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三季報: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這估計是港股騰訊控股走出了經典戴維斯雙殺行情後,對市場的一句問。

騰訊今日發佈三季報,第三季度營收805.9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4%;淨利潤23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略超市場預期。

“愉見財經”觀察騰訊三季報,舊有的曾經傲人的板塊:

遊戲板塊被掀下暫停鍵,三季度收入為258.1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4%,拖累整個增值服務收入部分同比增速創下新低。

遊戲業務是具有周期性的,一款遊戲火爆的週期大約是半年到一年,超人氣遊戲的週期也就是兩年,人氣值就會回落到平均值。從騰訊來看,“王者榮耀”已然冷卻、新手遊無法推出、“吃雞”好吃卻變現乏力。就往年的經驗,6月到10月是騰訊遊戲收入的高峰期(交叉學生的暑期),但在缺乏新爆款補位的今年,騰訊的遊戲板塊表現差強人意。

廣告收入倒是扛住了“今日頭條”的衝擊和移動端流量人口紅利的天花板,第三季收入錄得162.47億元,同比增長47%。

- 社交及其它廣告收入增長61%至111.57億元,騰訊方面稱其主要反映廣告資源的增加(如微信朋友圈)及新的廣告形式(如小程序)發展,以及移動廣告聯盟及QQ看點的收入增長;- 媒體廣告收入增長23%至50.90億元,騰訊方面稱其主要受益於電視劇及自制綜藝節目而帶動的騰訊視頻廣告收入的增加。

不過儘管如此,市場對於騰訊未來能否保持住廣告收入增幅,仍懷有擔憂。最大的擔憂來自於所謂“流量人口紅利”的天花板: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我國手機網民規模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而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QQ月活躍賬戶已超過8億,微信及wechat月活躍賬戶已達10.83億。

這意味著,只要能用手機的人都已經被拉入了移動互聯網;騰訊已經網聚到了接近目前天花板的用戶量,要新增用戶也沒有太大空間了。

增量增不動了,市場就變成了存量博弈。此消彼長會是一種常態。

再觀騰訊三季報,流量賦能及社交圈的核心邏輯已經定格,未來該如何用好這個核心,該怎麼走呢?真正讓投資人願意現在掏口袋的,恰恰是其對未來的佈局。

騰訊也在努力改變。9月末,騰訊調整公司架構,將七大事業群改為六大事業群。

- 社交網絡事業群、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和網絡媒體事業群被拆分,部分業務劃入新成立的平臺與內容事業群;- 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將整合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

挪動的板塊,是否會孕育新的生命力?目前來看,架構調整後,騰訊的股價仍沒能停止下跌的趨勢,投資人似乎還沒有投出“樂觀票”。騰訊也需要用未來的財報數據來證明,他輝煌的不止是過去,還有跟得上科技及時代變化的佈局。


騰訊三季報: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圖片援引自:王雅媛港股圈

而在說完了這些傳統的視角之後,作為觀察金融行業的公眾號,我們更關注的,是騰訊金融業務收入的首次曝光。“馨金融”評價稱,騰訊的金融科技,一改過去分散而低調的風格,開始以更統一和鮮明的形象示人;騰訊在支付線上的投入明顯更甚以往,微信等超級流量入口上也上線了不少金融產品。

下文是“馨金融”對於騰訊金融的角色、牌照的佈局、成長的挑戰的進一步分析。


騰訊三季報: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騰訊在財報中強調,收入的增長主要受益於支付相關業務、網絡廣告、數字內容銷售及雲服務的增長,騰訊也在財報中首次曝光了金融業務的數據。

財報顯示,騰訊前三季度雲服務的總收入超過60億元,而前三季度,騰訊以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為主的其他收入累計金額為538億元左右,由此推算,三季度騰訊的支付及相關業務累計營收額約為478億元。

金融的角色

與前面幾個面對增長壓力的業務板塊不同是,曾經在馬化騰口中的“半個”戰略——金融,在今年突然走到了臺前,扮演起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數據顯示,騰訊的“其他業務”在2018年三季度實現營收203億人民幣,同比上漲69%。根據財報說明,這主要來自於騰訊的支付及相關金融服務以及雲服務的貢獻。

之所以說“突然”,是因為這個版塊的收入佔比在去年同期還不及廣告業務。但二季度財報顯示,該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已到25%,高出網絡廣告業務5個百分點。

收入貢獻大漲的背後,自然少不了騰訊的戰略傾斜和大力投入。

以最近一年以來騰訊推廣力度最大的乘車碼業務為例,從技術投入到營銷推廣,騰訊一改往日的低調作風,小馬哥多次親自站臺,其背後的支付業務便是乘車碼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在二季報中,騰訊便提到將重新調配資本到高優先級項目,而所謂的高優先級項目,一是服務於遊戲業務的支付服務,二則是可促進支付及雲服務發展的智慧零售機遇。

這也印證了此前國金證券在一份報告中的分析,“騰訊大舉投資佈局擴張新零售,本質意在支付。通過場景的擴張,線上線下交互培養用戶支付習慣,反哺騰訊金融。”

不只是支付,整個騰訊的金融科技業務近一年來也一改原本低調潛行的形象,開始走向臺前。與前幾年騰訊金融業務和產品分屬於各個事業群不同,騰訊開始有意地將這些業務逐個梳理,打造統一的平臺和品牌形象。

去年末,騰訊的的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簡稱FiT,英文全稱Financial Technology)官網上線,首次將全部業務線展示在公眾面前。今年,騰訊又再次將FiT的中文名稱改為了 “騰訊金融科技”。

從最新的官網信息來看,除了2C的理財(騰訊理財通、騰訊微黃金)、支付微信支付、QQ錢包、財付通、證券(騰訊微證券)、創新業務(一生保、騰訊徵信、騰訊金融雲、騰訊區塊鏈、微信信用卡還款)四大類外,騰訊金融科技還包括偏2B的金融生態和金融安全業務線。

業務線不斷完善的同時,騰訊也加緊了牌照的佈局和產品的推出,去年三季度至今,騰訊接連拿下基金代銷和保險經紀兩張牌照,微保填滿了九宮格最後一個空缺,可以直接用於消費的“零錢通”也已上線。

憑藉著超級流量入口的優勢,騰訊對於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拓展也在短期內收穫了不少市場份額。

但不容忽視的是,與遊戲行業一樣,甚至更甚,金融一直是一個強監管的領域。眼下,包括騰訊在內所有涉足金融科技業務的公司都要面對嚴苛而充滿變數的監管環境。


騰訊三季報:金融業務收入首次曝光,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成長的挑戰

隨著金融科技業務的崛起,不少觀點認為,它有望接棒遊戲成為騰訊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只是,知易行難。

相比騰訊過去所擅長的遊戲、社交、內容等,金融科技本身業務的複雜性、外部市場環境的多變性、以及嚴苛的監管政策都給它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縱觀過去幾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最高門檻不在於領先的科技或者對於金融的理解,而是需要將兩者有效融合並且落地於新的場景。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少不了與金融機構、合作伙伴、甚至內部各條線高度協同。

而這恰恰與慣於小團隊、多線程作戰的騰訊風格相悖。

就支付產品為例,騰訊就有QQ錢包、微信支付和財付通幾個團隊。儘管支付牌照只有一個(財付通),但從前端產品入口到中後臺的管理團隊都相對獨立,各自為戰。

這也是騰訊在沒有FiT事業線之前一直被詬病的問題,金融業務分屬不同的業務條線和團隊,分散而割裂,缺乏統一的形象。儘管現在的FiT將一部分業務線整合起來,但還是有不少金融科技產品遊離於體系之外,甚至有左右互搏的趨勢。

比如,保險業務——微保(騰訊控股持股57.8%%的股份)就並沒有被納入FiT金融科技平臺內,FiT上提及的保險業務還是2016年騰訊與和泰人壽推出的“一生保”產品(騰訊的子公司曾投資和泰人壽,持股15%)

再比如,前不久騰訊大力推廣的信用卡代償業務“微樂分”與微眾銀行旗下的“微粒貸”產品在功能上也多有相似,但前者通過財付通小貸提供借款,屬於金融科技體系內,微眾銀行卻並不在這個體系之內。

其實,這種戰略協同性問題,放在支付上則更為明顯。

都說“得賬戶者的天下”,作為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支付的價值不言而喻,它是數據的入口、交易的起點、更是金融生態最底層、最關鍵的一環。那反過頭來看,有了支付這個“管道”網絡,也需要其它業務與之形成合力。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還相對單一。根據財報,其他業務主要包括支付及相關服務和雲服務,據多位業內的朋友透露,由於雲服務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支付業務及相關服務在該項目中的貢獻佔比佔據絕大多數。

但支付業務本身的增長也逼近天花板,而且在國內的市場環境下,服務費率低、沉澱資金又受到儘管越來越嚴格的限制,營收和利潤並不算豐厚。要保持業績快速增長,騰訊可能需要支付務撬動儘可能多的業務帶來新的收入。

不久前,騰訊也啟動了近幾年來最大一輪架構調整,組建六大事業群,為全面轉型to B服務做準備。這種轉向的背後透露出了騰訊弱化“賽馬機制”,加強協同能力的決心。

但就金融科技這一項,我們尚未看到更為清晰的前景。作為一個戰略級的業務,金融科技並未獨立出來,而是被保放在企業發展事業群(CDG),而其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業務線——微信支付又被留在了獨立的微信事業群(WXG)。

騰訊的金融科技板塊能否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能否接棒成為新的利潤增長引擎?相信很快便可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