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穩定以後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

畢業三五年,工作也穩定了,經濟條件也好轉了,很多朋友開始考慮用進一步學習來投資自己。

見到周圍陸陸續續有人在討論在職讀研,心裡不免也會問一聲:我要不要趁現在工作穩定,也去讀一個?來藍海凡思教育,一定讓你物有所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特地在知乎等平臺瀏覽了一下。朋友們比較集中的問題是,讀在職研究生有什麼用?社會認可程度怎麼樣?有什麼附加值?其實總歸就是同一個問題:讀在職研究生有沒有用?

工作穩定以後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

【讀在職研究生有沒有用?】

有用這個詞是主觀、多義的,要相對來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先拋出正面觀點。我曾讀過中大的MPA雙證班,據我的觀察,來讀這個專業的同學,七成以上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其餘的是在事業單位和國企上班的人。公認的用處主要有四點:

學歷光環。在職研究生讀完一般可以拿到碩士學位,雙證班則可以同時拿到碩士學位和研究生學歷,這是在公家單位無疑的優勢,社會也比較認可。就論資排輩來說,學歷也屬於一種“資”。據說學歷在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裡,還會有薪金待遇上的差別,研究生的工資會比本科學歷的多(這裡只指工資,不講獎金績效),這也是實際好處。儘管我們不會盲目只憑學歷來判斷能力表現,然而學歷仍然是工作場合的第一印象分。

知識儲備。現在我國可以在職攻讀的研究生,除去藝術、體育、教育等特殊類別,比較實用的通常是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MEM)、會計(MPACC)。這些專業都有非常明確的研究指向性,所以在這一領域會接觸到系統的理論知識架構,涉及的知識會更深更廣。舉個例子,公共管理專業中,我們會了解到公共決策的各類模式和實踐應用,會了解到公共危機事件的控制與處理機制。這是現成的。當然,知識儲備增量多少,取決於你讀研的態度與目的。

人脈資源。也許(請注意我的謹慎用詞),在讀研的兩三年時間裡,你會認識一些要好的同學,會得到一兩個負責任的導師指點。在同一個城市裡,你們以後的成長可以相互借勢(也請注意,是相互)。

自我認知。每個人讀完或者熬完研究生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但不一樣中仍有一處相同點:無論是好是壞,在這個過程中,你都將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就如同生完孩子的母親們,會對自己生養一個小孩的意願能力以及艱辛困苦有更清晰的認識。

工作穩定以後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

講了好處,再來一盆冷水。我收集了一些相反的反饋,概括起來,認為讀研沒有用在於:

平時不努力,別指望學歷能帶你飛天。學歷對於一個人來講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這句話我個人很同意。工作幾年後,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定的判斷力和思考力。誰還相信憑一個研究生文憑打天下,那我也只能服氣。在單位,領導、前輩、同事,誰的眼睛不是雪亮雪亮的,你平時工作表現如何,能力擔當如何,不會因學歷有什麼變形失真。所以我們才會在勸一個不得志的朋友的時候說,有能力在不怕沒飯吃。一個小小鑼絲釘,怕的不是沒學歷,而是掖著張紙玩虛的。

平時不好學,別指望研究生能蛻變成蝶。想像總是經過美化的,經過真實過濾,美就所剩無幾。我們總會在開學前幻想著校園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圖書館將給我帶來何種體驗的浸潤。然而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在職研究生利用週末集中上課,特點是週期短,學一門考一門,內容精簡壓縮,課堂時間極其有限,師生交流少。對我這樣的懶人來說,就直接沒有交流。四天一門大課,兩天一門小課,其中還有半天開卷考試。有人說這能學到多少東西,純屬浪費時間。而且,畢業論文完不成,一切都白瞎。你應該聽說過,有些學校的論文答辯通過率並不高。

平時不善言辭,別指望校園能給你送來豐富人脈。知乎上有個回答是這樣的:【你如果只是個小職員,卻想著搭上一個高管同學,特別是大企業高管同學,也許關係能建立起來,但是實際作用很有限。身份地位懸殊太大,很難有實質的幫扶合作。我認為,通過同學瞭解不同行業知識,領悟不同的經歷經驗,並且與身份懸殊不大的同學有所務實合作,才是靠譜的。在一個脫產學習同學(中學、專升本、自考、成人高考等)都不怎麼熱絡的大環境下,不要期待太高。】這說的很清楚了。另外,如果是異地求學者,人際交往的客觀條件就更為苛刻,絕大部分同學都將並一直是你的網友,只存在在微信群裡。

有心的朋友看完正反論調後,想必已經結合自身情況得出了初步的觀點。認為讀研對我來說還是有用的朋友,那就會進入探討實踐可行性的階段。

【有用,那要不要去讀?】

世上有用有趣的事情多了,並非樣樣都要去經歷,也不可能樣樣都能做、值得做。去讀一個對自己有用的在職研究生,包含了兩個隱含假設:我有錢讀,我有精力讀。

工作穩定以後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

【先來算一筆讀研的帳】

座標廣州,可以參考的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也還有華南師大和深圳大學,都是可以考慮的學校。就費用來說,漲幅堪比房價。2012年作者讀中大MPA時學費是18,000元/年,2017年中大MPA的招生簡章已經把標價漲到了32,000元/年;2012年華工MPA是16,000元/年,2017年漲到了22,500元/年。

就中大來說,MPA三年學費共計96,000元,加上三年期間必要的交通聚餐費用,我們就當是100,000好了。這也許相當大部分人半年或者一年的收入,絕對不是筆小數目。這是一筆投資。如果,畢業論文沒有順利通過,那麼:10萬完全虧損(也可以說10萬買回了一些體驗)。如果順利畢業,那麼:10萬何時能變成收益,這是不確定因素。

算帳的用意在於,我們真的應當把錢花在刀刃上,把錢放到最大收益率的地方去。如果有錢讀,當然可以。如果沒錢讀,就不必跟風勉強自己,這樣你的心態會極不穩定,最終影響學習效果。

【再來算一筆精力的帳】

據說博士群體中有一句話是:讀博不生娃,生娃不讀博。這裡改動一下也是成立的:讀研不生娃,生娃不讀研。一旦成了家,有了小孩,學習進修則變得更為艱難,尤其是女生。想想自己的成家立業計劃,與學習計劃是否相沖突。一個好的研究生學習過程,大體包含了:讀前的複習準備階段(考不上又是白搭);堅持週末風雨不改車來車往的上課;聽課做筆記和完成作業論文;盡力選題、蒐集資料獨立撰寫並反覆修改萬餘字的畢業論文,等等這些精力付出。讀在職研究生,意味著你既要完成本職工作(永遠不要在單位上成為拖後腿的人),又要完成有限時間裡的課業學習,這已經不容易。而當你準備懷孕,或是初為人母,那情形就會複雜N倍。我的閨蜜正在懷著二胎堅持異地求學,她雖自知會十分艱辛,但親身經歷過家庭、小孩、工作、身體不適等各種煎熬時,仍然經常淚如雨下,恨不能早點解脫。所以,在特定的人生階段,這筆精力的帳是要算一算的。

工作穩定以後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

【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維,尋求第3種方法】

很多人由於固有思維的侷限,只把注意力停留在“做A”與“不做A”之間。就如本文,要不要讀在職研究生,似乎只有兩個答案:要讀,不要讀。其實,生命的精彩在於,事物因素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是那麼的玄妙,有時我們的生活並不只有一條引向前方的河流。嘗試換一種思維,讓我們尋求一種更好的方法——適合自己的第3種方法吧。《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推薦了三種更加靈活的思維框架:

a.目標懸置:把目標停下來、放一放,但這個“放”不是放棄,只是懸置。在這個停下來的時間(比如幾個月甚至幾年)裡,你可以休息放鬆,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時機成熟時,你又重新開始。這樣我們的生活、學業和事業可以變得更加靈活,有更多輾轉騰挪的空間。比如在讀研過程中,為了事業或家庭休學一年,之後以更好的精神面貌重回校園,即是:既做A,又不做A。又如利用突出的工作表現,獲得了中長期外派學習進修的機會,即在不做A中做到了A。

b.能力嫁接:當你處在才能無法發揮的境地時,也許能力嫁接能為你找到新的人生出口。作者舉了個羅伯特·朗的例子,該牛人能在物理、航天和摺紙藝術中相互穿梭應用。他鼓勵我們大膽地重組時間,讓理想與現實兼顧且不衝突,尋找兩個選擇之間的連接點,把能力嫁接過去。能力嫁接也像是種平滑切割,你能把職業中斷或是精力資本投入的虧損降到最低。和菜頭就自詡他當年的辭職是種平滑切割——在辭職前他已經是個知名作家,就是這個道理。

c.特性改造:“改造”愛好的一個常見方法,是把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形成“生產型興趣”可以讓你的熱愛更加可持續,也是你把熱愛變成事業的前提。比如在工作中用驚豔的方案展現自己的策劃能力,用直觀有趣的圖文展現自己的繪畫寫作能力,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如果能讓你的工作更像你的愛好,你的愛好更像你的事業,那豈不是一個比讀研更振奮人心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