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超聯賽外籍裁判報告-每輪有“外籍”,未必“高水平”

晨報記者 金 昊

2018中超聯賽落幕,通過對全年240場比賽裁判員名單的統計,不難發現,中國足協季前“每輪邀請外籍裁判”的目標已經落到實處,而且絕大多數外籍裁判被使用到了每一輪的關鍵場次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比賽的公平、公正、公開。

但在個別場次中,外籍裁判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表現,也就是說,要實現“每輪邀請高水平外籍裁判”這個目標,相關部門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每輪都有外籍裁判執法

本年度中超聯賽與往年相同,共16支球隊參賽,賽制為主客場雙循環,因而比賽場次總數為240場。根據統計,在這240場比賽中,由外籍主裁判或外籍裁判組執法的比賽場次數為47場,佔到比賽總場次數約20%。與此同時,每一輪中超聯賽都邀請外籍裁判執法的目標也完全實現。

在總共47人次外籍主裁判中,韓國籍主裁判的人次最多,達到了6人、13人次,其次分別為捷克(4人、11人次)、澳大利亞(3人、6人次)、烏茲別克斯坦(1人、4人次)、巴林(1人、3人次)、新西蘭、德國(1人、2人次)、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匈牙利、塞爾維亞、日本(1人、1人次)。

除了主裁判之外,在去年240場中超聯賽中,中國足協還安排了總計8人、14人次的外籍第一助理裁判、6人11人次的外籍第二助理裁判和1人次的外籍視頻助理裁判。

外籍裁判多執法關鍵戰

外籍裁判執法的47場比賽,大多都是當輪的重要或焦點場次,如聯賽第9輪上港主場迎戰國安的焦點戰,中國足協安排了荷蘭籍主裁判範布克爾執法;而在9月18日上港主場對陣恆大的關鍵補賽中,中國足協直接派出了以國際名哨考紹伊為首的外籍裁判組來執法。

甚至在聯賽最後一輪涉及四隊有降級可能的情況下,中國足協總共派出了四位外籍主裁、三位外籍第一助理裁判、兩位外籍第二助理裁判以及本賽季唯一一位外籍視頻助理裁判。

從結果來看,外籍裁判執法的比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獲得了外界的一致認同,尤其是匈牙利名哨考紹伊,他在9月18日上港恆大一戰中對於判罰尺度的把握,雙方隊員情緒的控制以及對視頻助理裁判介入方式、時間的判斷都堪稱“教科書般的表現”。

但在諸多外籍裁判中,也有部分外籍裁判的表現令各方都在賽後表達了不滿,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聯賽第22輪恆大主場迎戰國安的比賽。在吹罰梅方禁區內手球犯規以及鄭智助攻高拉特破門前先對巴坎布的犯規這兩次判罰裡,韓國籍主裁判金大容無論是判罰時間、判罰標準以及視頻助理裁判介入方式和時間方面都引起了較大爭議。

裁判工作任重道遠

有爭議,並不意味著中國足協在裁判工作方面完全沒有作為。

以視頻助理裁判的角度為例,即便是在“金哨雲集”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上,視頻助理裁判的判罰也引發了很多爭議。放在中超聯賽的體量裡,這樣的爭議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夠在這項技術剛剛問世不久就力主引進,這也體現了中國足協在保障賽事公平、公正方面的努力。

但在實現了“每輪邀請外籍裁判”的目標後,我們仍然在思考一個問題:外籍裁判(未必是高水平)對於提高中國聯賽裁判水平到底有多大幫助?幫助在哪裡?這是我們在這個賽季,通過肉眼很難看到的表現。當然,一個賽季想要看到改變或許有難度,但除了邀請外籍裁判執法比賽,是否還有其他方式來幫助中國裁判提高業務水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