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渺渺钟声出北京

走进位于北京市北三环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便立刻被隔离开来,取而代之的是只有在红墙灰瓦的包裹中才能感受到的幽静与古朴。这里没有繁忙都市的烦躁不安,只有苍松翠柏带来的宁静与惬意。沿着主路由南向北逐一参观各个展厅,战国编钟的壮观、佛道钟铃的别致、明清铜钟的大气、永乐大钟的宏伟便一一呈现在眼前,令人在目不暇接、大开眼界之余,免不了惊奇和赞叹。

因器而名的大钟寺

中国古代,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钟既是礼乐之器,也是佛教的法器,更是日常生活中的报时之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时工具的进步,人们已不再使用钟作为报时工具,钟离生活更远了。中国的钟铃文化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有钟出现,多以木制、竹制或陶制,在当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也逐渐成为豪门贵族地位的标志。如今,钟的“用武之地”少之又少,想要一览它的风采,了解它的前生今世,便要去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了。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渺渺钟声出北京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代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原是清代帝王祈雨的所在。如今,寺院山门上高悬着刻有9条穿云飞龙的寺额,正中便是雍正皇帝御笔的“敕建觉生寺”。让这座觉生寺名声远扬的是寺内悬着的铸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大钟,它被人们称之为“永乐大钟”。这口钟原来在京西万寿寺,到了清代才被移到了这里,也许因为百姓觉得觉生寺不如大钟寺亲切和直观,于是这里便被百姓俗称为“大钟寺”,而原名觉生寺却渐渐被遗忘了。直到现在,即便是老北京,知道觉生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而说起大钟寺却是世人皆知。

在清代,皇帝多次亲临大钟寺,并敕令在此祈雨。与此同时,凡遇到国家庆典和释门大事,大钟寺内的永乐大钟便会被敲响。如今,这口永乐大钟已历时近600年之久,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极强,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长久,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铸造工艺的精湛。明代《长安客话》中曾记载,永乐大钟的余音可“声闻数十里”。也就是说,当永乐大钟敲响时,方圆数十里都能听见钟声。1985年,永乐大钟所在的觉生寺成为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以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和古钟资料、展现中国古钟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永不消失的城市声带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的展厅古朴凝重,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照片和一行行详实的文字讲述着古钟的历史,使来者能够了解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钟文化。大雄宝殿是将实物作为主要展品的展厅,这里展示着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的仿制品。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成就便是礼乐制度,其实质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典章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每一阶层都有森严的礼乐等级标准,不可僭越。而在音乐演奏中,钟占据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曾侯乙编钟作为战国早期文物,已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里仿制的曾侯乙编钟和编磬都可以演奏,每逢重要节日,工作人员便会身着古装,敲击古钟,演奏乐曲。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性,敲击它的正面和侧面会发出两种不同音高的乐音。音色独特,极具古韵。

大雄宝殿西配殿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记录的是雍正皇帝敕建觉生寺的缘由。碑的四周还有乾隆皇帝御笔的诗句,细细想来,想要一览乾隆皇帝的文采,不用去故宫排队,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看个真切也未尝不可。观音殿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几百个佛钟、道钟、佛教铃、金刚铃等,其中很多古钟都是全国各地古寺、古观的原物。这里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乾隆铜钟”了。铜钟铸于乾隆年间,通体没有一个文字,其下部为八卦中乾卦符号,钟身为龙纹图案,钟体更是精美绝伦,显示了当时清朝国力的强盛。

寺内的九亭钟园是一组新修复的建筑,悬挂着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古钟。这些钟有大有小,造型和风格各异,细细品味之下别有一番情趣。在大钟寺的最后一进院子,有一座极具特色的建筑,大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华严觉海”四个大字,是乾隆皇帝御笔,这里便是大钟楼。大钟楼是全寺建筑的主体,造型上圆下方,正好符合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永乐大钟便珍藏于此。永乐大钟高6.75米,底径3.3米,重46.5吨,颇有独立群雄的气势。据史料记载,清代的皇帝亲临觉生寺拈香祈雨期间要敲响动永乐大钟108下。

现在,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除了在除夕敲响永乐大钟,其余的时间都静静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游人的朝拜。值得一提的是,这口大钟运用了高超的力学原理悬挂起来,仅用一根6.6厘米宽、14.3厘米高的小穿钉悬挂在梁上,令人啧啧称奇。

盛世出品的钟中之王

永乐大钟原本是在万寿寺,万寿寺位于北京西郊水陆交通要道,在明清两代都是皇家寺院,地位显赫。在明代人所著《长安客话》中有记载,“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近时远,有异它钟。”乾隆八年(1743年),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到了觉生寺,而这一挂就是近300年。据说,搬运这口近50吨重的大钟颇费了一番周折。从万寿寺一直到大钟寺,每隔半里左右就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泼成冰道,之后在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然后先将钟滚到一个事先堆好的土堆上,再盖房子,立柱搭架,最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才把这个庞然大物悬挂起来。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便开始“削藩”。然而,利益关系导致诸藩竖起了“清君侧”大旗。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并且早年随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功劳最大,于是他成了诸藩的领头人。燕王朱棣的“清君侧”不但清了皇帝身边的那些大臣,还把侄子建文帝一块“清”了,燕王朱棣也就成了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随后,明成祖朱棣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自己的旧时封地北京。为了纪念这场征战伟业,表示自己已经“定鼎天下”,就铸就了这口“永乐大钟”。

除了享有盛名的永乐大钟外,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共收藏不同类型的钟铃文物400余件。其中,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宝贝,那便是引自国外的欧洲钟琴,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架钟琴。钟琴是一种将键盘、脚踏板通过金属线与悬挂在高处的多件编组的圆形青铜钟组成的大型乐器,作用和中国的编钟相同,也是用来演奏的。两种类型相似的编列青铜钟类乐器,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带来的发展差异,也寄托着人类对音乐文化的共同追求。

行走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雕梁画栋的殿宇中,徜徉于精美别致的古钟之间,就如同走进了钟的世界。而人的思绪也会在不经意间跟随着钟声回到那已经远去的,曾经辉煌的时代。

文 / 王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