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的肉還沒瘦下來?既胖之則安之,胖子的好處你不懂

過了元宵節,年就算是過完了。都說“每逢佳節胖三斤”,你春節長上去的肉現在瘦下來了嗎?

既胖之則安之吧,肥胖也不是一無是處的。

春節長的肉還沒瘦下來?既胖之則安之,胖子的好處你不懂

文 / 王琪

一提到肥胖,人們總是和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聯繫在一起。其實,我們對肥胖的認識可能存在誤區——有時,它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是有益的。

  • 有時胖比瘦好

2002年,美國心臟病專家卡爾·拉維發現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在他治療的心臟病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比那些偏瘦的患者活得更長,而那些體重偏輕的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是那些超重甚至肥胖的心臟病患者的2倍。這怎麼可能呢?眾所周知,肥胖對人們的心臟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都有害。

於是,拉維開始深入鑽研文獻。他發現,大量大規模的研究都支持他的結論。2012年,一項調查了64000名瑞典的心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肥胖或超重患者的死亡風險比那些正常體重的患者要低。

心臟病絕不可能是唯一因多餘的體重而獲益的疾病。同樣讓人驚訝的是,肥胖竟然與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命運有著明顯的聯繫。美國西北大學調查了2625名新近診斷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後發現,在調查期間,正常體重的患者的死亡率幾乎是超重甚至肥胖患者的2倍。類風溼性關節炎和腎臟疾病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如果是超重或是輕度肥胖者,他們活得比正常體重的患者更好。

有點胖的人可能更容易挺過許多疾病,這一現象並不少見,人們稱其為“肥胖悖論”。

身上的贅肉為什麼會對身體有益呢?一種觀點認為,體內脂肪包含抗炎症因子和多餘的能量,能夠支持體內對疾病的防禦。更具體的實驗指向儲存在脂肪裡的瘦素,這些多餘的脂肪可能對心臟病患者具有保護作用。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肥胖更健康?這僅僅針對患者,還是對所有人而言呢?“肥胖平穩期”的提出者弗萊戈在一項288萬人參與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健康和體重之間的關係是U型,而非線性。也就是說,與過輕的體重或極度肥胖相比,超重或輕度肥胖的死亡風險相對較低。

春節長的肉還沒瘦下來?既胖之則安之,胖子的好處你不懂

當然,你也別胖到連褲子都抗議

  • 體重指數誤用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是體重指數(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然而,BMI指數體系從一開始就被錯誤地使用。首先,不論是應用於個人還是群體,BMI指數並沒有真正體現實際的脂肪量,也不能說明脂肪在體內的位置。許多分析研究顯示,只有腹部肥胖,而非整體肥胖,BMI指數才可真正用於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其次,BMI指數無法區別脂肪和肌肉。在很多情況下,一個被BMI指數歸為超重或1級肥胖(臨近超重範圍)的人,只要進行適當的健身運動,新陳代謝就可能比正常體重的人更健康。但是,根據標準的BMI指數分類,這個人與體質很差、重度肥胖的人並無區別。

春節長的肉還沒瘦下來?既胖之則安之,胖子的好處你不懂

數十年來,BMI指數被當作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事實上,體重透露出的一個人的健康信息遠

更糟糕的是,當一個超重的人增加了肌肉,他的身體更健康,但是他的BMI指數更差。有時,他甚至會被歸入肥胖之列。其實,肥胖這個類別範圍太廣,包含任何BMI指數超過30的人。弗萊戈研究發現,1級肥胖和BMI指數接近40的人健康狀況的差別非常大,2級肥胖和3級肥胖與高死亡率有緊密聯繫,而1級肥胖則不是的。然而,依賴BMI指數的多數研究幾乎無法區別這一點,醫療機構也傾向於忽略這一點。

事實上,對於BMI指數處於18.5~35之間的人來說,重要的是體能訓練,而不是減少體重。

  • 正確認識肥胖

為了把傷害降到最小,許多專家建議醫生應更加慎重地使用BMI指數。比如,對於年輕人,傳統的BMI指數的標準是有指導意義的,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BMI指數的標準具有誤導性。多項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中,肥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同樣,BMI指數不是對所有人種都適用,甚至對不同性別都是有所區別的。

那麼,人們對於肥胖的恐懼是否真的出於健康考慮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學家阿比蓋爾·薩基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太容忍肥胖的社會,而且這種偏見一直得到社會的縱容,人們互相之間也缺乏理解。真正威脅公眾健康的“傳染病”正是對超重和肥胖的歧視。減少對肥胖的歧視、嘲諷,很可能會挽救人命。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