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76公里,小心“挫折教育”鍛鍊不成變折磨

一個小朋友走在路上,跌跌撞撞的。前面有一個看起來像是媽媽的女性,偶爾回頭看一眼他,大多數時候對他都是視而不見的。

他跌倒,哭一會兒,再爬起來,這樣往復著。路上的行人有的看不過去,想要過來扶一下他,卻被他的媽媽制止,說正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他應該克服這些。

最後,小朋友的手掌都蹭破了,他沒有再站起來,媽媽看他實在沒有力氣了,只好過來抱起他,邊往前走還邊說,怎麼這麼不爭氣,別人家的孩子學走路怎麼那麼簡單云云。

這個場景是袋鼠麻麻某次在公園看到的,媽媽覺得孩子應該受些挫折,這樣才可以培養他的抗挫能力。可是,這種人為製造的挫折,對孩子來說沒有一點好處

袋鼠麻麻想起去年的時候樂嘉曬出自己和女兒在沙漠徒步的經歷。

很難想象一個四歲的女孩被要求不要別人幫助4天在沙漠中走完76公里,而且樂嘉要求女兒不能遇到困難就哭鬧,不能要求大人抱。

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76公里,小心“挫折教育”鍛鍊不成變折磨

這種所謂的“挫折”真的能讓孩子更加堅毅嗎?這段經歷是會讓一個人在多年以後驕傲地講出來,還是會在午夜夢迴時,成為心中最可怕的夢魘,袋鼠麻麻不得而知。

不過,若是一個人本身就沒有夠強的抗挫能力,往往過度的挫折會成為一種創傷

挫折教育這件事情本身來說,也許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確實如那個媽媽所言,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抗挫能力,但是絕對不是這樣操作的。

要想使一個人增強抗挫能力,最重要的並不是使他受到多強的挫折,而是在遭遇挫折時,有身邊人的鼓勵和支持;在遭遇挫折之後,能夠體會到戰勝挫折的愉悅感和價值感

不管是挫折教育也好,還是其他教育方式也罷,最重要的從來都是一個孩子最真實的感受。

在袋鼠麻麻做兒童諮詢的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她叫小月,在她被爸爸帶來諮詢室的時候,很害羞很不自信。

爸爸說,自己對小月的教育非常上心,只要有時間就會陪著小月。

在袋鼠麻麻問到爸爸是怎樣教育的時候,他說自己會常常刻意去訓練小月,比如帶他去一些公共場合,鼓勵她去和更多人交往。但是從來沒有奏效過,反而讓小月愈加地內向了。

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76公里,小心“挫折教育”鍛鍊不成變折磨

爸爸是一名動物飼養員,他說自己訓練動物的時候,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難題。也不知是怎麼了,小月的資質還不如動物。

看著小月爸爸痛心疾首的樣子,袋鼠麻麻很想說,即使人類是有動物性存在的,但是和動物也不是完全一樣的。

如果我們用訓練動物或寵物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最後結果一定會是失敗的。因為,人終究不是動物啊!

後來在和小月的諮詢中,袋鼠麻麻嘗試著給她一種更加接納性的環境,慢慢地等她開口。終於過了幾個月,小月可以和我順暢地交流了。

同時,袋鼠麻麻告訴爸爸,如果想要讓小月不再這麼內向,也許應該循序漸進地去做,而不是一下子把她丟到一個混亂的環境中,這樣只會讓她更多地受挫。

爸爸在意識到自己之前做的有問題之後,也很配合,終於小月開始慢慢地展現幸福的笑容了。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我們都需要抗挫折的能力。

但是對一個很小的孩子來說,在他還沒有發展出來適應性的抗挫能力之前,如果接受了太多的挫折,反而會使他陷入一種持續的無助當中,當以後再次遇到與之前的挫折情境類似的情況時,更傾向於“認命”。

樂嘉帶4歲女兒徒步沙漠76公里,小心“挫折教育”鍛鍊不成變折磨

或許,大家一定都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馬戲團的馴獸師如何去馴服一隻大象。

在小象出生之後,它便會被栓到一隻木樁上,由於小時候力氣小,它無法掙脫,努力了幾次之後,它也就認定自己是逃不走的了;而當小象長成大象之後,它依然會覺得自己是無法掙脫木樁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對此進行描述,叫做習得性無助

對動物來說是這樣,對人也一樣,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無助所包圍,就像是孫悟空畫給唐僧的那個圈一樣,以後再也難以邁出來。

所以,挫折教育有其一定的意義,但是挫折教育的精髓並不在於“挫折”,而在於經歷挫折的同時,孩子能夠得到支持,從而克服這個挫折。

只有不斷地克服挫折獲得成功的體驗,才能使一個人在經歷挫折的時候,能夠有勇氣和力量去與挫折搏鬥,從而戰勝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