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俗字用得最多的一首词为何成了千古名作?

史上俗字用得最多的一首词为何成了千古名作?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词的形成和发展要比诗晚一些,唐时诗已达巅峰,而词尚处于发展阶段,这和当时流行的观念不无关系。在宋代以前,文人骚客多以写诗来言志,来表明自己的抱负,把写诗当成正经事,是风雅之举。对于词,因其最早产生于民间,其多以表达爱情相思之类的情感,题材也较为局限,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从词的别称“诗余”就可窥知一二了。

一直到了宋代,尤其是柳永和苏轼这两位写词大家的涌现,词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词的发展也迎来了巅峰,涌现了一批写词高手,除了柳永、苏轼,还有辛弃疾、欧阳修、晏殊、秦观、贺铸、周邦彦、吴文英等。

史上俗字用得最多的一首词为何成了千古名作?

说到古诗词的大家,自然少不了一位女性。那就是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打小饱读诗书,“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笔下涌现了不少古诗词名作。其创作风格前后期泾渭分明,以南渡为分界线,前期词风清丽、活泼,洋溢着少女热烈的情怀,笔下一派旖旎,读来神清气爽,令人目舒眉展;而后期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词风剧变,凄苦悲凉,笔下一派萧瑟,读来寒意阵阵,令人不胜哀婉。

犹记高中就学过的李清照那篇名作《声声慢》

史上俗字用得最多的一首词为何成了千古名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一遍,就知道这是易安居士后期的词,尽是伤心、憔悴、愁之类的用词。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且是在丧夫之后,开头“寻寻觅觅”描画出一位百般追忆旧日好时光的女性形象,可惜孤苦伶仃,空留冷清、凄惨与愁苦。而这又恰恰是尚有点余温却更多凉意渐起的秋天。就凭借两三杯薄酒是无法抵御住夜来的寒意日盛的风。又有大雁飞过,似曾相识。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黯然神伤?

史上俗字用得最多的一首词为何成了千古名作?

到了下阕,视角从天上飞雁转到遍地黄花,花儿无需摘折却已纷纷飘零。独自默望窗外,长夜漫漫,不知如何熬过?窗外梧桐叶更是在细雨中发出滴滴点点的声音。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形容得了呀。

这首词独特之处在于用了非常多当时的俗语白话,如“冷清、将息、伤心、黑、怎、愁”等字,极为浅显易懂。本来写词忌讳俗语白话太多,否则不容易构造较高的意境。而李清照这首词,反其道而行之,真可谓“艺高人胆大”,反而是成为佳作。

究其原因,重在于叠字的运用。开头就连用了14个叠字,极具技巧,除了声调上抑扬顿挫,兼有双声和叠韵。后面的“点点滴滴”也是如此。通过这些叠字,营造出一个凄凉悲惨的氛围,很容易把读者带入其中并产生共鸣。然后就是俗语运用的恰到好处,极为巧妙地融入词的意境之中,没有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而是水到渠成,这恰恰是词人的功力所在。所以后人评论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看似平常之中却深蕴作者身经国破家亡、生离死别、如浮萍如孤蓬的孤独和飘零之感,令人不禁动容。

对于这首词,你有什么话要说呢?欢迎留言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