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孩子發脾氣,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寶寶今年4歲了,稍不順心就發脾氣,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大哭大鬧,有時還摔玩具,甚至賭氣不吃飯,同事為此也是操碎了心。

哄過,勸過,騙過,吼過

但是都收效甚微。

孩子1歲之前的自我意識還比較弱,因而對父母的安排沒有多少異議。1歲之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自己的主意、願望、要求越來越多,其中不少是與父母的想法、規矩或原則不一致的。孩子處於2~4歲,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次叛逆期,出現發脾氣的現象再常見不過了。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作為家長,我們都是從孩子階段度過的,

我們應該拿出同理心去寬容和理解他們,

而不是一味去批評和埋怨孩子。

最好的辦法是站在孩子的立場

合理疏導宣洩孩子的不良情緒

我們要更好的引導孩子,需要了解孩子哭鬧、發脾氣背後的真正原因: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1:吸引父母注意

有的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在家也不忘工作,而寶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也會藉故哭鬧,目的就是想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想要得到關注和照顧,這種情況下,父母只要暫時放下手頭工作,專心陪伴寶寶就可以了;

2:為了達到目的

孩子若想吃什麼食物,買某個玩具,就會通過哭鬧來達到目的。寶寶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過去有過成功的先例,又或者看到別人家的寶寶這樣做順利達成了目的。因此,孩子若是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務必堅決制止,絕不姑息。若已形成習慣,則需進行糾正,方法是對寶寶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予滿足,對寶寶的哭鬧在勸說無效後進行“忽視”,即要忍下心任其哭鬧。這樣孩子在發現哭鬧無法達到目的後,就會改掉哭鬧的習慣。

3:受父母影響

父母若脾氣暴躁,孩子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也容易變得愛發脾氣。因此,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在孩子面前暴躁易怒,大吼大叫。孩子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形成平靜溫和的性格,也就會相應的減少哭鬧、發脾氣現象的發生。

4:逃避責任

孩子犯了錯,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就會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轉移父母注意力。對於這種情況要區別對待:若是孩子無意中犯的錯,父母就不必責怪他,告訴他下次注意即可;若是有意犯錯,則要進行批評,讓他認識到哭鬧並不能逃避責任。

所有的哭鬧都該有原因,所有的情緒都該有出口,所有的疏導都該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淚都不該白流。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更要掌握疏導和應對的方法。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當孩子遇到一些不順利的事情時,也會憤怒、悲傷、嫉妒……等等,不過孩子比較直白,所以會直接將這些情緒寫在臉上。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教會他們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

有一位學員在課程結束之後,自己親身實踐,並作出了以下經驗和總結: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此分享大概需要5分鐘閱讀

第一步: 教孩子認識情緒

絕大部分小朋友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他們往往翻來覆去只會說“不開心、難受、不高興”,彷彿在他們的世界裡,情緒只有兩種,一種是開心、高興,另一種是相反。這說明平時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

教孩子認識情緒有兩個方向:

1. 拓寬廣度。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留意身邊關於情緒的素材,有意識地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做法可以很多,比如:

教孩子認字時加入一些情緒詞彙。

在講故事時,細緻地、精確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而不是用籠統的“開心、高興、難過”之類的詞帶過。

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換不同的詞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比如“我們一家人這麼融洽,爸爸覺得很幸福。”“你特地留了我愛吃的口味給我,媽媽覺得好貼心好感動。”“今天路上特別堵,弄得我很煩躁。”等等

2. 加強深度。

平時有機會可以幫助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比如:

買一些針對某類情緒的繪本給孩子。比如市面上很多關於“恐懼”情緒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明白一些恐懼情緒的來源,也能提供一些應對方法。

第二步: 接納孩子的情緒

來假設一個母子的對話:

母:抱著孩子,輕聲安撫道:“你是不是很捨不得,好想再多玩一會?”

子:大哭,點頭道:“嗚嗚嗚嗚我不想走。”

母:“我明白,剛才你在這裡玩得很開心,你很喜歡這裡,現在要走了,你覺得傷心了,對嗎?”

子:仍在哭:“嗯,我喜歡這裡。”

母:“媽媽知道,媽媽剛才也玩得很開心,現在要走了我也有點捨不得。但是時間到了,我們得走了。這樣吧,我們去跟你最喜歡的旋轉木馬道個別,告訴它你很捨不得它,以後有機會再來找它玩,好嗎?”

子:點頭。

母子一起去道別,然後離開。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總能接納他們的情緒,孩子會接收到一個信息:“情緒是正常的東西,可以坦然地面對它。”

第三步: 教孩子表達情緒

見過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的。

1.常規言語表達

當想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可以用這樣的句式。正確的句式是:當什麼什麼事發生/你做了什麼什麼事,我感到******(情緒或感受)。有必要的話,最後可以加上一句:我希望你可以怎樣怎樣。這需要父母先做到,然後再指導孩子這樣做。

例如,孩子平時放學都是6點前回到家,今天在外面玩瘋了,7點才回到家。爸爸說:“你比平時晚了一個小時回家,我完全不知道這一個小時你到哪裡去了,非常擔 心。現在看到你平安回來,我放下了心,但是想到你是玩到這麼晚才回來,又開始有點生氣。我希望你以後玩也要有個限度,如果要晚回家,應該提前跟家裡人說一 聲。”

2.其他表達方式

小朋友很多時候說不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可以通過遊戲來宣洩他們的情緒。

小學階段,有些情緒失控的孩子通常是不能用言語表達情緒的。這些孩子,要麼哭,要麼氣鼓鼓,通常是說不出一句整話的。

這時可以給他們畫筆和紙,讓他們隨便畫。畫完了,通常情緒也平靜多了,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和家長說說畫中的故事或者感受。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和一些對他們有強烈衝擊的人和事有一個心理上的隔離,即使是說,說一個“他人”的故事也比說自己的故事要容易得多。畫畫或者用玩偶擺故事的優勢就在於,孩子可以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發生 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以及感受。這樣他們可以不必承受可能有的對他們的批評。

第四步:教孩子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是更高級但也更難的方式。為什麼把它放在最後一步呢?在接納情緒的基礎上,人對自己情緒的察覺力越高,越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緒。如果當情緒來的時候,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談何應對?

畫一幅畫來表達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

做一些事情,比如跑步、捏球、喝水、數數等,讓心思暫時脫離此時此刻的情緒

聽音樂,一起哼音樂。

教孩子做深呼吸,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感受和放鬆自己的身體和肌肉。

曾經瞭解到一位比較有經驗的家長經常喜歡和家裡孩子玩喝水的遊戲。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引導給孩子喝杯水。通常喝完水後孩子都能降溫,真正〝冷〞靜下來。

此外,還包括孩子坐在舒服的小椅子上休息緩和一下等,而大人也可藉著深呼吸10次或到其他房間緩和自己的情緒,等雙方都心平氣和了,就可以親子對談,並試著瞭解孩子生氣的理由。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哄,勸,騙,吼,愚蠢的父母才會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