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游走完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我们去巴彦淖尔市的大草原——乌拉特去看看。

乌拉特草原属于乌兰察布草原的西部,东面和达茂旗、四子王旗草原连成一片,是过去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这里地势非常平坦,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缺乏,农耕条件不足,所以是非常适合游牧的大草原。(上图,乌拉特中旗和后旗)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自古以来,这里是游牧民的主要牧场,但也是无处躲藏的大草原,没有办法形成绿洲、城市。只有秦汉时期,在阴山北麓设置了受降城和一些军事要塞、戍堡、烽燧。还有沿着阴山的长城。

这些遗址现在基本只能看到一些痕迹,但考古发掘还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据统计,乌拉特草原上的汉代古城遗址有20多处,基本都在阴山北麓的草原上。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由于这些古城遗址非常分散,现存的建筑遗迹几乎都没有了,如果有人能够从地理的角度,把这些古城的分布和地形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论文——汉代古城选址和当今地理变迁。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与我一起作这个工作。遗址太多,不能一一去到,只能拿一个保存较好的给大家看看了。(上图,新忽热古城卫星图)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之处,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在东、南门外设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楼,四墙均有马面,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这个古城目前被却确认为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4年修筑的匈奴受降城,三国废弃,唐代开始沿用(用途是突厥的受降城),此后,西夏、元一直沿用(这些都是根据当地出土的各代文物证明的)。元代是汪古部(阴山的突厥部落,前几集有讲到)的城池之一,是沟通草原南北的要道重镇。到了明朝,是阿拉坦汗在草原上的仅次于呼和浩特的第二大城市。大清征服蒙古后,此城逐渐废弃,由于地处干旱内陆,保存较好,据说在解放初期,城墙保存很好,墙上可以并行四辆马车。

内蒙古的汉代古城有几十个,但保存好的不多,大部分都只剩下地基的痕迹了。这个古城保存较好,主要是因为历代都有沿用,废弃的时间只有300多年。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草原的古城我一直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如果国家能够组织专人专题,把从呼和浩特开始,一直到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这一线的汉代古城都发掘一下,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

拿乌拉特中后旗的二十多个古城来看,它们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肯定是和当时的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汉代的水文、植被、地形,和现在的乌拉特草原现状相比有哪些变化,如何形成的,这不但对我们研究历史有帮助,对现在的环境保护、珍惜草原资源,都有借鉴意义。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大汉帝国和游牧帝国对抗数百年,没有像后世的宋、明被征服,武力较强是一个方面,战略得当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汉把汉匈边界从长城北扩到了阴山北面的乌拉特草原,这不但给了大汉一个很纵深的防御空间,而且大大拉开了汉匈之间的距离。

我们知道,所谓的大漠、漠北,就是乌拉特草原北部(现在蒙古南部戈壁省)的隔壁沙漠。大汉占据了阴山和乌拉特草原,北面隔着一个大漠,匈奴在大漠的北面草原游牧,双方交战进攻的距离大大拉开,减少了很多战争的冲动。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大宋不用说了,北方的疆域本来就很小。大明好不容易打到草原、甚至漠北,最后却退回了长城以内(当然不是汉长城,而是山西北部的长城)。这就给了蒙古各部一个巨大的、天然的牧场——内蒙古,我们后面讲到各个现在内蒙古的很多旗的来历,就可以看出。很多漠南蒙古的部落,都是北元时期从漠北迁来的,包括土默特、鄂尔多斯乌珠穆沁等等。

阴山和大漠之间的乌拉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大草原,提供了广阔的牧场,同时,也极大的缩短了蒙明之间的贸易距离,使蒙古人对贸易和物资交换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大明闭关锁国,不开放自由的对外贸易,换来的就是几百场的大小战争,因为从漠南蒙古攻打河北山西实在太方便了。

这几百场战争积累下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疲弱的大明被大清和蒙古联军一触即溃。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书归正传,我们来看乌拉特蒙古部落的历史。

乌拉特旗来源于: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十五世孙布尔海,游牧呼伦贝尔,领有乌拉特部。后分乌拉特为三部,由布尔海三个儿子率领,共同游牧,不分彼此。

上图,乌拉特草原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乌拉特三部归附清朝,定牧界于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一带。

嗣后,从征明朝、察哈尔、朝鲜,平定腾机思叛乱,屡建奇勋。顺治五年(1648年)叙功,以鄂木布子谔班掌前旗,以图巴掌中旗,皆封镇国公;以色棱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封辅国公,各授札萨克,诏世袭罔替,是为乌拉特三公旗之祖。

(上图,乌拉特前旗的三祖雕塑)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为巩固边疆(防御漠北和漠西蒙古),强化“以蒙治蒙”政策,对归顺的蒙古族上层“表其功,赐厚禄,封牧地”,将乌拉特部分置为乌拉特前、中、后三旗。

将乌拉特三公旗从西拉木伦河西迁至穆纳山(乌拉山)一带驻牧(上图红色范围,木纳山,也就是乌拉山),以加强边疆戍卫,乌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历史。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旗的来历和我前面讲的明安旗、四子部落旗一样,都是哈撒尔的子孙领有的部落,他们和科尔沁、青海和硕特等部同根同源,占中国蒙古族的三分之二人口。(上图,乌拉特中旗的哈撒尔纪念广场)

乌拉特部落因为人口较少,没有被大清国封为亲王或郡王,所以不象其他蒙古的盟旗有王爷和王府。乌拉特虽然叫做三公旗,但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三公旗都是一家人,游牧是没有界限的。

前旗俗称西公旗,中期俗称中公旗(也叫巴公旗),后旗俗称东公旗(也叫喇公旗)。三个旗只是在现在的乌拉特前旗南部,设有一个乌拉特旗公署作为代表。现在的前中后旗,是解放后划分的。

乌拉特三旗占有巴彦淖尔市80%的面积,其中,前旗是农牧业混合的,后旗和中旗是牧业为主的大草原,下面,我们就分别去看看。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前旗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属于农业为主,农牧业结合的旗。

地貌可概括为“三山两川一面海,千里平原两道滩”。“三山”:乌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汉山约占总面积的30.8%,最高山为乌拉山,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两川”:明安川、小佘太川,占总面积的11.3%。“一面海”:乌梁素海,水域面积44万亩,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千里平原两道滩”:套内平原、蓿亥滩和中滩占总面积的24.2%。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旗以前的主要经济就是畜牧业,现在是农业和矿业为主,煤矿、铁矿、石材、金属矿的储量非常丰富,矿业企业非常多。乌拉特前旗和中旗、后旗一样,盛产奇石,戈壁石、玛瑙石等等(上图,草原奇石组成的菜肴)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前旗还有一种叫做佘太翠的玉石,属于中低档的玉石产品,整个旗政府镇子上,到处都是奇石馆和玉石加工厂。(上图,是高档的佘太翠)

佘太翠,得名于当地的地名:小佘太镇和大佘太镇,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佘太这个地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来源呢?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佘太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个非常流行的传说,当然和佘太君有关:

宋朝时,佘王城就设在这里。传说宋朝名将杨继业攻打佘王城时与佘王的女儿佘赛花(即佘太君)在战场上交锋不分胜仗。他俩在战场上渐渐产生了感情,并私定了终生。由于这层关系,佘王就投靠了大宋。

后来,佘王城被辽国肖太后攻破。多年后,佘太君领兵出征,先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军夺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筑城。为了纪念佘太君,后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佘太大捷后,为了肃清佘太城以东的残敌,佘太君又率部向佘太以东约九十里的地方,又筑一座军营,并将残敌全部趋逐出境。这座兵营为跟佘太城区分,称之为小佘太,原佘太城称之为大佘太。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那么,上面的传说究竟是真是假呢?我们来分析考证一下:

首先,北宋时期,乌拉特前旗的大小佘太镇的位置,属于大辽的领土西京道云内州,和西夏国交界(上图红圈处),这里就算是有战争,也是西夏和大辽国在打,北宋能够借道西夏去打大辽吗?好像当时都是战争关系,没有结盟过。而且,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戏剧成分居多),主要战场也是山西的雁门关啊,距离现在的大小佘太有500公里以上。

西夏的历史和大辽的历史中,周边的军镇都有明确的记录,但是没有这个佘王城啊。杨业投降北宋后,去攻打佘王城,这个佘王是哪个国家的?辽国的?西夏的?北汉的?只有可能是北汉的,那时候还没有西夏,如果是辽国的,那佘太君就成契丹人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佘太君在史书中其实没有正式的记载,但是佘太君的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

那么,我们看,佘太君的祖上,也就是大唐帝国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从北方的五代——梁唐晋汉周,到最后的十国之一的北汉(也就是佘太君她老公杨业一开始任职的国家),河套地区和乌拉特前旗地区,一直都是契丹部和大辽国的领土。即使到了北宋时期、西夏立国后,再前面一幅图,河套地区以黄河为界,是辽夏的边界,套内是西夏,河套东边还是辽国的。

完全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显示,乌拉特前旗这里,有过一个佘王城,也没有宋辽在这里交战的记录,没有佘太君修建大佘太和小佘太城的记录和依据。

上图,北汉的领土都在黄河东面和长城以内,距离乌拉特前旗至少千里以外。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其实,作为“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佘太君的形象感人至深。但是这个人物,到底是艺术虚构,还是确有其人?历史记载模糊不清。

清以前的史料从未提及佘太君。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时期的《山西通志》只记载了杨家三代,没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志才出现了有关佘太君的记载,有人认为佘太君为杨令公之妻,并称“佘”为“折”之误,甚至认为佘太君是宋初的晋北大家族折德扆之女。

佘太君是否为真实人物的质疑从未间断,如果佘太君真为宋初的历史人物,且英勇无敌而又敢于为夫申冤,这样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不可能只字不提。

反而偏偏是到了清代,离事发当时的宋朝已相当遥远,佘太君的事迹才进入史料,这不是很奇怪和难以令人相信的事吗?

从清代以来,想证实佘太君确有其人的资料不少,但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一些文人和地方志作者,不辨真伪,将传说记录下来,而后世的研究者,又根据这些记录来论证,以讹传讹,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以上文字是摘录百度百科佘太君里的话,这也是目前比较非传说形式的认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那么,佘太这个地名出自哪里呢?

清史稿:舍忒河源出敖西喜山,西流径大青山入黄河。(上图,清代内蒙古地图,这里明确记录了舍忒河,佘泰(村镇)的名字),这是一个蒙语名字。

民国十四年(1925年)7月,析五原、固阳县及包头设治局地置大佘太设治局,局所驻大佘太(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大佘太镇)。“大佘太”为汉蒙语混合地名,意谓“泥沙大”。(摘自百度大佘太设治局百科)

大,就是汉语的大,还有一个小佘太。佘、舍是蒙语,泥沙的意思,泰、太、忒是蒙语的后缀,表示“有”的意思。很多内蒙古的地名有某某台、某某太、都是“有某某”的意思。土木尔台(有铁的地方)、二龙十台(有雾的地方)就是这样。

清朝和民国初期的时候,汉语的译名是佘泰,后来改成了佘太,于是就和佘太君挂上了沟,于是北宋在此抗辽的传说也一并出现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我们读了前面很多集的蒙古历史,大家知道,内蒙古地区除了民国和解放后设置的一些新的城市地名外,绝大部分地名都是蒙语的汉译,都是蒙元时期留下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古代地名,被今人使用了,比如九原、五原、东胜)

但是,佘太这个词,无疑是蒙语佘泰、舍忒的不同翻译。从含义上看,上图,舍忒河从东北部的山里发源,向西南流,刚开始的时候泥沙小,所以上游叫小佘太(泥沙少)。后来经过长距离的冲击,携带的泥沙多了,到了下游叫大佘太(泥沙多),然后注入黄河(乌梁素海),合情合理。

上图绿线的舍忒河,现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看上去,早已经没水了。其实,从大唐之后,乌拉特前旗的地区,一直都是在辽、金、元、北元鞑靼部的统治之下作为游牧场所,没有过建城、设置行政单位、有固定人口居住的记录,直到清末,才有汉人移民到此,才有了根据舍忒河而出现的佘泰村。

这就是佘太翠、佘太君、大小佘太镇的情况。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有杨树的湖(ulaastai nuur),位于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它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00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现在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有关部门考证,隋代设置的大同城、唐代设置的天德军城就在湖区范围内,足见古代此处是屯兵之重地。1940年3月22日,在五原战役中,日本陆军中将水川伊夫兵败后从五原城内逃出,被傅作义部游击部队击毙在乌梁素海一个夹心滩上,这是抗战期间被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上世纪90年代后,乌梁素海自然补给水量不断减少。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明显增加,导致湖区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沼泽化进程加快。

2008年5月开始,乌梁素海明水区曾发生大面积“黄苔”(上图),最盛期在6月中下旬,发生面积有8万多亩(约54平方公里),使乌梁素海核心区域水面被覆盖,引起水体污染,湖区野生鸟类的栖息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梁素海本身的景色还是非常不错的,它类似我们前面去过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哈素海,都是黄河改道的产物。但是乌梁素海周围的农业工业太严重了,导致现在虽然可以去旅游,但我认为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湖水治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说到乌拉特前旗,我讲一段民国的蒙古族抗日女中将司令——奇俊峰的故事

奇俊峰(上图),女,阿拉善厄鲁特旗蒙古人,父亲德毅忱,是阿拉善王公贵族(不是旗长),曾被袁世凯授予辅国公爵位。但他反对封建王公制度,参加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于1927 年4 月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新政权― 阿拉善旗政务委员会,后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奇俊峰自幼随姑母长大,姑母以姑父的汉姓为她取名为奇俊峰。1934 年,19 岁的奇俊峰嫁给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即旗长)石拉布多尔济(时人称之为“石王”)为福晋(夫人)。

石王当旗长时,时任东协理的额宝斋曾代理札萨克,后被迫退位,他不甘心交出实权,遂投靠锡林郭勒盟盟长德穆楚克栋鲁(德王) ;继任札萨克不久的石王根基不稳,投向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倚为靠山。双方在各自后台的怂恿支持下兵戎相见,互有胜负。1936 年9 月,石王在积劳成疾,不治而逝

丈夫去世时,奇俊峰已怀有身孕。额宝斋见有机可乘.逼奇俊峰交出旗府官印。奇俊峰气忿至极.厉声呵斥:“你们这一群忘恩负义的牲口!现在石王尸骨未寒,你们就逼我寡妇交印,真是瞎了狗眼!我是石王的福晋,有权护理官印。想让我交出官印,休想!”额宝斋企图夺印未遂,就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奇俊峰怀的孩子不是石王的,无权继承札萨克之位,云云。以此蛊惑人心,逼奇俊峰就范。

为了平息西公旗的混乱局面,奇俊峰亲往归绥(今呼和浩特)拜见傅作义,寻求支持。傅作义对奇俊峰的勇气和见地十分赞赏,并以绥远省政府决议案的形式作出了旧旗官印由奇俊峰保管,全旗护路、水草、抓羊等捐税收入由奇俊峰经管,护路军队由奇俊峰统领,奇俊峰所怀身孕若系男子正式承袭王位等项决定。

1937 年旧历三月十五,奇俊峰顺利产下一子,取名阿拉坦敖其尔,汉名为奇法武。旧历八月,奇俊峰正式就任札萨克之位,行使对全旗的管辖权。这是内蒙古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女性扎萨克。(蒙古传统,首领去世,在没有推选出新的首领或继任者太小的时候,由其夫人暂代首领,乃马真、满都海都曾经这样)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七七事变”后.归绥、包头,相继沦陷。额宝斋一伙追随德王积极筹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并迫不及待地返回西公旗建立亲日的伪政权。为摆脱德王政权的控制,奇俊峰与驻守五原县的国民党骑七师师长门炳岳取得联系,表示愿率部赴五原参加抗日,门炳岳当即回复欢迎她加入抗日队伍。

1938 年旧历二月初二,奇俊峰一行十余人抵达五原县城。门炳岳闻讯立即前来相晤,热情慰勉,同时发电向国民党中央报告了详情。蒋介石在复电中对奇俊峰慰勉有加,《中央日报》 以醒目的标题作了报道,称奇俊峰是“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

1938 年4 月中旬,军政部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保安司令。并授予少将军衔。

1938 年7 月,日军千余人进攻后套的咽喉要塞西山嘴。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两个团的官兵发挥自己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与骑七师密切配合,很快将来犯日军击溃,日军损失惨重。奇俊峰出师即赢得开门红,各方面纷纷来电来函祝贺。

1939 年9 月,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护理札萨克,任命其子奇法武为记名札萨克。

(上图,电视剧左手劈刀,里面就有奇俊峰的故事)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1939 年秋,门炳岳奉调回重庆担任骑兵总监后,建议蒋介石召见奇俊峰。他说,奇俊峰不仅在大后方妇女同胞中很有影响,而且通过报纸宣传在全国也声望颇高,如委员长能召见她,对大后方的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将是莫大的鼓舞。经过考虑,蒋介石决定召见奇俊峰到重庆述职。

奇俊峰于1940 年3 月下旬抵达重庆。行政院长孔祥熙、军政部长何应钦、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白云梯等高级军政官员举行盛大招待会。6 月初,蒋介石夫妇召见奇俊峰一行。述职完毕后,蒋介石表彰了奇俊峰,赞誉她是有胆有识的蒙古族的女英雄。蒋介石与何应钦商量后,当场宣布:晋升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宋美龄还亲自陪同奇俊峰到重庆小龙桥中正中学作激励抗日士气的演讲。

1940 年初冬,奇俊峰一行由重庆返回陕坝,兵力扩充到600 多人。由于他们对乌拉山地区的地形熟悉,为晋绥军担负向导和侦察任务,多次荣立战功,并受到傅作义将军的嘉奖。

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奇俊峰率全体官兵经五原回到阔别七年的家乡,伪旗府西协理松布尔巴图率部分伪旗府官员前来迎接,表示认罪,欢迎奇司令和小王爷回旗执政。早年与奇俊峰丈夫石王争夺西公旗扎萨克的额宝斋,在日据时期当了日伪官员,现在跪地投降请求奇俊峰谅解。奇俊峰饶了他的性命,此人气愤难平,收买了奇俊峰的保安团长郝游龙,密谋除掉奇俊峰。

1947 年7 月14 日奇俊峰带领儿子奇法武和20 余名护兵去包头处理公务。郝游龙以一个连的兵力诱捕了奇俊峰母子,1947年7月20日 郝游龙花钱雇杀手田小三枪杀了奇俊峰,终年只有32岁。其子奇法武也随即被田小三杀害。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讲奇俊峰的故事,我们总结几点:

1、我估计可能因为蒋介石的口音和饮食习惯太江浙,加上后来加入当时自认更加闻名的基督教,对于蒙古盟旗的王公很不在意,很不了解。甚至对于傅作义这些晋绥军也是从骨子里看不起的,所以民国时期,蒋介石政府几乎放任蒙古地区自生自灭,完全不够重视。

2、召见奇俊峰树立典型,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支持和认可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老蒋对内蒙的忽视,也是他的一个失败根源。使得延安有了一个安全的北方,能够在困境中生存下来。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3、前面我们去过城川民族学院,大家可以从也给小侧面了解延安对于蒙古族青年的重视。今后我会补充一些资料,大家可以看看当时延安方面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王公之间的交往、政策、书信往来,那是大大的友好啊。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2.3万平方公里,13万人口,土地中95%是草原。

乌中旗的草原和隔壁后旗、达茂旗的草原类似,主要分三类:荒漠化草原草场、草原化荒漠草原草场、盐湿草甸草场,总体来看都是干旱型的草原。草很稀疏、气候干旱、风沙大。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近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主要是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因为以前城市很小,人口很少,没有很大的旧城改造压力,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所以,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的城市建设非常好。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的大酒店,性价比相当高。房间里居然还有功夫茶的全套茶具,显然是给福建人准备的。(福建紫金矿业在这里有不少项目)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这类的餐厅和东北文化非常接近,人民公社大集体国营农场,那个时代的印记,还是有很多人印象深刻的。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蒙汉结合的餐饮,炖鱼、牛肉干,号称当地特产的华莱士瓜(其实应该是新疆产的,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六月初),当时在乌拉特草原上奔波了几天,感觉严重干旱,所以迫不及待的再要了一份水果罐头解渴。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有一个中蒙边境季节性口岸——甘其毛道,随着这几年的经济下行,非常冷清了,我就不专门介绍了。这个旗水资源很缺乏,河流几乎没有,只有南部靠近阴山一带,有些水库。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的广场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中旗没有特别著名的草原旅游风景区,但是淳朴的草原的风景还是很美的。另外,就是汉代古城、秦长城遗址我们前面也介绍过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希热庙位于乌拉特中旗境内,始建于1710年,占地面积为800多亩,兴盛时期僧侣达300多名,牲畜几千头(只),香客西至拉萨、东至乌兰浩特、北至大库伦(今乌兰巴托),名扬四海、香火极盛,但在"文革"时期被严重摧毁。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在乌拉特草原,有很多庙宇都是修建在这样的山上的。这些山都是狼山北部向草原低缓的延伸,乌拉特后旗的很多寺庙也是如此。很多喇嘛借助山泉水、山里的草药给牧民治病,不是没有科学依据,因为藏传佛教里面,医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希热庙后的山谷里,有多口神奇的泉水,自古都有治病的功效。近代经过检测,证明是矿物质丰富的泉水,确实有治病的功效。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希热庙的汉语名字是康造寺,取义应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这个汉语名字应该是后来取得,不是属于皇家赐名。大家看这个牌匾,汉字写的是相当一般,就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的一样。而且这个牌匾不够规范,少了一种满语。在蒙古地区,清代的寺庙都是蒙汉藏满四种文字的牌匾,可见这个应该是文革后,当地牧民自己出资刻的。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十相自在”这种图案在藏传佛教里十分常见。在塔门、壁书、唐卡上都有,还有刺绣成护身符和制成珐琅的徽章佩戴在胸前的。

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等十方与年、月、日、时等时辰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令具信者免除刀兵、疾疫、饿馑及水、火、风等灾难,使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这个就是独贡,诵经处,也就是教师、自习室。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从乌拉特中旗,我们再到乌拉特后旗,草原上这些旗都是有路可通的,80%都有公路,但是也有很多是土路。喜欢长距离自驾的朋友可以选择从阴山背后的从草原腹地横穿乌拉特中后旗,感受辽阔大地的美丽。当然,如果你熟悉汉匈战争史,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怀古的地方。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在大漠的深处,阴山北面,从呼和浩特地区开始,一直延伸到新疆,到处都有汉代的烽燧、戍边城堡的遗迹。这些都是汉武帝以后,大汉帝国领土扩张口,修筑的防守型的工事。

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武川县、包头的达茂旗、巴彦淖尔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延伸到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继续向西,到新疆的哈密地区、巴里坤、昌吉州,都有这些遗迹。一些较大的、后世有延续使用的城池比如额济纳旗著名的黑水城,出土过闻名世界的书籍、木渎、文物。而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更多的宝贵资料、文物,其实有待我们去发掘,这不是破坏,这是一种保护,更是对历史的补充、证明。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这是乌拉特后旗的狼山附近的秦长城遗迹,也是大秦帝国鼎盛时期的帝国北部边界线。那个时候,河套地区第一次归属中原帝国,河套北面的狼山,就是秦长城最好的自然边界。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阴山岩画,巴彦淖尔狼山里面,磴口县、乌拉特中旗、后旗,都有很多岩画,有兴趣的艺术家可以去看看。

早在公元六世纪初,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记录在著名的《水经注》中。根据专家们考证,阴山岩画始于青铜器时代,大量出现则在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岩画多凿刻或磨刻峭壁、沟壑岸边的巨石之上或在突兀而起的黝黑色石丛之中。岩画的形成大多是采用坚硬的石料或金属器具在岩石上打击成麻点,再将麻点连接成线,组成栩栩如生的画面。阴山岩画题材十分丰富,它从各个方面,真实地记录了古代阴山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意识。从岩画的内容看,动物岩画所占比例很大,有山羊、绵羊、羚羊、鹿马、牛、猪、狗、虎、豹等20多种动物图,此外还有狩猎、舞蹈、车辆、骑士、穹庐毡帐、文字等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概况。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狼山和阴山的东段乌拉山、大青山、蛮汉山不一样,这里的山体更黑、岩石更多、更大,极少有植被覆盖。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一座座山顶,坚硬陡峭,就像是狼牙一样,这也是狼山的得名由来。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后旗的最西部,那仁宝力格苏木那仁乌博尔嘎查的一个台地断崖之上。是狼山的末端,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高阙塞的遗址。

《史记·匈奴列传》和《赵世家》上记载,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二十六年开发了燕、代、云中、九原这些地方。并修筑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为塞……"。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如今的高阙塞,在狼山下的平地上建起了这个人造的匈奴城旅游景点,草原游牧民匈奴,曾经建城了吗?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在险峻的狼山深处,还是可以看到小毛驴。这两年走了内蒙新疆很多地方,毛驴产业遍地开花,从内蒙古的东部通辽赤峰,到中部的达茂,西部的乌拉特阿拉善,再到新疆,到处都有养毛驴的。看来毛驴的经济价值很高啊。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旗地形复杂,是汽车越野爱好者的天堂,当地每年举办拉力赛,小有名气。但是,没有足够自驾经验的朋友,还是不要轻易进入草原和戈壁,一定要循序渐进,跟随当地向导慢慢接触越野这项运动。再次提醒,只走老路,不要随意践踏草原、沙漠(沙漠里脆弱的小草更需要保护)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后旗2.5万平方公里,只有6万人,更加得地广人稀。这里主要的特产还是奇石、玛瑙。后旗的政府以前在狼山北面的草原上,叫潮格尔温都镇,文革时期还有过一个潮格旗,后来撤销了。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旗政府最后搬到了狼山南面,更靠近河套平原的巴音宝力格镇(上图,旗蒙古族中学)。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巴音宝力格镇上有个大型的商城,当然,主题就是奇石和玛瑙。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普通玛瑙的价格比较低,玛瑙串的项链、手镯,还有很多奇石的摆件、手把件,大部分都不贵。但是遇到精品,价格也是很高的,动辄数万元。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这里也有很多原石,可以来赌一赌。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后旗西端,靠近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那里开始出现戈壁的景象。著名的玛瑙湖就在那里,不过玛瑙湖没有水,都是干涸的戈壁比表。那里因为生产玛瑙石而闻名,但是路途很远,想去戈壁上捡石头的朋友,最好要准备充分。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后旗牧场资源得天独厚。全旗天然牧场3529万亩,有着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建旗以来,进行了以水为中心的大规模草原基本建设,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旗牲畜总头数达60.13万头(只),其中“二狼山”白绒山羊和戈壁红驼是国内外珍稀畜种。号称“草原珍珠”,被纺织专家誉为“白雪公主、纤维之王”

蒙古行思录第14集 乌拉特

乌拉特后旗还有一个梭梭林—蒙古野驴保护区,就在中蒙边境一带,和中旗连在一起。但这里不是常年都有野驴,只有在蒙古国遭遇大旱或大火的时候,才有几十只越境而来,大家要知道,在内蒙古,大型的食草动物几乎绝迹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为的捕猎和网围栏的阻隔而成。所以,当你看到很多地图和网站介绍内蒙古的某某自然保护区的时候,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见到大型野生动物的几率很小很小。(上图,草原上常见的石林)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