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今年是西泠印社創立115年,又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西泠印社將於11月12日至15日期間以“百年西泠·與時為新”為主題在杭舉辦社慶大型系列活動,活動涵蓋社團選舉、主題創作、學術研討、成果展示、業界交流、專業論壇等板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亮點紛呈。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百年西泠·與時為新”西泠印社115年社慶大型系列活動新聞發佈會現場

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時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之宗旨,融詩書畫印於一體,已成為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藝術團體,在國際印學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題襟館: 題襟館又名隱閒樓,建於1914年,由海上題襟館書畫會會友哈少孚、胡二梅、王一亭、毛子堅、吳昌碩、吳石潛等募集書畫易資, 為上海題襟館書畫會在杭州的藝術活動場所。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1913年,近代藝壇巨擘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風,東瀛名家河井荃廬、長尾雨山渡海來歸,一時精英雲集,入社者均為精擅篆刻、書畫、鑑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西泠印社的影響力和入社的嚴格程度是成正比的,“詩、書、畫、印”全,是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立社宗旨的西泠印社人才選拔的標杆——而這一標杆有多高,不妨看看在西泠上一個百年裡吸收的社員人數:404。分佈於中國境內近30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捷克、加拿大等國家。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缶亭位於錦帶橋後、閒泉上方的石壁之上。缶亭是印社為陳放吳昌碩先生造像,而專門在崖壁上雕鑿的一座石龕。因吳昌碩號“缶廬”,故稱此為“缶亭”。缶亭的奇特在於它築龕為亭。

115歲,西泠印社坐立孤山而不孤獨。人說百年孤獨,但是因為有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等幾代西泠人對印社的珍惜和守護,百年名社始終在時代的浪潮中,堅守文化高地,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立社宗旨。用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的話說,就是“西泠印社百年來堅持著同一種價值判斷。”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小龍泓洞於1922年7月人工開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號命之。

在創社初的九年中,四位創社人丁仁、王禔、葉銘、吳隱互相謙讓,誰也不肯出任社長,而直到1913年才推舉吳昌碩出任社長。而吳昌碩去世之後,社長一職又曾空缺長達20年;馬衡、張宗祥任後也均有較長時間的社長位置空缺。而在啟功去世後,又空缺了六年。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觀樂樓(吳昌碩紀念館)

社長人選甚至在100年內空缺了60年之久,百年社團只推舉出7位社長。

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這幾位大師級重量級人物先後擔任西泠印社社長。無一不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西泠印社75週年紀念活動時部分老社員合影(前排右起:程十發、錢君匋、謝稚柳、沙孟海、王個簃、朱復戡)

“面面有情,環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傳地地傳人。”當年創社人之一葉銘撰寫的四照閣對聯,似乎最能代表西泠印社的人文意蘊,也最能代表西泠人當下的心境——西泠印社作為唯一具有孤高氣質的組織,在承當一項存亡繼絕的事業:重振金石學,提倡詩、書、畫、印綜合。它因此也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界的一座“孤山”。

無疑,走過115年歲月的西泠印社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圖騰。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四照閣:原為宋代古蹟,始建於宋初,為都官關氏之別業。明天順年間,郡守胡湍建仰賢亭於此址。 

創社四英: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王福庵(1887——1960),初名壽祺,又名褆,字維季,號屈瓠,七十後自號持默老人,別署羅剎江民。齋稱春住樓、糜硯齋。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學,精算術,工二篆、八分。喜畜印,自稱印傭。精篆印,力承浙派正脈,得浙派神髓,兼收眾家之長,擅圓朱文,風格敦厚古雅。一生刻印二萬餘方,鈐譜一百零三冊,著有《福庵藏印》、《糜硯齋印存》等。又精研文學,著有《說文部屬拾異》、《糜硯齋作篆通假》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丁輔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號鶴廬,齋稱小龍泓館、守寒巢。浙江杭州人,後居上海。治印宗浙派,善商卜文,偶畫蔬果,亦豔雅動人。家世以藏書聞海內,而收藏西泠八家刻印尤夥,嗜之成癖,撫拓無虛日,輯有《泉唐丁氏八家印譜》、《杭郡印輯》、《丁氏秦漢印緒》、《丁丑劫餘印存》等。又潛研甲骨卜辭,著有《商卜文集聯》、《商卜文集存》等。其建鶴廬,立浙派與皖派篆刻藝術代表人物丁敬、鄧石如石像於社內。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葉為銘(1867——1948),又名為銘,字品三、盤新,號葉舟,齋名鐵華庵、松石廬。原籍新州,世居杭州,遂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往來交遊多才藝之士,故於金石篆刻,頗多會心。善篆隸,能鐫碑,工治印,宗法秦漢,融會浙派,精印石考據之學。編印《西泠印社三十年紀念刊》,著有《廣印人傳》、《列仙印玩》、《金石家傳略》、《葉氏撫周秦璽印譜》、《鐵華庵印集》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吳隱(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潛,號潛泉,又號遯盫,今作遁盫。齋稱纂籀簃、松竹堂。浙江紹興人。家貧,客杭,習鐫碑版,擅刻印,治六書甚勤。篆刻模漢宗浙。書工篆、隸。善制印泥,精心研製“潛泉印泥”,後在滬經營書畫篆刻用品,整理印譜印論,先後印行古銅、古磚、古陶、古泉等印存,又彙輯《遯盫印存》叢書二十五種、《印匯》一百五十二冊等。另在社址營建遯盫、還樸精廬等建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一作昌石,號缶廬。浙江湖州安吉縣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傑出藝術大師。書法初師顏真卿,後法鍾繇、王羲之,得力於 石鼓文,筆力 遒勁,氣勢磅礴。篆刻鈍刀直入,蒼勁雄渾。他將書法、篆刻的行筆、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獨特的畫風,對後人產生極大的影響。著有《紅木瓜館初草》、《元蓋廬詩集》、《缶廬別存》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馬衡(1881——1955),字叔平,別署凡將齋,浙江鄞縣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現代著名的金石書畫家、篆刻家、印學家、鑑賞家、考古專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副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建國後任全國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著有《金石學概要》、《中國銅器時代戈戟之研究》、《凡將齋印存》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張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閬聲,別號假山,又署鐵如意館主。浙江海寧人。1963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亦善繪畫,擅長古籍校勘。曾先後擔任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華學堂教員,浙江軍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課課長,浙江教育廳廳長。建國後,任浙江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常委等職。著有《說郛》、《鐵如意館手抄目錄》、《冷僧書畫集》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沙孟海(1900——1993),原名文若,號石荒、沙村、蘭沙、僧郛、孟公。浙江鄞縣人,居杭州。1979年被選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著名學者,文學泰斗。曾先後擔任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學秘書,教育部秘書等職。建國後,歷任浙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浙江省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政協委員等職。著有《浙江新石器時代文物圖錄》、《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趙樸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93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曾任華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人事部副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等職。1996年,他聞訊《西泠藝叢》即將復刊,寄來5000元人民幣資助。1997年為籌建中國印學博物館,他上書國家有關部門建議給予扶持,併為中國印學博物館題寫館名。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啟功(1912——2005),姓愛新覺羅,字元白,滿族,居北京。2002年10月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長。著名書畫家、文物鑑賞家。早年受業於著名史學家陳垣,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曆代散文、歷史詩選和唐宋詞教學和研究,他的書法、繪畫、舊體詩詞亦享譽國內外,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著有《古體字體論稿》、《漢語現象論叢》、《啟功書畫留影冊》等。

115歲的西泠印社:播芳六合,八方來和

饒宗頤((1917——2018),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廣東潮州人,現居香港,2011年當選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通曉多種語言,素有國學大師、漢學家之稱,對敦煌學、古文字學、詞學、考古學、文獻等多個領域均有精深研究。曾多次舉辦書畫藝術展,出版書畫集多種,擅山水畫,書法根植於金石文字。歷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著名高校教授和法國遠東學院院士等職,曾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高等藝術文化勳章、香港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等多種獎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