長的帶領下,第二天一早,驅車前往晉祠。在路上,江所長向我講解著當地的文保狀況,而巧合的是,他家的住處竟然離晉祠步行不足十分鐘的距離。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進此側門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安靜的角落

雖然如此熟悉,今日前行之路卻並不順利,因為通往晉祠的路正在進行大修,雖然江所長知道繞行之路,但可惜那些路均被封堵起來且有人把守。江所長說,這肯定有重要的接待。既然運氣不佳,看來只能下次再來了。然而江所長顯然比我有耐心,他指揮著司機東轉西繞,竟然繞到了晉祠的側門。他給裡面熟識的領導打通了電話,果然厚重的大鐵門打開了,我注意到進口之處的大門門楣上刻著“惠遠門”的字樣。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奉聖寺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奉聖寺內牡丹園

走入惠遠門,眼前綠草如蔭,這一帶屬於晉祠的僻靜之地,未曾看到成群結隊的遊客。前行不遠就看到了奉聖寺,按照文獻上的記載,晉溪書院就在奉聖寺旁,果真又往前走了二十米就看到了晉溪書院的匾額。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書院門前的綠地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正在維修的董壽平美術館

晉溪書院是一個獨立的院落,門前有面積不大的小廣場,與其正對門者則為董壽平美術館。按照《晉祠史話》中的所言,這個美術館原本並不存在,此處是十數畝的荷花塘,但如今將其改成了美術館,這使得書院原有的格局有了較大的變化。我本想進美術館內一看究竟,然而門前卻立著施工的告示牌,看來這裡也在改造之中。但按照文獻記載,晉祠書院三面臨水,而站在門前卻僅看到了一條不足兩米寬的水溝,並且裡面並沒有潺潺的流水。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正門前也有一條排水溝

晉溪書院的正門依然是仿古建築,按照李在清、劉秉娟文中的所言:“五十年代省幹部療養院利用書院基址和建築加以修繕供幹部療養用之。六十年代以後做為晉祠文管所的辦公用房。”然而江濤所告訴我,晉溪書院前些年則作為了晉祠管理部門的辦公用房,接下來這裡改建為了王氏宗祠,辦公場所方改在他處。郭素婕在《太原縣晉溪書院》一文中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瓊祠與晉溪書院併入晉祠文管所內,曾一度維修,作為文管所的辦公院。1992年太原王氏海外聯誼後援會與泰國、新加坡等王氏宗親總會聯合集資重修了晉溪書院。成為一座參考原晉溪書院格局的仿明清建築,以“子喬祠”“太原堂”為主廳,配以南北廂房數十間為展廳,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使晉溪書院重現光彩。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晉溪書院正門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匾額

看來,眼前所見乃是1992年之後的整修,但這種整修是在晉溪書院原址之上進行者。對此,可由李在清、劉秉娟所寫之文為證:“晉溪書院復原工程在原址上進行,佔地面積2100餘平方米。東西長76米,南北寬30米。平面佈局分前後兩進院落,以居中的講堂為界,前院為書齋、賓堂、客堂。海外王氏聯誼會常在此聚會。後院為王氏宗祠、奉祀王氏系姓始祖——王子喬。”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太原堂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太原堂匾額

走入晉溪書院,在門口看到了中英文對照的介紹牌,此牌中亦談及晉溪書院乃是由晉溪園改造而成者。進門後是一個不小的院落,總體格局有點像北京面積較大的四合院。其正房的匾額上刻著“太原堂”的字樣,按照介紹牌的所言,太原堂乃是子喬祠的享殿。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新刻之碑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晉溪書院第二進院落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子喬祠

從太原堂右旁繼續前行,後面依然是不小的院落,而其正殿上則掛著“子喬祠”的匾額。江濤介紹說,這就是修建起的王氏宗祠。走入子喬祠,裡面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問我是否來朝拜,我直言自己只是來拍照,並問他這裡是否可以拍照,此人明確地說沒問題。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子喬祠正門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王子喬

此祠內的彩繪製作得頗為細膩,其正中端坐著王子喬,而這位王子喬也是太原王姓的始祖。周永麗在《晉溪書院解讀》一文中稱:“子喬祠是晉溪書院的主體建築,位於書院西部,背靠鴻雁南河,跨仰止橋與王瓊祠接壤,左右耳房。子喬祠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兩間,飛簷斗栱、雕樑畫棟,蔚為壯觀。中國古老的姓氏‘王’姓,‘肇始子喬,根植晉汾’,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說。因此‘溯源懷祖,但願華胄有歸’,1993年復建晉溪書院時,應‘海外王氏聯誼後援會’之懇請,將晉溪書院主殿闢為紀念太原王氏始祖、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子喬公專祠而名子喬祠。”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壁畫

王子喬原本是東周靈王太子,故他又被稱作太子喬。關於太子喬來到山西的原因,周永麗在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氾濫,王宮也受到洪水的威脅,在洪水治理的策略上,太子喬與周靈王發生分歧。周靈王主張用壅堵的方法治水,而太子喬則以禹的父親鯀用壅堵治水失敗的教訓極力反對。忠言逆耳,太子喬的批評與勸誡激怒了周靈王,一氣之下將太子廢黜為庶人,傳說子喬流落到晉陽龍山之巔的晉居觀,三年後抑鬱而終。在晉陽居住時,當地百姓不知太子來歷,只隱約知道子喬從王宮中發配到民間,於是稱子喬為“王家的人”。其後,子喬長子宗敬因感慨周王室日漸衰落,而致仕避亂於晉陽一帶,民間仍呼宗敬為“王家”,子喬後人遂以“王”為姓,由此始有王姓,子喬也就尊為王氏始祖,晉居觀至今仍然是龍山巔的主要建築群。

如今的子喬祠內三面牆上全是彩繪的壁畫,我瀏覽一過,所繪都是王姓名人的畫像,其中之一就有騎馬出征的王瓊。對於此祠的修建,魏國祚在《晉祠名勝》中有如下介紹:“之後歷經四百餘載,到民國二十幾年,房屋大多傾圮,原溪翁堂只存敗壁。喜逢改革盛世,又應太原王氏海外宗親數番懇請,鼎力捐贈,更蒙省市領導重視,社會各界籌資相助,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後援會重修晉溪書院。1992年6月開始動工,1993年6月竣工,佔地21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900餘平方米。新修的子喬祠是晉溪書院的主體建築,古樸典雅、景緻清幽,與晉祠古老的建築渾然一體,為晉祠風景名勝再添秀色。子喬本週王之裔,‘子喬祠’的建成,可使王氏祖先躋身於帝王宗祠之列。”

雖然今日的晉溪書院已經以王氏宗祠為主,但當年這裡卻是講學之地。郭素婕對此有如下論述:

晉溪書院不僅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而且建築設施甚為完善,院內有講堂及諸生攻讀住宿的齋舍,並設有齋長,管理齋務,考核諸生勤惰。書院延聘有名望的學者擔任教學,有不少名士學者至書院講學,大考據學家閻若璩就曾一度在書院講學。“講堂懸有二匾,一書《白鹿洞書院教條》,一書《程(端蒙)、董(銖)二先生學則》”。當時來書院攻讀的學子為數甚眾,至清代更盛。學員除王氏家族子弟外,還有本縣和鄰縣士子。由於書院的房舍寬敞,設備完善,明、清時太原縣知縣課試本縣生員,曾借用書院房舍設考場。

看來,當年的晉溪書院辦得十分紅火,而這裡所出人才,郭素婕在文中也有如下簡述:“晉溪書院在辦學300年間,曾有過近萬名士子在此攻讀,培育出許多知名士子,明天啟舉人晉祠李中馥,字晉中,別號鳳石,生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逝世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就曾就學於晉溪書院。他一生著述甚豐,兩個兒媳是陽曲傅山先生的侄女,同時也是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鳳石先生在《從好集》裡記述了在晉溪書院攻讀時與清源縣張夏仲,文水縣傅拱辰,徐溝縣家連城,具為同窗好友,李中馥是明末清初太原一帶的著名學者,足見當時晉溪書院辦學成績確是聲譽卓著。”

如此紅火的晉溪書院,到了清晚期竟然衰落了下來,關於其衰落的原因,江濤告訴我,乃是因為晉泉書院的創辦,而晉泉書院距離晉溪書院很近,因為晉泉書院是官辦,所以搶走了晉溪書院的不少生源,致使該院難以為繼,而漸漸荒廢了。郭素婕在文中也談到了這一點:“晉溪書院從明嘉靖十一年興辦,經過明代113年,又經清代183年,直到清道光六年(1826),太原縣知縣員佩蘭在縣城創建了‘晉泉書院’並‘醵金為師生膏火資’,晉溪書院才開始衰落,以致書院房舍年久失修大部傾圯,幾成廢墟。清宣統元年(1907)王瓊十四世孫王惠等人集資重修王瓊祠與晉溪書院,現存的書院正門磚刻匾額‘晉溪書院’四字,即是1931年王瓊十四世孫王憲所題書。”

然而到了民國年間,王家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又重新將晉溪書院振興了起來,此人名惠,他乃是王瓊的第十四世孫。王寧、王宋祖所撰《晉溪書院的“末代院長”》一文把王惠稱為:“是書院的最後一位經辦人。”

關於王惠的情況,上文有如下簡述:“民國初年,王惠著手經營商務,先後在省城柴市巷創設‘晉匯豐’錢莊,在東米市開辦‘晉泉通’糧油店,並在晉祠、晉源、小店諸鎮分設支店多處,主要從事糧油加工。晉祠鎮等地曾有其水碾、水磨設施,生產廠礦商號及居民生活必需物資,後逐步赴天津開設‘懋記貨莊’,又參與太原、榆次等地採礦、紡織工業投資。時值辛亥革命成功,政局更迭,思潮維新,地方中小型民族工商業崛起。王惠抓住機遇,得以積累致富。”

山西有經商的傳統,而王惠在這方面也有天賦,他抓住機會,由此而讓他所興辦的實業都賺到了錢。然而王惠是位富而好禮之人,王寧、王榮祖在文中寫到他贊助了多家小學,同時也出資創辦太原縣學界會館,以此來免費提供給進太原考試的學子。除此之外,他還給王氏文獻作系統地收藏與整理:“王惠對於王氏先祖著述及地方文士倍加愛護。王氏祖上遺作頗豐,多散落外地,如《雙溪雜記》《北虜事蹟》等手稿現存於北京圖書館。王惠曾派專人抄錄歸藏。又於1931年,邀請邑人張友椿編著《王恭襄公年譜》(王瓊諡號),由山西書局承印行世,使王瓊豐功盛名得以廣傳。同鄉赤橋名士劉大鵬學識淵博,詩文豐著,且對晉祠文物風俗考證保護卓有成效。王惠以崇敬之情親筆書寫其傳略,刻石立碑於晉祠,以垂示後人追念其功德。”

這位王惠不但蒐集王氏文獻,其他的書也同樣收藏,他的藏書量較大,也堪稱太原地區民國年間的藏書家:“王惠平時攻讀勤奮,酷愛藏書,特闢藏書室於柴市巷宅院樓上,題名‘齊芳堂’。堂有屋三間,陳列線裝、平裝古今典籍多種,除王瓊遺著外,尚有中華書局版《四部備要》、商務印書館版《萬有文庫》等。20世紀50年代,王惠將《萬有文庫》2000冊及附帶目錄卡3000份,捐給山西大學圖書館、以供青年學子廣泛閱讀。”

王惠不但喜歡藏書,他還開始整修王瓊祠和晉溪書院。王寧、王榮祖在文中寫道:“現存晉祠公園內的王瓊祠與原晉溪書院建築物,歷時近500年,屢經風雨與戰亂蝕損而年久失修,到清代末年,已次第頹圮。1907,王惠召族人集議,合力出資修繕,並主持施工,陸續完成祠殿及殿內塑像等。書院庭舍60多間及圍牆工程量大,施工多年,遭遇日寇侵華戰火延及,被迫中斷。日軍侵佔晉陽大地,橫加破壞,竟拆毀書院,挪用木石移築碉堡。王惠奮不顧身,出面干預,阻止敵寇惡行,並僱專人看守工地。同時,簡陋修補殘跡,得以保全書院與祠殿。在維修費用開支中,王惠曾獨力墊資15000元,而囑家人勿向族人攤派。他還親撰一副木刻楹聯,懸掛於王瓊祠內殿柱上,頌揚先祖威德。”

看來,正是王惠的熱心張羅,使得已經荒廢的晉溪書院得以再次使用。為此,他成為了該書院在教學上的最後一任院長。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子喬祠後方的王瓊祠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高大的銀杏樹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王瓊祠

從晉溪書院走出,從其左側牆轉到了後方,遠遠地看到兩棵大樹,樹後有一間古建築,這裡就是王瓊祠。如前所言,此祠也是由王惠作過重新的整修。祠堂內有王瓊塑像,他身穿官服端坐在那裡,看著天下勢態的變幻。而其左右兩側則掛著一副對聯:“舉朝洶洶,誰知討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公論嘖嘖,試看總督甘陝,厥功何如楊應寧。”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王瓊塑像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旁邊的泥塑

這副對聯概括了王瓊一生的主要業績,其中上聯的王新建指的就是王陽明,因為其被封為了新建伯。可見,王瓊指揮王陽明平定朱宸濠之亂乃是其生平業績中最值得稱道者之一。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壯美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頂部結構

參觀完王瓊祠,接著轉到了晉祠遊覽區的主軸線,這一帶曾經來過數次,然每次來觀看都會驚歎於古代能工巧匠的創造。尤其那名氣極大的魚沼飛樑,最早記載於《水經注》中,而現存的實物為北宋所建。介紹牌上引用了梁思成對此橋的評價:“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故而魚沼飛樑被稱之為晉祠三大國寶之一。而我站在此橋上,卻始終琢磨不明白,古人為什麼要將這短短的橋建造成近似的十字形,其特殊的功用在哪裡,看來只能聽專家們細細解讀了。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大殿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飛龍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魚沼飛樑

其實我對晉祠所藏國寶最為在意者,乃是唐太宗御筆所書的《晉祠銘》。在隋末時期,李淵為太原留守,後來他帶領兒子們起兵造反,而後滅掉隋朝建立大唐,之後定都於長安。但李氏父子未忘太原乃是發家之地,故將太原改稱為北京。唐貞觀十九年,李世民昔幸北京,而後重遊晉祠,他在此以王羲之的筆墨書寫了《晉祠之銘並序》。對於此碑,後世極為看重,因為此碑被後世視之為第一塊以行書入碑者。更何況該碑乃是出自唐太宗之手,其價值自不待言。故每到晉祠,我都會前來觀摩此碑。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御筆亭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匾額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拓碑1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拓碑2

如今的御碑亭內,此碑立於右方,而左方也同樣立著一塊複製品,此複製品乃是清乾隆三十七年楊堉根據拓片重新摩刻而成者。既然原碑在,為何要用拓片來摩刻呢?原碑因為風吹日曬雨淋,使得該碑的下半部分字跡磨泐不清,而早期拓片卻能看清楚原本的字跡。如今,此碑前有位女孩正在那裡製作拓片,我站在旁邊觀看,其手法頗為在行。江濤上前與女孩打招呼,因為他們是熟人,我便與女孩探討起拓碑的手法,我問她可否用烏金拓的方式來製作,她向我講述了那種拓法的不容易。然其言談舉止間,果真對拓片的各種製作方式都有所瞭解。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側旁的一塊為乾隆年間複製品

山西晉溪書院:因貶建園,因園改院(下)韋力撰

院落中又遇到了近年的複製品

走出門後,江濤告訴我,這位女孩的爺爺和父親原本都在晉祠拓碑,到如今她接父親的班,繼續在此從事這樣的工作。難怪她拓碑手法如此嫻熟,並且對碑拓的歷史能夠知道那麼多的細節。如果各地製作拓片者,都能如此在行,那在世面上就不會看到用拙劣手法制作出的拓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