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想要搶奪本地生活老大的地位?美團面臨的是生存還是死亡?

近期,阿里成立了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由餓了麼、口碑兩大業務合併組成,且公司已收到阿里和軟銀的30億美元投資承諾。美團在香港上市還不到1個月,阿里跟美團在本地生活大戰正式拉開帷幕。那麼,阿里、美團為什麼都看中了本地生活這塊蛋糕呢?他們之間誰能最終勝出?


阿里想要搶奪本地生活老大的地位?美團面臨的是生存還是死亡?


蛋糕巨大

2017年我國GDP達到82.7萬億元,餐飲所在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了58.8%,餐飲產業收入達到3.96萬億元,有效帶動了種植業、水產業、工業、營銷文化產業的發展。預計到2020年,餐飲收入有望突破5萬億元。

雖然餐飲市場巨大,但也是問題眾多

1.中小餐飲企業佔比高

我國餐飲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在全國餐飲收入的佔比長期低於8%,而美國的餐飲百強企業大致佔其全國餐飲收入的30%左右。我國餐飲市場呈現體量巨大、集中度低的特點,中小餐飲企業佔比較高。

2.競爭激烈淘汰率高

雖然中小餐飲企業仍舊佔據餐飲市場的主體,但競爭卻異常殘酷,淘汰率相對較高。數據顯示,近兩年倒閉的餐廳平均運營週期僅為508天,2017年關店數是新開店數的91.6%。

3.“三高一低”問題突出

行業整體面臨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房租、低毛利的“三高一低”問題。消費升級進一步傾軋了中小餐飲的生存空間,迫使中小餐飲做出改變。

巨大的市場加上分散的商家,給阿里和美團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兩大巨頭紛紛殺入。那阿里和美團各自的佈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阿里想要搶奪本地生活老大的地位?美團面臨的是生存還是死亡?


阿里的佈局

餓了麼、口碑是先鋒部隊,側翼有飛豬協同。

中軍是新零售軍團,帳下已齊聚了盒馬鮮生、高鑫零售(大潤發)、銀泰商業、百聯集團、蘇寧、居然之家,還有社區小店升級品牌“天貓小店”,以及實施鄉村戰略的“農村淘寶”。

而後軍,是阿里雲、菜鳥網絡、螞蟻金服組成的新商業基礎設施。

糧草,則來自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甚至是阿里的股東(如軟銀)和身後的資本市場……

美團的佈局

美團的中軍主力是美團外賣、大眾點評,他們是絕對的王牌之師,在餐飲外賣和到店的局部戰場上,各自打敗了餓了麼、口碑。

在左側翼,美團佈局了非餐飲外賣品牌“美團閃購”,以及新零售業務品牌“小象生鮮”,以及摩拜單車等,豐富了平臺流量的場景。

在右側翼,對商家提供雲端ERP、聚合支付系統、供應鏈管理服務,幫助他們增強了信息化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效率,由此增加商家對平臺的粘性。

在後方,站著大股東兼盟友的騰訊,在微信“我的錢包”裡,第三方服務的九宮格給了美團三個格子。通過IPO,美團募集資金約325億港元(42億美元),糧草正充足。

擁有阿里強大地推鐵軍的基因

美團地推軍團的創建者幹嘉偉,是王興從阿里挖來的。幹嘉偉曾是阿里巴巴負責B2B銷售的副總裁,工號67。幹嘉偉給美團引入了馬雲教給他的“借假修真”:所謂的結果、過程的指標是假;人才和組織的發展提升,才是真,讓不靠譜的人靠譜起來,去培養、去複製你自己;幹嘉偉在阿里帶過7000人的團隊,對這套“統一思想,齊心協力”的打法再熟悉不過了......

沈南鵬說過,“我們所談論的吃、行,以及所有生活服務,是一個規模達1萬億美元的市場,如果你是市場主導者,無疑價值巨大。”對於這個未來有巨大想象空間的賽道,美團和阿里必定會押重注。

阿里想要搶奪本地生活老大的地位?美團面臨的是生存還是死亡?

遙想當年阿里就是幹B2B地面運營的,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祖師爺。美團是新生代中戰鬥力最強的,再加上這次上市,融資到位後可以繼續大幹一場。這就意味著,在這個賽道上,惡戰其實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