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悬空之谜

悬空栈道 悬空寺 悬空村 悬棺

也许是百年或许上千年,这些高高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古村古寺古栈道,将一段段被无限遐想的历史包裹得严严实实,让充满好奇的今人在考古探究的路上徘徊于此。建于何时、为何而建,以至于悬挂在这北方黄河流域悬崖之上的木棺里究竟是何人,浩瀚的史料此时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一概无从考据。

大多数的古栈道是用于交通,而宁武的交通很是发达,没有必要再修栈道;有人说古代的宁武多庙宇,并大多在山顶之上,于是信徒香客经年累月开辟了栈道;有人说此栈道是明代战争所修……但从悬崖上残留的字迹来看,该栈道至少在唐代便有了。

清晨的毛毛细雨悄无声息地飘落着,但并不影响我们去古栈道探秘的迫切心情。

古栈道位于宁武县涔山乡张家崖村西的翔凤山上。穿过古朴雄壮的山门,沿着步道拾阶而上。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穿左边树林的阶梯步道,另一条是右边供游客骑马上山的路。为减轻右腿膝盖的伤痛,我选择了马道步行。说是马道,其实就是一条真正的羊肠小道,只能一人通行,一听到马蹄嘚嘚声靠近,就得紧走几步,找能立脚的安全地儿站好,待马儿通过后再继续前行。切忌不能站在崖边,马失前蹄会连带到崖边的人一起坠崖的。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哼着小曲,呼吸着山里清新的空气,沿着小路蜿蜒上行,鸟儿啾啾的叫声溢满山谷,身边的小溪潺潺流动着,五彩缤纷的野花也在向我招手,清新空气和着泥土、鲜花的馨香沁人心脾。就连同行的小伙子也忍不住蹲下来闻闻花香,用手机拍一些奇特的花朵。一会儿发现了中草药,一会儿又看到了蘑菇,过一会儿和野兔、野鸡比赛,不多时就又与小松鼠嬉戏在一起了。在大自然中,成人不免会像个孩子,眼睛都不够用似的。另一边步道上的老师们谈笑风生,笑声穿越丛林,和着鸟鸣水声回荡在山间。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千米马道已在身后。

眼前一条笔直陡峭的台阶直通栈道脚下。走在208级石阶上,脚步声传出去又返回来,如磬似鼓,悦耳动听,这回声是大自然的杰作,难怪专家把这回声誉为罄鼓声呢。爬上回生阶就到了悬崖间上新建的六角凉亭,小憩片刻,我收起相机腾出双手,准备手脚并用攀爬铁索上山。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由此上古栈道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在悬崖上凿出放脚的窝坑,百余米长的两条铁索悬挂在窝坑旁,游人可借助铁索牵引而上,如同探险攀岩运动,这需要有胆有力;另一条由木梯、石阶和防护性铁索组成的通道,危险度降低。

古栈道的起点建筑是观音殿,它依山而筑,巧妙利用崖壁上的天然洞穴,面阔三间 9 米,进深 10米,洞内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塑像。殿旁有清道光年重修寺庙的碑记。

过观音殿,沿古栈道继续前行,险地一处接一处,弯腰钻过一处窄窄的石洞,再踏上一条窄窄的悬空木板道,脚下就是百丈悬崖,走在上边颤悠悠地让人胆战心惊,紧贴崖壁急走几步离开险地,又一座面南朝北的大殿——毗卢殿出现在眼前。这里距谷底有百余米。毗卢殿面阔三间,进深10米,内有毗卢遮那佛塑像。毗卢佛是如来佛祖的法身。殿的右边有师父禅修的石洞,洞不是很大,有几米深,可以打坐静修。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出毗卢殿继续东行,栈道上有很多内侧石壁凹进去的明洞,栈道与石洞交替衔接,千余米的栈道共穿越了15个大小、长短不一的过洞,在千回百转中环环相扣,洞洞相连,和处于悬崖绝壁上的寺庙巧妙地串联起来。大洞可以弯腰通过,小洞必须下蹲挪移,稍不注意就会碰到额头。即使穿过石洞,站到较宽阔的地方,身板也不能直立,更苦了我这条无法弯曲的右腿。最长的那个15米的石洞,黑黑的看不到头。同行的小丫头开了手机电筒为我照明,随行的小伙儿帮我背起摄影包,但解放开双手的我,依然得忍着右腿传来的阵阵疼痛,在极其微弱的电光下一步一挪艰难地蹲行,险与奇同在,痛与乐共享。一路拍不尽的镜中景,历不完的栈道险。悬崖栈道的尽头,是高耸于石壁凹地的西禅院。从西禅院石门洞中钻出折向北行,有大佛殿的遗址,据说大佛殿原为上下两层阁楼式建筑,甚是壮观,可惜已毁。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出洞后,沿着峭壁边的一段土路平行,转过弯就看到了晓祖庙的指示路标,几分钟后我们爬上翔凤山山巅。一座四层砖塔“晓祖宝塔”矗立山巅,气势宏伟。传说晓祖就是崇祯皇帝的四儿子,对于四皇子永王朱慈炤正史的记载是“失考”,而民间却另有说法,崇祯皇帝在闯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见大势已去,召集子女入后宫,将公主们都杀死,安排皇子们逃跑。四皇子永王朱慈炤逃到宁武,选择清真山出家,法号晓安,暗寓祈求大明江山安稳之意。晓安和尚德行过人,圆寂后弟子们便在肉身上塑了真身像,清康熙壬辰年间(1712年)又筑晓祖宝塔,将其奉为清真山之祖。

据妙法师父介绍:晓祖宝塔为六角七层,原高二十多米,气势非凡。塔体为砖石结构,仿木挑檐,每层都有眼光门,第四层每面雕刻一个大字,合起来即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唵、嘛、呢、叭、咪、吽。塔基下的墓道长78厘米,宽42厘米,墓口有两扇石门,高1.3米,宽0.5米,厚0.08米。墓室长1.8米,宽1.5米,高1.7米。墓内原有晓安和尚的肉体真身堆塑,五十年前被毁。墓葬上方有小庙,俗称“神棚”,内塑晓安和尚坐像一尊。塑像后石壁上嵌石碣,刻有四个大字——“晓祖宝塔”,左书“洞山正宗三十世雪映头陀法子德贤永建”,右书“康熙壬辰岁次季夏吉旦”。1644年,十三岁的四皇子遵从父命,几经周折到宁武投奔三关总督周遇吉,没想到宁武关失守,四皇子和随同他出宫的护卫隐姓埋名隐居山中,随后四皇子在普应寺出家,法号晓安。十年修行四皇子看明一切,六月初六坐化于师父修好的塔内。晓安祖师的颅骨在维修塔时发现,现存寺内,为镇寺之宝。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尹俊

塔周古木参天,异草生香。绕宝塔一周查看,塔前有棵高大的松树,树旁的崖下有个凸出平台,平台的崖边有块平滑的石板,想必当年晓祖师父就是在这里坐禅,面对空山幽林静修,空灵、静谧、超然、自在,极富禅意。

塔后还新建房舍供僧人居住,穿过两扇红色的大门,只见一排十几间砖木房呈弧形排在崖壁上,房前是圆木撑起的悬空栈道,大雾弥漫其中,更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停了一会儿的雨又开始滴答起来,我们告别师父开始下山。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穿越原始次生林海一路下山,一树花开静林,一行空山鸟鸣,一溪流水幽深,大自然的恩赐让我忘却了一切。下车时还迈不开步子的我,不用骑马也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是神秘的力量激励着我前行。

午后在张家崖村补给,趁这个时间我又走访了几位当地的老者,听张师傅给我们讲《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小和尚种黍子——种上也吃不上”这一典故的由来:“有一年春天,师父让小和尚去刨地种黍子,小和尚不情愿地拿起锄头下地去,边走边嘟囔:种下也吃不上!师父听了他的话也没多理会;到了夏天,师父又让小和尚去地里拔草,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拿了工具往外走,边走边叹道:唉!拔了草也吃不上。师父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孩子古里古怪的,说的什么话?一直到后来,只要师父提起黍子的事,小和尚总是说:吃不上。更令人疑惑的是,收割完黍子,师父把黄米面做成糕,小和尚把糕夹起来放到嘴边了,还说:放到嘴边也吃不上。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这下可惹火了对面坐的师父,心想:送到嘴边的糕还说吃不上,师父拿起笤帚准备打他,小和尚十分留恋地看了一眼,扔下手里的筷子和糕,向门外跑去,师父紧随其后,追到山顶也没看到他的踪影。于是到处找他,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个信口胡说的弟子。当师父寻找到为自己修建的塔下时,看到小和尚已经坐化了,师父这才明白小和尚说吃不上的寓意。师父准备给小和尚处理后事时,却发现自己偌大的一个寺庙已在一片火海中,于是也在塔旁坐化。后来这里就有了‘小和尚种黍子——种上也吃不上’的典故。”张家嫂子给我们讲:“塔里小和尚的真身在五十多年前维修地宫时从塔下挖出来,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小和尚盘腿坐化的样子,一手呈向上指的状态,完整的肉身都还在,只是头骨掉到了崖下,好多人去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重修塔时,给小和尚的金身安了头骨,可怎么也感觉不合适,那天即将举行仪式时,有人却在山崖下发现了小和尚的头骨,于是在仪式前换下头骨,把整好的金身安葬于地宫。”至于故事中讲的小和尚晓安师父是不是崇祯帝的四皇子,史书上没有记载。

绝壁上的史诗 悬崖古栈道

摄影/ 岳常胜

宁武古栈道遗迹,长达40多里,有两处。一处位于小石门村村后,经悬空寺,过水帘洞,沿石栈通往深山密林之中;另一处位于张家崖村村后,经晓祖宝塔,过十方禅林,沿木栈和石栈交替构筑的栈道,同样可达深山密林之中。整个栈道在峻峭挺拔的山峦半腰蜿蜒回环。这条栈道建成于哪个朝代?有什么用场?修了多少年?历经几多战事?没有史料记载,我们不得而知。种种猜测,给古栈道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宁武古栈道已经成了当今又一个不解之谜。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