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玩南宋官窑,避不开开片及紫口铁足一说,其实南官的开片、紫口、铁足等表象特征,只是做为甄别南官的重要依据之一,能真正理解对与不对的倒无所谓,但不能真正理解者,往往依此而严重打眼。

因为造型依古而来,特征依物而仿,手法技艺到位者,其产品不象都难!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甚至极富层次的冰裂纹片,一切表象的、即书上所说或馆藏实物的一些体表特征,

在当下科技及人心不古的仿制者面前,仿得个个象模似样得很!

出窑后,再施以独到的做旧方法,不知蒙蔽了多少人。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但是,几百年的东西,日积月累的过程,使用、土埋、水浸等千奇百怪的不同变化,有其共性,也必有其特性。共性好仿、特性极难,这才是仿制者难以攻克的关口。所谓仿得象“真”的一样,一是仿者自己说,这样为东西好卖;二是不懂者瞎胡说,此为不懂装懂!

藏友们可以想一想,市面上有多少与书上、与馆藏实物都近似的东西?但它象了真的就是吗?

个人认为,一样者并非真老,不一样者并非真的不老。

真正的老物,它反而不需要自我标榜它象谁,不象的老,可能反而恰恰真的老。能仿象为何不仿?按常理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从开片如何、紫口铁足等特征去对比,如果真理解透彻、拿得准的话,确实可以做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但这些特征并没有绝对的定律,如果读不透、理解片面的话,恰恰是打眼上当的前提。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争论官窑,一百个人最少有十几种说法和论调,争得不亦乐乎!

读书多的以书说为准;

器物多的以器物为准;

片片多者以片片为准。

不过,大多数藏友一定是先书后物,即书与物结合对比分析来研。目前对官的研讨及仿制,实际上还无法突破古人那两本著名的书论。

无论有多少的官片可以证明,可以推翻官仅书论是不全面的,仍然大多数认为凡论物必言书。

实际上,从目前得以认可的片片来讲(整器不谈,因为没几人会相信世间自清宫老皇玩官之后,还会有南官不被他们收进宫)。官除了书论的基本框架之外,其实仍有不同的特色,且各有特色。但是,有些研究瓷片者又容易钻入另一个牛角尖,即瓷片片已经证明,官如何如何!否则绝对不对!!某些人甚至达到不研片、无以言官的地步。其实片片是对的,但不能绝对。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南官片,在玩友中争议不大的,基本是杭州货,所以,瓷片与实物的鉴定比对,多以杭州片为准,但这其实一个弊端,即这些瓷器片,多是打碎深埋的残次品,本身与正品就有所不同,并不能完全体现南官正品的精美程度。

不再多言,下面有图有真象,那先声明一下,纯探讨交流,能不喷尽量不喷哈。

一、开片细节:

那个仿官不开片?不过看看有没有这样地开,我的理解是釉衣萎缩撑不住,嘣开口缝(图下)。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二、铁骨铮铮:

那个仿官不黑胎?不过看看胎黑质如何,侧光照射下,微微泛出金属般的银光(图下)。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三、紫口微现

那个仿官不紫口?但这紫口,其实仿制者往往弄得过黑,原因是书上说有紫口,就弄一个黑圈。其实从实物来看,紫口是釉在边沿的积聚稍不足而隐约露出胎质的结果,其实那有那么紫如黑?

所谓的紫口,是口沿在弱光、在光的角度不同的情况,背光面的口沿出现的效果,光照强的话,并不一定看到口沿有多紫(图下)。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正常室内日光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室外光下拍照

戏说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玩官窑的藏友可以寻一寻市面上的官,看有没有图例中存在的现象。

不过《菩提树下》有一句话说是:“它是或者不是、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