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诗歌本来是中华民族最为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从周朝的时候就受到重视,之后无论是秦汉还是魏晋,都有数不胜数的诗人诞生,为诗歌的大厦添砖加瓦。只不过,谁也没能预料,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竟然在唐朝时如同井喷一样爆发,著名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如同群星荟萃,璀璨夺目。

在当时乃至后世,人们迅速发现这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一个时期,于是从唐朝起,出版诗集的工作就没有中断过。然而,在数不清的唐诗选集之中,最出名的还是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这部诗集,汇编了唐朝77位诗人,共311首诗,是少年儿童接触古代文化的最佳入门书籍。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在这本《唐诗三百首》中最后一首诗也是唯一的无名氏所写,名字叫做《金缕衣》。这是一首流传于中唐时期的歌词,全诗并不复杂,意思很单一,既有劝君及时行乐,又有让人珍惜时间之意。这首诗有两个版本,但是大同小异,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就如同刚才所说,它的意思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直白:我劝您不要贪念荣华富贵,我劝您珍惜少年的时光,花儿到了成熟的时候,该采摘就要采摘,不要等到它凋谢了,只能折取花枝了。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如果初一看,它在四句中反复就是劝告年轻人该享乐,而且该及时行乐,似乎有种靡靡之音的感觉。但是,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只要你多读几遍,仿佛就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四句初看重复的诗句,又会展现出真挚的感情,在耳边缭绕。它又好像不是在劝你玩乐,而是劝告人珍惜爱情,珍惜光阴,词意就像微波一样,朝着四面八方散开。

这首诗特别摇曳,引发了诸多感想,到底是谁写出的这么美的诗歌呢?《唐诗三百首》没有给出答案,这是对的,现在作者已经不可靠。然而有的诗集却画蛇添足地写上李锜或者杜秋娘所作。之所以有这个说法,那是因为杜牧在《杜秋娘诗》中提到,这首诗为镇海节度使李锜所爱,并且经常让杜秋娘在客人面前演唱。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既然如此,那李锜和杜秋娘都不是作者。然而,就是将这首诗视为最爱,听得最多的李锜,却最终会错了意思,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李锜是唐朝宗室之后,不过关系并不亲近,甚至都不是李渊的直系子孙。这种关系,到了唐朝中期,自然没有多少红利。然而,李锜却非常善于钻营,从一个小官做起,利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腐败,到处行贿,最终坐上了盐铁转运使的肥差。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当时盐和铁的利润相当高,所以都是由国家来经营。手持两个垄断物质重权的李锜,自然是肥得流油。他也搜集了天下的奇珍异宝给唐德宗,让自己的位置更为稳固。但实际上,他却招兵买马,跃跃欲试。

然而,唐宪宗继位之后,雄心勃勃,他也是唐朝对藩镇割据最有办法的皇帝。当时的宰相武元衡,也是著名的鹰派。两人一商量,便将李锜明升暗降,并且督促他回朝述职。

《唐诗三百首》中的最后一首,值得再三品读,可惜局中人不懂

最终李锜起兵造反,但才德根本不够的他,很快被官兵所俘获,并和他的儿子一起,在长安的闹市之中被执行腰斩。据说,这首《金缕衣》是他最爱听的,然而他到底明白这首歌的意思吗?他光以为“劝君惜取少年时”是要他抓住时间造反,却忘记了第一句却是“劝君莫惜金缕衣”吗?他光看到“花开堪折直须折”,却没看到此时哪有可供他采摘的花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