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銀倉: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覺得真實嗎?

“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覺得真實嗎?”銀隆新能源原董事長魏銀倉在今日(11月13日)中午回應《汽車商業評論》詢問時憤憤不平地說。

11月13日,銀隆新能源發佈了一份關於《致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各股東的函》的聲明,稱“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金額超過10億(元)。目前,公司已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進行報案,相關機構已正式受理。”

魏银仓: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

對此,魏銀倉言辭激烈地表示:“這是她進一步打壓故(估)值侵佔民企...……她急了怕了。”

這個她顯然指的是銀隆新能源第二大股東董明珠。2016年12月15日,她出資10億元,聯手王健林等企業家,共計30億元入股,共持有銀隆新能源22.388%股份。隨後,董又增持,目前持股17.46%。

魏银仓: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

2017年11月,魏銀倉辭去銀隆新能源董事長,僅僅保留董事職位,由孫國華擔任董事長兼總裁。來年的3月25日,銀隆新能源臨時董事會選舉盧春泉任董事長,聘請賴新華任總裁。隨後,監事會人員也發生變動。

2018年11月7日,銀隆新能源發佈《致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各股東的函》,稱該公司新一任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在履職過程中,發現公司與大股東之間存在頻繁的關聯交易,部分交易存在異常與疑點。

魏银仓: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

這裡的大股東指的是珠海銀隆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銀隆集團),銀隆新能源稱銀隆集團的實際控制人是魏銀倉、孫國華。銀隆新能源表示通過錦路律師事務所和普華永道盡職調查和審計,發現大股東通過關聯交易侵佔公司財產損害公司利益,部分行為涉嫌構成刑事犯罪。

10月18日,銀隆新能源正式就三起大股東及關聯方侵害公司利益事項,向珠海市中院起訴,法院已經受理。三起案件標的總額超過7.8億元,其中本金部分6.8億元。同時,對涉嫌刑事犯罪的關聯交易,向珠海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案,涉嫌金額2.7億元。

估計是外界對這份《致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各股東的函》將信將疑的原因,今天,銀隆新能源在官方微信公眾號向外界確認這份函件的真實性。

魏銀倉對此除了對《汽車商業評論》有上述無比憤慨的表態外,另外根據騰訊新聞《一線》的報道,魏銀倉也“已經起訴她(董明珠)了”,律師已經在走法律程序,“在近期向社會有個交代澄清事實”。

顯然,大股東和二股東雙方已經水火不容。但蹊蹺之處在於,二股東如何能夠調動公司狀告大股東?也難怪魏銀倉反問,“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覺得真實嗎?”

究竟誰對誰錯,局外人恐怕一時無從知曉,但顯然,互撕對於董明珠和魏銀倉,都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對於未來仍然渴望再次申請IPO的銀隆來說,也又多蒙上了一層負面的陰影。

魏银仓: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

有人說,從收購銀隆開始,董明珠就走下了神壇。本來選擇新能源汽車這個風口領域,董明珠的眼光沒有錯,但最終讓她走下神壇的則是具體選擇了誰以及自己是否能夠揹負起相應的責任。

現在無論是將公司經營和管理的問題推責給前任管理團隊,還是雙方對簿公堂的互撕,都幫不了銀隆走出泥潭。

當下越多的指責,對前任管理團隊越多的質疑,公司內部管理的越混亂,最多隻能說明她在收購中的盡職調查不徹底;在眼見自己涉足手機業務失敗,以及競爭對手美的完成對庫卡收購後,決策中過於急迫,存在著不謹慎的元素和一定的失誤。

畢竟,當初市場上對於銀隆手中的鈦酸鋰技術質疑聲頗多,但董明珠卻仍堅持對銀隆的高估值收購。甚至在雙方未實現收購交易前,董明珠通過格力開始幫助銀隆給供應商進行貨款結算,以及在兩家公司間進行著大量的相關交易。

其次,對於新能源汽車,特別是新能源客車、物流車這類業務,董明珠必須對行業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

一方面,有消息稱,自董明珠和格力團隊接手銀隆後,不僅要求供應商對其財務公開,還提出供應商的利潤率不能超過3%等,這些做法在行業內被視為“異類”。

要知道,在客車行業,一些客戶存在著在採購產品時指定部分零部件採購的行業慣例,而銀隆的不按規矩辦事,甚至讓它丟掉了一些訂單。

雖然行業內也一直認為這些“慣例”並非好現象,但顯然以銀隆目前的產品量級和影響力,還不具備改變規則的權利。

另一方面,新能源客車是國家在鼓勵新能源汽車政策推動下發展最為迅猛,獲利最大的一個細分市場。

在高補貼的前期競爭中,不僅企業之間的產品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銷量的達成也並非完全的市場行為。

以銀隆為例,雖然早期其產品獲得了北京等示範市場的訂單,但其中有依靠銀隆在從事地產生意時的一些關係,更多則是依賴通過承諾在地方投資產業園與地方政府採購綁定的方式在拓展業務。

而董明珠在徹底執掌銀隆後,為了加速公司的IPO進程,更是地瘋狂地展開了這樣的產業佈局。有統計稱,從入股銀隆到2017年8月,其在全國快速簽署了11個新建產業園區,承諾的累計總投資超過800億元。

只可惜,這樣的擴張並沒有讓她的IPO之夢轉為現實。監管機構強行終止IPO輔導也說明了企業並沒有在這樣的模式下獲得高質量的發展和預期。

這樣的商業模式並非銀隆獨創,但在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斷退坡,補貼延遲發放,以及技術條件不斷提升等影響下,市場對新能源客車企業的產品要求、運營質量和市場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成功塑造了格力的董明珠來說,從空調、小家電行業涉足到汽車行業,他們也需要和很多新造車勢力一樣,對汽車的生產製造進行摸索和學習,充滿著敬畏。而這還不算企業需要在未來新能源客車市場競爭中,對三電、智能化、自動化等方面的研發投入。

魏银仓:用我的公司告我!你觉得真实吗?

此外,隨著新能源客車越來越與智能化、自動化的結合,客戶也對企業提出了新的需求。

從目前越來越多的客戶需求看,除了在採購新能源客車產品外,他們開始要求企業為其提供綜合性的運輸解決方案,包括充電設施的佈置、車輛運營線路和站點的規劃等。

這對銀隆來說,在產品問題尚未解決的前提下,將是更高層面的競爭和挑戰。而這並非是簡單地喊幾聲口號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因此,對於董明珠和她的銀隆新能源管理團隊來說,或許本來就是在一條被風口吹上來的沉船之上,新舊船長無論如何互撕,都不能改變未來的命運。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809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