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發展,也想要平安和安心

隨著時間推移,泉港“洩漏事件”終將慢慢消失在輿論的視野中。但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當地人而言,它帶來的衝擊和議論仍在繼續。

我雖不是當地人,但我們都是泉州人,我生活在泉州市轄區的晉江市,與那裡幾十公里的距離,開車也就一小時的車程。我的朋友、同事裡,有不少那裡的人。因此,針對這起事故,除了媒體的報道和討論,我們的經歷和見聞,或許可以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

第一次知道當地的石化問題,是在2014年。某天,因為工作上的事務,我去了一趟泉港區的區中心。這裡很繁華,高樓林立,馬路寬敞,建設程度跟許多三線城市差不了多少。當地的朋友小莊請我吃午飯,之後我們便在附近散步。我發現,這些高樓小區的入住率很低,小區看上去應該是交房好幾年了,但抬頭一望,大多數臨街的樓房都是空的,只有零零散散的幾戶人家有住人的跡象。


我們想要發展,也想要平安和安心

▲ 當地的一處社區,地處石化港口新城的中東部,位於城市商業中心區。 © quanzhou.gov.cn

我好奇地問小莊,小區看上去蠻高檔的,怎麼入住率這麼低。小莊告訴我,現在當地的有錢人都忙著逃離,只有逃不走的才留在本地。之後她便提到了石化問題,石化圍城,很多當地人日益擔心汙染和安全問題。而某些靠近石化項目的村落,也傳出“癌症頻發”這類聲音。小莊不無埋怨地說,“當地以前有‘長壽之鄉’之稱,現在那裡的村落卻成了‘癌症村’”。

這次泉港之行後,每一次與認識的當地人聊天,我們的話題常常聚焦在石化問題上。我們都感覺這是埋在當地的一個定時炸彈,早晚有一天會引爆。但我分明又感覺到,許多來自當地的“有識之士”(比如教師、公務員群體)對石化項目的態度,要比老百姓溫和得多。

這次事故發生後,因為政府信息公開的滯後,各種謠言滿天飛,類似《七噸碳九洩漏,40萬人在無聲中消逝……》的營銷號文章得到了極廣泛的傳播。另一位在宣傳系統工作的當地朋友在朋友圈裡怒斥這類文章,他認為這類文章只是在通過恐慌謀取流量。

我便私下詢問他的看法。他說,撇開涉事石化公司的責任不說,現在輿論將所有矛頭指向石化項目,好像它就是有罪,必須把石化項目剔除出去才行,也是民粹式的偏激。

他提到很關鍵的一點,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步伐,完全得益於石化項目的落地和發展。當地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排斥石化項目的。2000年,由惠安縣分離出來的7個鄉鎮組建成新區,彼時的新建區落後貧窮、人均GDP在泉州倒數,但中石化、埃克森美孚石油等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入駐後,當地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石化項目帶來了種種政策優勢、就業機會、產業發展,十多年後,那裡已經成了福建最繁華的縣級區之一了。沒有石化,就沒有如今的經濟成就。

另外一個質疑是,石化項目為什麼要建在居民區附近。這一方面固然是規劃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很多項目原本是建立在遠郊的,只是隨著產業的發展,人口自然而然遷移到這裡,圍繞著項目形成一個居民區。不一定是化工圍城,也有可能是“城圍化工”。

因此,他的態度很明確:石化項目不是原罪。經濟發展,離不開石化;石化從當地搬走,肯定要搬到其他地方。退一步說,當石化從當地撤離,那要依靠什麼發展?今日近40萬當地人,很多人從事的工作都與石化項目有關,石化真的搬走了,就業該怎麼辦,生存該怎麼辦?


我們想要發展,也想要平安和安心

▲ 在媒體報道中,那裡是福建全省石化產業的龍頭基地,還積極構建以“兩院兩中心”(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泉港校區、福建師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國家閥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福建石化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核心的公用配套支撐體系,福州大學還分立石油化工學院泉港校區,在泉港培養科技人才。 © 泉港廣電

這觸及的其實是一個老問題了,經濟發展和環境汙染的矛盾。中國許多城市的發展路徑是“先汙染,後治理”,當發展起來了,汙染也造成了,二者的矛盾也愈發尖銳。

包括我所居住的晉江市,也存在這一問題。它是全國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等全國聞名的品牌都從這裡出發。作為一個晉江人,我親身經歷了這20年來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包括我在內的無數晉江人,也的的確確分享到了經濟發展的紅利,比如基礎設施的改觀、物質條件的大幅提高、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等。

但晉江的快速發展也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比如我們鎮的患癌率以可見的速度在升高,常常週末回去一趟,就能聽到某家有人患癌的消息。我們都認為這與鎮裡製鞋小作坊扎堆興起有關,燃燒廢棄物的那股刺鼻味時常籠罩在空中。

這幾年,我母親和我小姨也在村裡的一個鞋廠工作,這是一個小作坊,主要為一個知名品牌的運動鞋做代工。小作坊的工作環境狹窄,通風、排風等設施也不健全,製鞋過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比如用來粘鞋的工業膠水難以及時排除,而工人們也沒有什麼安全意識,工作時很少人戴口罩。長年累月下來,它必然對身體造成傷害。我不止一次勸說母親放棄工作,母親還是不願意,她每個月稍微勤快點就可以賺五六千塊,多了這筆錢經濟可以寬綽不少。

此次洩漏事故發生後,朋友圈裡不少人說,寧願當地一直貧窮落後,也不要這樣的發展。但對於許多正處於貧困中的老百姓而言,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更好地生存下去——就比如我的母親和小姨,即便知道工作可能會對身體帶來損害,可為了家庭條件更好一些,她們想要工作,她們可以忍受這一點“犧牲”。對於她們來說,只能“二選一”是有些殘酷而無奈,但艱難複雜的生存面前,問題的解決從來不是賭氣地說句“不要發展”那麼簡單輕巧。

因此,發展是一定要發展的,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和權利。問題是,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該如何將環境代價降到最小?


我們想要發展,也想要平安和安心

▲ 在當地的鄉村,還有許多古民居群落,多由山石堆砌,色彩鮮豔,古色古香。山坡上是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 © sanglianju.com

在我看來,此次事故激發的不該是輿論對石化項目的妖魔化,並加劇“鄰避心理”。人們對石化等項目的恐慌,既出於政府信息公開和相應安全保障的不足,也出於知情權的缺失。此次事故啟發我思考的是:即便石化項目就建在居民區附近,該怎麼保障安全?即便有什麼事故發生,該如何迅速將傷害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唯有答案明晰有效,公眾不必要的恐慌才會降低。

我的一個同事是當地人,上個月月底她順利生產。洩漏事故發生後,她在朋友圈裡感慨:做月子,結果現在海鮮不敢吃;莆田鬧豬瘟,吃個豬肉也害怕。本來孩子滿月要“辦桌”請客,現在也辦不了。最後她說:我的孩子明明出生在物質豐富、醫療發達的時代,可他一出生,我們又顯得如此“貧窮”,什麼都不敢吃,什麼都小心翼翼,真是尷尬。

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尷尬是我們的共有處境。你可以將洩漏事故置換成霧霾或土地汙染。我們的經濟明明發展上去了,但我們又時常不安心,時常擔憂家人是否平安。當發展唯利是圖、當汙染積重難返,二者的兼得便顯得困難重重,但我們該努力去爭取,這是對我們自己、也是對子孫後代負責。人們對此次洩漏事故的自發關注,就是一種倒逼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