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南朝京都金陵佛教盛行的景象。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佛教自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山名寺。与此同时,佛教音乐也一同传入中国。在高僧大德的重视下,佛教音乐作为弘法的舟楫,来到中国与这里繁盛发达的音乐文化既互相融合又彼此促进。庙宇高墙之内,形成了以“静、远、淡、虚”为特色的音乐艺术。中国各地寺院保存下来的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沧桑古朴、吟诵着虔诚之心的乐曲由寺内僧人代代相传,直至今天。

智化寺京音乐

可以聆听的活化石

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与建国门之间,东距二环路仅两百米的禄米仓胡同内,有一处不起眼的红墙黑瓦寺院智化寺。无论从人流如织的北京站过来,还是从车水马龙的二环路寻找,都要拐上几个弯儿,穿过几条小巷,才能来到智化寺的门前。古语说,大隐隐于朝。和其他面街的古寺名刹比起来,智化寺更像是一个看透了世事炎凉而大彻大悟的隐者,道行高深却隐居闹市而不事张扬。

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家庙,英宗赐名“智化禅寺”, 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众生”。而今,寺中中轴线上的四进殿宇保存完整,是北京市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同时又是集音乐、佛经、壁画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寺院。

京音乐堪称智化寺一宝,它源自唐宋,与西安城隍庙鼓乐、河南开封大相国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同属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2006年,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乐正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大寺院也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作为笃信佛教并执掌司礼监的宦官,人们推测,在遇有大型佛事活动的时候,王振一定会在智化寺安排艺僧演奏,而演奏的音乐很可能来源于皇帝赐给他的乐谱,也有可能是他向英宗请求,或是利用司礼监总管职务之便,得以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入自己的家庙智化寺内。建寺之初,即明正统九年左右就传入智化寺的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其中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钦定、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余首汇编而成的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智化寺京音乐是中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在传承方面遵循很严格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防范音乐的外传,得以数百年来一直保留着的原有历史风貌,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从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的那一天起,智化寺音乐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60余年历史,相传27代。其独特的工尺谱记谱方式以及所演奏的曲目、曲牌以及乐器,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工尺谱是时中国古代音乐所使用的一种记谱方式,就像今天人们使用五线谱或者简谱来记录音乐一样。现存最早的谱本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智化寺第十五代艺僧容乾所抄的《音乐腔谱》,另外还有清代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以及近现代艺僧所抄的谱本。

据保存下来的工尺谱统计,智化寺音乐各类曲目两百余首,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大类。单独演奏,不与别的曲牌相联的曲牌叫只曲,套曲则是由若干首曲牌联缀演奏而成。在气魄恢弘的宫廷音乐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音乐中,智化寺音乐往往又融合了几分民间音乐的热情活泼。除去为佛事服务的内容以外,还有描写宫廷生活甚至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曲目丰富多彩,曲调或空灵神秘,或古朴典雅或诙谐热烈,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欣赏价值。

演奏智化寺音乐的乐器与中国一般民乐多用的乐器有所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其中九孔管和十七簧笙均保留了唐、宋教坊音乐的遗制;一类是击奏乐器,有云锣、鼓、铛子、铙、钹等。各种乐器的演奏者, 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 既避免单调齐奏又不得有乱章法, 以此体现智化寺音乐的独特风格。

智化寺音乐在乐谱、乐器、乐调、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乐甚至上溯到更远年代的一些乐制。正由于智化寺音乐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坚持师徒相承,不许随意变易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以时至今日依旧保持佛教音乐特有的淡、静、虚、远的意境。如今,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人每日在寺内免费为观众展演,积极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曾多次赴海内外各地展演,让优雅的古乐穿越数百年的光阴为今人所享。

津门法鼓

传承百年的佛乐遗绪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商镇之一,有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自明清以来即为中央首府之卫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其影响较大。又鉴于她地处漕运、入海码头的商贸要道,形成了繁华的都市,南北客商的涌入,带来了异地、异域文化,同时,佛、道等宗教随着城市商业化的繁荣,布道相传、香客盛旺,其发展速度和广度迅猛递增,传教所用之乐和形式,也逐渐流入民间,为大众所接受,与民风、民俗相融合,形成宗教俗乐形式——法鼓。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创办于2006年的智化寺音乐节,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展示宣传平台

法鼓一词最早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不过,天津法鼓经过几百年的沉淀,早已褪去宗教色彩,演化为一种民俗表演了。天津法鼓相传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乾隆时期,原为庙会中“娘娘出巡”时的一种随驾礼仪形式,后来以花会形式在民间喜庆日子或重大活动中参加庆贺演出,是一种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与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负责组织天津法鼓活动的称为“会”,相传天津法鼓的极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天津市区有法鼓会90多个,而不出名的、人员较少的小法鼓会在天津市郊亦随处可见,至鼎盛时期多达130多个。天津法鼓根据不同的用所,分为了音乐佛事法鼓、祭祀求雨法鼓、为官府豪门迎接上司及娱乐的法鼓、庙会法鼓、皇会法鼓和自娱自乐法鼓等多种形式。其中,皇会法鼓最为隆重盛大。

为祭祀天后娘娘(妈祖)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天津皇会,是天津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在天津皇会上表演的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因其表演技艺的独特性,被誉为天津皇会之“魂”,是天津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据老艺人们回忆,旧时天津民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整个市区法鼓声连绵不断、响彻全城,与各种花会、灯会交相辉映。尤其是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天津皇会举办时,法鼓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随驾音乐,在整个队伍中显得格外威武显赫。

天津法鼓会的会名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会标明地域或者在法鼓老会前冠以“音”字。例如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即是如此,杨家庄是其地域名,而取名“永音”取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意思,图个吉庆。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津门法鼓被誉为天津皇会的“魂”,是天津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数百年流传发展中,天津法鼓逐渐形成三大类别:文法鼓、武法鼓和音乐法鼓。文法鼓是以打击乐的表现为主,在摆设演奏时,一般多以坐立敲打乐器为主,表演动作较少,以音色的动听及较快的节奏韵律特点见长,常用于庙会“神像出巡”时的场面音乐,以示对神的崇敬,赢得民众欢拜。武法鼓则是在打击乐器演奏的同时,发挥天津民间舞蹈动作之优长,武术招式之精华用于表演,形成赋有特色的民间综合性舞蹈表现形式,使民众在音乐烘托下欣赏舞蹈,在舞蹈观赏中感受音乐,与文法鼓那种温文尔雅的风格大相径庭。此外,除上述两种纯打击乐器的法鼓外,武法鼓还增添了笙、管、笛以及带有音高的云锣等吹奏乐器,并将法鼓曲牌与民间吹歌或戏曲音乐结合在一起,交替演奏的音乐法鼓。音乐法鼓的形成,比前面两种形式要晚一些,大多在天津郊县流传演奏,但也已形成独特的法鼓表演类型。

目前天津比较有代表性的法鼓会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的杨家庄,称为杨家庄永音法鼓,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盛况场面。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在40人左右,一行中分“文场”“武场”,虽属于音乐法鼓,却融合了文法鼓和武法鼓的特色与精华。文场设置的摆设主要包括高照、茶炊、茶食箱等道具,这些器具大部分是用玻璃镶嵌,饰有彩绘、浮雕、镂花,做工精细、造型精美,并装饰有多家流派的字画。“设摆”时对称排列、整齐有序,如在夜晚,华灯初上,灯火通明,更具魅力。武场俗称“家什场”,表演道具主要有鼓、铙、钹、镲等,其中鼓为五音之首。这些乐器在鼓的统领下,按曲谱、词牌各司其职,表演时鼓、铙、钹默契配合,鼓乐齐鸣,颇为壮观。在表演时,钹、铙还有许多复杂的舞蹈动作,如钹的舞姿有扯旗、卷帘、跨鼓、叠金钱等,铙的舞姿则有捞月叠花、缠头裹脑等,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

天津法鼓自诞生那天起,便与地方民俗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法鼓为各种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依赖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得以不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着宗教与世俗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法鼓是天津城厢与郊镇普通百姓生活中自娱自乐的活动和大众化的表演形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艺术。

涉县寺庙音乐

千年之绝响

涉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古称沙侯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千年古县。巍峨太行,分出了如今的冀、晋、豫三省。古时,这里本是交通要塞,是通往长安、洛阳的必经之路,被誉为“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在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深藏着百余座寺庙,其中保留至今的清泉寺相传为汉代所建,至今香火不断,绵延着古人留下的气息。涉县境内现存的寺庙以唐、明两朝兴建居多,到清末,传说县内有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可见佛教之盛。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涉县寺庙音乐是中国佛教音乐的一个分支,它是佛教法事音乐吸取古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精华合成,而形成的一个音乐体系,历史悠久,曲目丰富,乐器独特,音韵清亮,在当地影响很大。目前县内保留孤本宋代工尺古谱270首,其中包括吹奏乐谱190曲,打击乐谱80曲。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笙、管),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铛、罄),两种膜鸣乐器(大鼓、小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涉县寺庙音乐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在寺院做法事;二是为丧葬做法事。涉县寺庙音乐曲调古朴典雅,悠扬庄穆,引人向善,使人有超凡脱俗,遨游佛国之感。特别是在庄严肃穆、风景优雅的寺院中或悲伤沉痛的丧葬环境中演奏,有极强的感染力。

涉县寺庙音乐现在的传承人叫侯俊堂,是龙泉寺还俗艺僧法安大师的弟子。1986年,涉县的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王玉川到农村采风时,偶遇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法安大师,对其吹奏的几首古曲钦佩不已,并听说法安大师的师傅万同禅师临终前曾传授法安大师两本古乐谱。法安大师告诉王玉川,他传承的古曲谱源于印度,先传到西藏,再传到北京潭拓寺后才传到龙泉寺的。自从万同禅师去世后,就没有人识得这些古谱了。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虽然古谱来自印度的说法仅仅为传说,不过,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古乐谱的写法、谱式是中国宋代的,属南音、南曲。南音也称“弦管”,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其后晋、唐、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千百年来,南音始终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而福建南音与智化寺京音乐一样,同属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翩翩妙乐 念念沧桑

经法安大师传承下来的曲谱,传承形式独特,作为“神曲”一直在涉县寺院内部师徒相传,佛家弟子只能恭敬地学习,不敢有丝毫更改,所以保持了曲谱的原生态系。在中华民国前,寺院生活相对稳定,曲谱传承正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安大师还俗,带出了曲谱和吹奏技艺。后来,因缘际会,王玉川得到了古乐谱,并根据法安大师现场演奏的韵律,把天书一样的古曲谱译成现代简谱,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得以在当代继续奏响梵音妙曲。

文 / 高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