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教育的核心應是培養健康人格、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按性別施教”如何培養好孩子,希望家長朋友們從這四個方面努力。

沒有哪個孩子從本質上就是要犯罪的, 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成長中只有溺愛, 沒有嚴格要求, 沒有規則和底線。在此,我特別想忠告家長四句話。

一、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教育的核心應是培養健康人格。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具有健康人格有5個指標:學習、仁愛、負責、自制、尊重。這5個指標是決定孩子健康成長、幸福一生的關鍵。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孩子的零花錢非常有限,10歲以下孩子一週零花錢3毛,10歲以上孩子是1美元50美分,並且對於如何花錢有明確的14條協議,並要求孩子每週向家長報賬,用於儲蓄的不少於20%,用於慈善的方面少於20%,以此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在自制力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即是當孩子有了需求時,要適度延遲、有條件滿足,讓他學會等待。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二、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通過對青少年教育和研究發現,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教育就是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糟糕,教育一定不成功。所以說,改變教育從改變關係開始,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開始。

什麼是好的親子關係呢?要遵守五大原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好的關係的底線是,當孩子遇到麻煩或危險的事情時,看他是否敢告訴父母。好的關係的底線是,當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看父母是否敢於懲戒孩子,以及孩子是否承擔責任。

孩子10歲以後,進入青春期,實際是長大的需要。心理研究表明,孩子10歲之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齡,而10歲之後則是輕視父母的年齡,因此10歲之前是構建親子關係、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其中2歲之前對孩子要無條件的愛;2-4歲是建立規則的第一黃金時期,在此階段要敢於向孩子說“不”;5-10歲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10歲之後,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尊重孩子。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在家庭關係中孩子變得重要,這是一個誤區,理性的家庭關係應當是,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因為夫妻關係穩定,父母情緒穩定,帶出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三、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說一千道一萬,習慣培養是關鍵。古羅馬著名詩人奧維德也曾經說過,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從某種意義說,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5個步驟:

第一步提高認識,讓孩子認識到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產生興趣。

第二步明確規範,讓孩子對養成某個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比如《弟子規》講到“出必告,返必面”。

第三步持久訓練,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讓孩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習慣的養成最後是人神經系統的改變,根據研究21天可以初步形成習慣,90天可以養成穩定的習慣。

第四步及時評估,讓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習慣培養不在於其強度,而在於其堅持的長度。

第五步形成環境,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在家庭中,有個讀書的孩子,就需要一個書香的環境,父母要以身作則。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四、兒童健康成長需要按性別施教

男孩和女孩發育有先後,男孩在讀寫能力發育上比女孩晚;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發育水平相當於3歲半女孩水平,因此讓男孩提前入學可以說是災難性的選擇。

男孩在小學甚至初中,學業暫時落後女孩是可以理解的。暫時落後是一個特點,不是缺點,可怕的是,我們正把這一特點變為一個真正的缺點。我們看到,小學、中學、大學,女生的成績全面崛起,男孩整體滑坡。

父愛和母愛是不同。父親是外放的,母親是內傾的;父親鼓勵獨立,母親講求依戀;父親強調變化、創新和挑戰,母親挑戰穩定、一致和安全;父親經常抓大放小,母親習慣對孩子事事關心;父親的方式是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母親的方式是靜態的、穩妥的;父親傳遞的是堅強、勇敢等陽剛之氣,母親傳遞的是細膩、呵護、富有同情心等陰柔之風。孩子在5個月時就能感覺到父母的不同。比如,媽媽抱孩子非常緊,而父親抱孩子是鬆散的,所以父親抱孩子時,孩子興奮、開心。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聯盟。哈佛大學有關研究研究表明,在人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母親的天然優勢是培養孩子親密性,而父親的天然優勢是培養孩子獨立性。從發展階段來看,嬰幼兒階段以母親為主,小學階段,父母責任各半;而中學階段則是以父親教育為主。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孩子從父母關係觀察到,什麼是愛情和婚姻;從母親身上學習做女人和母親;從父親身上學會做男人和父親。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